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馬黑則,王世斌
(四川省涼山州畜科所,四川 西昌 615042)
1.1 資金嚴重不足,表現在課題經費和事業費缺口大 現代畜牧業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產業。一是申報的科研課題必須要有相應的應用推廣面,批準立項的科研課題經費一般只有5~10萬元,而且僅有一年,由于畜禽受世代間隔周期的影響,一年不能完成項目,以兩個世代計,小家畜(豬、山羊、綿羊)一般要5~6年,而大家畜需要8~10年才能結題,經費嚴重不足。二是結題驗收中,首先看產生的經濟效益,其次是先進性、新穎性、而經濟效益又和政府的重視程度、資金投入、社會需求有關。三是自擬研究課題無經費,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大。四是人頭經費預算系數僅為行政事業單位的0.8,事業費入不敷出,難以維持正常運轉。
1.2 牧業科技轉化滯后 涼山畜牧業生產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連續30年的成就,依托的就是畜牧業科技這一動力。由于主客觀原因,一是從事畜禽養殖的勞動者文化、科技素質較低,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粗放規模經營,科技進步對生產力的貢獻率僅40%左右,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發達國家(地區)科技對生產力的貢獻率一般都在60%~70%。二是畜牧獸醫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保障措施、經費投入不明確。在現行體制下,科研單位無推廣經費,造成牧業科技成果推廣滯后。
1.3 科技人員待遇低,隊伍極不穩定 影響農牧科技人員科技創新積極性的因素較多,其中之一就是畜牧獸醫科技人員待遇低,與州外同類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收入相比,差距更大。二是工作、生活條件差,科技人員隊伍不穩定,1986年以來從州畜科所調離(流動)的專業技術人員達20多人,其中大學本、專科占81.81%。三是專業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公勤人員、管理人員比例過大,專業技術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在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中35歲以下為零,存在嚴重的老、中、青斷層問題。四是受技術職稱指標名額的限制,部份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技術創新精神受到抑制。
2.1 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我州畜牧科技工作圍繞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科技興涼”、“科技興牧”戰略,結合涼山牧業生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開展了大量具有先進性、新穎性、適用性、前瞻性的試驗、示范研究與應用推廣,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與建設現代畜牧產業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州委、州政府應切實加強對農牧業科技工作的領導,把科技工作提升到相應位置,完善對科技工作的考核辦法,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機制,改善科技人員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為科技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保證。
2.2 加大對科技經費的投入現代畜牧業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產業,而牧業科學技術的實驗、示范研究項目需要的經費相對比農業科研項目大得多。發達國家政府對農牧業科技的投資強度一般高于總的科技投資強度。如日本的農業科研人員一直是公務員,而農業科技的公共投資強度達GDP的3.4%,我國僅占GDP的0.2%,是總科研投資強度0.6%的三分之一,而涼山州更低。應在州科技三項經費、農業發展資金中加大涼山黃牛、水牛、山羊、綿羊等主要草食家畜品種的雜交改良、優質人工牧草種植、規模化、標準化、設施畜牧業、畜產品深加工集群等中、長期和前瞻性的科技攻關投入。二是州財政應加大農牧科研單位基礎實驗分析平臺建設的投入,努力提升基層科研單位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對牧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2.3 大力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這個道理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實實在在地做些實事。一要積極整合本地人才,引進希缺人才,積極關心支持牧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機制,改善科技人員生產、生活條件,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科技人才施展才華提供政策保證。二是通過考試、評聘補充一批大專以上學歷的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畜產品精深加工人才、市場營銷人才,解決年齡老化問題,逐步建立功能完善、學科專業配套、創新服務功能較強、隊伍精干穩定、運轉高效的綜合性科研機構,增強畜牧科技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2.4 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培養農村新型農民 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畜牧業對科技人才、高素質農民的要求,針對全州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傳統畜牧業思想嚴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較差的現狀,適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結合當地重要資源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編寫優質肉豬、肉牛、肉羊、乳品、山地生態雞、現代人工種草和草產品加工開發等適用新技術資料。在相關產業鄉、鎮舉辦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訓。分層次開展各類科技培訓和送科技下鄉活動,以報告會、技術咨詢服務、科普文章、報刊雜志、網絡、電視等形式,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推廣先進技術和科技產品,為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畜牧業生產水平服務,增加農牧民和養殖企業的科技含量。
2.5 加強對畜產品加工開發利用科技攻關 根據涼山立體生態區特點,經濟社會發育程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立足區域化分工,逐步建設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畜牧3550工程”、“四大攻能區”、“八大加工原料供應基地”,努力打造優質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形成企業現代化帶動產業現代化的生產格局。加大優質肉豬、肉牛、肉羊、山地生態雞、水禽、乳品等深加工項目的科技攻關,延伸產業鏈,提高涼山畜牧業經濟效益。
2.6 加強科技創新,破解發展難題 作為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技術的主渠道,畜牧業技術支撐體系肩負著推進科技進步的重任,畜牧科研部門開發畜牧科技自主創新,積極參加優質高效畜禽新品種(配套系)選育及重大疫病防控等重大關鍵技術專項攻關計劃,圍繞生產難題開展研究和實用技術集成,為發展優勢特色效益畜牧業提供科技支撐。
2.7 加強學術研討,交流科學技術 畜牧科學技術研究部門應把學術研討和交流作為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不斷拓展主題,創新形式,豐富人員,組織重點學術課題探討,開展經常性學術交流,努力提高科技人員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