劉 方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科,北京市海淀區西苑操場 1號,100091)
周文泉教授從事中醫研究及臨床工作 40余年,醫術精湛,精于臨床,博采眾家之長,辨證靈活。筆者有幸跟師學習,親聆教誨,觀察周師用自擬加味紅龍夏海湯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現將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1.1 肝臟陰陽失調是發病關鍵 中醫學認為,本病病因多為先天因素,飲食不節、勞倦內損及情志失調。古代文獻中對高血壓病的相關記載,多集中在“眩暈”“頭痛”中。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標本病傳論篇》曰:“肝病,頭目眩,脅支滿。”說明本病的發生與肝臟密切相關。若情志失調,如長期精神緊張,焦慮不安,或操勞過度,耗傷肝腎之陰,或恣情淫欲,耗竭腎水,以致肝腎陰虧,肝臟陰陽失調,以致陰虛陽亢,水不涵木,終至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而無制亢,久則陽熱動風,血隨氣逆,鼓動血脈,循經上沖頭目,則血壓上升。可見,肝臟陰陽失調是高血壓病的發病關鍵。
1.2 痰瘀夾雜,證候多變 痰濁的生成與肝火亢盛、津液受煎或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橫逆犯脾,脾虛濕盛,健運失常有關;瘀血則為氣滯不暢或氣虛無力運血所致。痰濁瘀血內蘊,證候多變反復。從臨床可見高血壓患者常并發心、腦、腎及眼底等的病變,這些并發癥的發生與痰瘀有密切關系。痰瘀入血,導致血脂升高;痰瘀蘊久化熱,煎灼肝陰,肝陽上亢化風,氣血逆亂,釀成中風急癥;痰瘀留滯經絡,久必入血絡,氣血運行失暢,心之脈絡失養致胸痹心痛;痰瘀阻滯目絡,精不能上承于目,則視物模糊、眼底出血,甚至目盲失明等。對高血壓病不可忽視對兼癥的治療,須相輔相成,不僅可以有效改善癥狀,并且有助于降低血壓。
1.3 腎虛為發病之本 《靈樞?海論》中指出:“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宅,內寓元陰元陽,為人身陰陽之根本,腎陽不足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瘀滯脈絡,清竅失養發為眩暈;腎陰虛則脈道失于榮潤滋養,水不涵木,陰不制陽,肝陽上亢均可致血壓升高。且肝腎同居下焦,肝藏血,腎藏精,平時肝腎相濟,精血互生,故有“肝腎同源”之說,腎為肝之母,腎不足必會延及肝臟。可見,腎臟虧虛為高血壓病發病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對病情頑固、反復發作的患者,補腎不但可以柔肝熄風,而且在鞏固療效方面顯得更為重要。
長期情志失調,肝郁氣滯,化火灼傷肝陰,則肝陽上亢,肝氣肆虐,陽亢化火,煎灼津液成瘀;飲食失節,耗傷脾胃,脾虛不運,津液輸布不暢聚而為痰。而痰瘀同病,郁久化火,傷耗津血,又可劫灼腎陰,導致陰虛陽亢,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病理循環。因此,在臨床治療高血壓病時,應注重陰虛、陽亢、痰瘀 3個主要環節。高血壓病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病變過程,不是由單一原因,而是受情志、勞倦、飲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陰陽失調而發病的。周師治療高血壓病的思路有以下幾點:1)從整體出發,調整肝臟陰陽為治療高血壓病的根本大法;2)高血壓病病機虛實夾雜,慎用大劑攻伐,以免徒傷正氣,穩中求效,應貫穿始終;3)痰瘀互結,是氣血陰陽病理變化的必然結果,即使癥狀未見痰瘀,亦應考慮體內痰瘀的存在,治療時可酌加行氣活血化痰之品以助血行。根據“陰平陽秘”理論,宜平調肝臟陰陽氣血致衡為法,加味紅龍夏海湯正是周師根據這一基本思想經過臨床反復實踐而得的經驗方,方中組成:川牛膝、懷牛膝各 15g,地龍 15g,夏枯草 15g,海藻 15g,天麻 12g,鉤藤 15g,川芎 12g,葛根 15g,枸杞子15g。方中懷牛膝滋養肝腎,川牛膝活血化瘀,通脈散結,共為君藥;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潛陽,祛風除濕,活血通經為臣藥;枸杞子滋補肝腎陰,以防陽燥之品太過傷陰;川芎行氣活血,地龍咸寒入肝,平肝清熱通絡;夏枯草苦寒入肝,清肝火,化痰散結;海藻苦咸寒,軟堅消痰,利濕泄熱;另以葛根相合,升陽舉陷,使清陽得升,濁陰下降,共為佐使藥。諸藥相伍,共奏平肝熄風,通絡散結,調和陰陽之功,化痰除瘀而不傷脾胃,功專于肝而兼顧脾腎。
現代藥理研究,方中藥物多經臨床驗證和動物實驗證明多具有程度不一的降壓及降血脂功效,對動脈硬化的延緩亦有一定的作用。臨床觀察,本方對收縮壓、舒張壓的降低均有效,其降壓作用緩和且有較好的安全性,對有眩暈、頭痛等癥狀而血壓在正常范圍者,癥狀的改善同樣明顯,而連續服用本方對正常血壓影響不大。
患者某,男,66歲,退休干部。 2009年 3月 23日就診。發現高血壓病 2個月余,最高血壓可達 200/90mm Hg,降壓藥控制仍有波動。近日來頭脹痛,無口干口渴,腿軟乏力,四肢偶有麻木,不怕冷,怕熱,稍動則汗出,無手腳心發熱,時有耳鳴,納食可,夜眠差,二便調,舌質紅苔白膩,脈弦細。就診時測 BP 160/100mm Hg。西醫診斷:高血壓病 3級極高危。中醫診斷:頭痛,辨證為肝陽上亢,痰瘀互阻。患者體形肥胖,素體陽盛,陰陽失調,日久陽亢于上,肝失條達,劫傷腎陰,而致風陽上擾;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濁內蘊,聚而為痰;痰阻脈道,血脈瘀滯,氣血不能上榮于頭目,而為眩暈,頭痛;不能濡養四肢,故肢體麻木;氣血不和,神氣不安,則煩躁難寐。處方如下:川牛膝、懷牛膝 15g,地龍 15g,夏枯草 15g,海藻 12g,天麻 12g,鉤藤 15g,川芎 12g,葛根 15g,郁金 12g,香附12g,炒酸棗仁 20g,柏子仁 15g,遠志 12g,夜交藤 30g。服 7劑后二診,患者頭暈痛癥狀減輕,腿軟乏力好轉,夜眠尚可,耳鳴消失,BP 140/80mm Hg。上方有效,隨癥加減,繼服 1個月,血壓一直穩定在正常范圍。
按:周師認為,在高血壓病治療中,應遵循張仲景“陰陽自和則病自愈”的理論,以陰陽平衡,形神相合作為標準,不能單純追求降壓治療,舍本求末。治療上須靈活辨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間者并行”,補瀉得當,平衡陰陽,調暢氣血,整體改善,以平為期。同時,重視整體調理,并將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健康知識宣教,血壓監測貫穿始終,提供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2010-06-2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