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涌,李從安,趙心偉,孫蘭芳
(四川省平昌縣畜牧食品局,四川 平昌 634000)
近年來,平昌縣將山地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技為支撐,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生豬產業。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以生豬為重點,肉牛為特色,家禽為基礎”的畜牧產業發展戰略,并在探索和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獨具山區特色的發展之路。
1.1 加強領導,提高認識,為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縣委、政府高度重視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把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當前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鍵時期所肩負的重要使命。一方面,縣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的重要作用,提高干部群眾思想認識。另一方面,加強領導,舉全縣資源,對生豬產業發展科學規劃,嚴格措施,全力推進,突破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的宣傳,成立生豬產業化領導小組和鄉鎮專門領導機構,建立部門間聯習會議制度,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二是確定“以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為基礎,以建設培育龍頭加工企業為重點,以健全配套服務體系為保障,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發展思路,提出“龍頭企業建基地,連小區,帶農戶”的市場化運作的經營發展模式。三是確定“通過放心肉工程、良種繁育工程,大力發展生豬標準化養殖園區,狠抓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強化畜禽品種改良、疫病防治,突破加工瓶頸,興辦畜禽產品精深加工”等發展戰略。從而使全縣干部職工明白“發展什么,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思想觀念問題。同時,按照宏觀調控和市場資源配置,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方針,制定未來五年全縣生豬產業發展目標,使計劃在市場基礎上得以建立和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提供了政治和組織保障。
1.2 強化四大支撐,為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2.1 強化政策支撐。生豬產業扶持政策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豬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國務院集中出臺了生豬標準化規模場(小區)建設、能繁母豬補貼、能繁母豬保險費補貼,重大動物疫病疫苗資金補助等一系列扶持生豬產業發展的政策,為全縣生豬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平昌縣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省、市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的決策部署,在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生豬產業政策扶持的力度。
一是建立以獎代補的政策扶持機制。2007年以來,縣委、政府出臺了《突破性發展生豬生產的決定》、《加快畜牧業生產發展的決定》等,每年統籌安排發展資金200萬元以上,通過以獎代補方式,獎勵種豬養殖大戶和優質商品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大戶。堅持“政府主導、業主主體、信貸支持、項目配套”的發展機制,積極爭取中央、省對我縣畜牧業生產的支持。
二是加大生豬產業信貸支持力度。縣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資金,對自籌資金占投資總量65%以上的養殖戶(場),根據建設規模大小給予不同額度的信貸支持。2007年,全縣投放生豬產業貸信資金首次超過3000萬元,其中,縣農村信用聯社投放每戶(場)3萬元以上的生豬養殖大額信貸達到1786萬元,共支持養殖戶568戶。2008年、2009年分別投放生豬信貸4300萬元,5800萬元。
這些政策的實施,調動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同時廣泛吸納了民間資本對生豬產業的投入。據不完全統計,2007至 2009年,民間投入資本就達3.5億多元。
1.2.2 強化科技支撐。縣委、縣政府在生豬產業發展中,堅持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大力推廣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適用技術,促進科學技術的轉化。
一是堅持養殖小區建設技術創新。按照國家生豬養殖小區建設標準,結合平昌實際情況,規范執行“四分離四配套六統一”建設標準。“四分離”即人畜分離、干稀分離、雨污分離、料水分離;“四配套”即配套建設糞溝及雨水溝、沼氣池、自動飲水、廁所和洗手間及洗澡間;“六統一”即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圈舍建設標準、統一良種引進、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環境控制標準、統一養殖保險。從而解決了糞污直接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及農村燃料問題,減少農作物秸稈作燃料對空氣的污染及疾病傳播、人畜共患病發生,改善了生豬生長環境和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確保了畜產品質量安全,方便了農戶生產生活,降低了養殖風險。
二是加大畜牧獸醫實用新技術的推廣力度。通過科技人員責任包片到小區、戶等措施,積極推廣熟改生、單一改配合、樓圈改地圈、沼氣替燃料等一批新技術,強化科技入戶的實際應用,從而使全縣生豬標準化養殖有了較大發展。
1.2.3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支撐。為增強全縣生豬產業發展后勁,縣委、縣政府一方面積極申報畜牧產業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統籌安排支農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近幾年來,平均年爭取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等各類項目資金達1500多萬元,地方投入配套資金400多萬元,對提高縣、鄉畜牧部門的服務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畜牧生產后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4 強化部門協作支撐。強化部門協作支撐,是促進平昌縣畜牧產業快速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各相關職能部門對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發展,都有著很高的認識,積極為生豬產業化建設出謀劃策、出錢出力。財政部門在生豬養殖小區建設資金上給予優先安排;發改部門在項目申報上重點給予傾斜;國土部門、林業部門為生豬養殖小區建設和龍頭企業用地、用材等簡化辦事程序,從優從快辦理相關手續;各金融部門也擴大授信額度,增加信貸投入等方式給予支持;農業部門與畜牧部門聯合建立了豬-沼-果(菜)循環農業模式。各部門的協作,為生豬養殖小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1.3 構建四大體系,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1.3.1 構建技術培訓體系。一是制定了培訓制度。在系統內,采取送出去培訓、短期輪訓、到大型養殖企業進行實踐培訓等方式提高科技人員素質。二是組建技術培訓班,深入農村,送資料下鄉,送技術下鄉,把各種培訓學校辦到農村,辦到養殖小區。三是與教學、科研等部門聯合建立培訓基地,每年對養殖小區進行1~2次集中培訓。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培訓,使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有了提高,也使養殖戶逐步成為合格的飼養員、防疫員。
1.3.2 構建畜牧技術、重大動物疫病服務體系。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畜牧技術、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服務網絡,在品種改良、標準化飼養、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已實現了對生豬標識的訂購、收領、登記、發放、管理及溯源一條龍管理,對生豬從出生到飼養、調運、交易和屠宰上市全程監管。以通過積極爭取,使動物防疫經費、鄉鎮防疫員工資納入財政預算。動物防疫效果納入鄉鎮黨委、政府年終考核,并與“以錢養事”資金掛鉤。這些政策的落實,為保持鄉、村技術隊伍的穩定和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1.3.3 構建加工流通體系。按照市場引導、龍頭企業拉動的策略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重點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件環境,促使企業在生產規模、產品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上下功夫。目前,已形成了畜禽產品加工企業3家,開發了5個綠色、特色畜產品,生豬販運商戶達180多戶,從而解決了生豬大規模發展后產品的銷售問題,使平昌縣的生豬產業在養殖、加工、銷售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
1.3.4 構建良種繁育體系。一是加快推進生豬良種繁育場建設,建立“長白、大約克、杜洛克”等瘦肉型豬品種良種生產基地,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5個良種豬繁殖場。二是在全縣43個鄉鎮分片、分區域設立了60個生豬人工授精站(點),搭建品種改良平臺。形成了“良種場+精液供應中心+人工授精站(點)+養殖戶”的良種繁育推廣體系。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活躍,養豬業出現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但農戶各自經歷不同,雖然養豬的積極性很高,但對畜牧獸醫知識比較欠缺,往往由于品種、飼料、飼養管理、防疫等諸多問題解決不好,帶來較大損失,通過對全縣生豬養殖小區的調查研究,發現了以下問題。
2.1 飼養管理不科學 日糧組合不當,大多采取自配料,不按生理階段配方,造成糧食浪費,增加成本,經濟效益降低。分群飼養未注意,大小混養、病、健同圈,密度過大,使小豬不能同步發育,造成僵豬或疫病傳播。
2.2 防疫意識差,免疫程序不合理 重治不重防,往往因防疫不到位,治療又不及時導致豬只死亡,造成人力、物力浪費。
2.3 診斷錯誤,用藥混亂,延誤病程,增加死亡 沒有技術水平較高的專、兼職獸醫,依靠本地防疫員,亂用藥、濫用藥,不該混用的幾種藥一并注射。
2.4 投融資困難 養殖小額信貸雖然已經起步,但發展速度仍滯后,許多養殖戶流動資金不足,得不到信貸資金的支持,缺乏后勁,養殖戶豬的存欄不足,圈舍閑置浪費,導致生產成本高。
3.1 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制度,積極創建優質養殖基地一是加快推進規模養殖、標準化生產。通過政策引導、招商引資、信貸支持、技術支撐、用地規劃等措施,建設不同規模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小區。組織和引導養豬戶把改廁、改水、沼氣建設與生豬生產配套,從環境、設施、品種、畜禽飼養、投入品管理使用等方面實行規范化飼養和標準化生產。二是改革投融資體制,切實增加投入。各級各部門要將生豬產業發展作為財政資金、扶貧資金、農業開發資金重點投放領域。同時,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形成多元化資金投入格局。三是加快品種良種化、優質化同步,增強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加強良繁體系建設,對引進優良種豬、種母豬給予政策性補貼,對縣、鄉、鎮60個生豬人工授精站(點)的設備、設施進行更新完善,提高豬人工授精站(點)的輻射能力和品種改良質量。
3.2 全面調整養殖結構,加快發展草食畜禽 平昌縣草場資源豐富,草山草坡面積達103.6萬畝(1畝=667平方米),年產各類飼草飼料100萬噸,其中秸稈40多萬噸,為積極發展草食畜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草食畜禽業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是百姓的主要肉食品之一,也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大力調整養殖結構,就是要樹立“草當糧用、羊當豬養”的新觀念,充分利用平昌縣草山草坡資源和大量秸稈飼料優勢,積極引導農民種植高產飼料作物和牧草,同時,深入研究扶持政策,加強技術保障、市場引導、品牌培育等工作,確保草食畜禽業的發展。
3.3 加大畜牧行政執法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一是大力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等法律法規,增強執法者和各利益主體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營造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良好風氣。二是強化動物疫病監測和突發疫情監控工作,逐步建立畜產品質量監測體系,確保畜禽及產品的衛生質量。三是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素質,改善執法手段,提高執法水平,切實做到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四是加強市場監督檢查,建立安定有序的市場體系。
3.4 加快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提高信息服務能力 建立以平昌縣畜牧業信息網為重點的畜牧信息網絡平臺,通過國家、省等行業網站,縣、鄉、村畜牧服務網絡,各種協會、合作社等民間經濟組織,及時收集和發布市場信息,尤其要加強對市場信息變化規律的分析,逐步形成信息采集、加工、服務于一體的信息服務體系。
3.5 加強科學技術的利用和轉化,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要進一步加強畜牧科技推廣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增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堅持以業主投資為主體,國家適當扶持,多渠道籌資的投資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進一步改善工作條件,加快科技的普及與推廣,提高工作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強科技人員隊伍建設,提高科技人員的業務能力和他們的政治、生活待遇,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進而促進科學技術的利用和轉化,用科技彌補勞動力的不足,用科技提高產量和品質,用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3.6 優化信貸機制 成立擔保公司,以種豬、豬舍做抵押,解決養殖戶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