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泰巍,田福民
(1.遼寧省丹東市振安區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局,遼寧 丹東 118001;2.遼寧省丹東市派波乳業有限公司,遼寧 丹東 18001)
1.1 發酵初乳的制作 具體過程是:將7 d內所擠的初乳用紗布過濾,倒入50 L的缸內并加上蓋,放入20~25℃的室內進行自然發酵,在發酵的過程中每1~2h取樣滴定其酸度。每天要均勻攪拌兩次。當初乳酸度達到85~130°T之間時,肉眼觀察可見色澤微黃,氣味芳香并略帶酸味,攪拌時可見到黏稠度增加,上部呈塊絮狀,下部清澈透明(乳清),這時發酵初乳制作完畢,備用。
1.2 喂法與喂量 將出生時間接近的8頭犢牛分別稱重,按照隨機原則分成兩組:一組作為試驗組,另一組作為對照組。乳牛從10日齡開始試驗組喂發酵初乳,發酵初乳在飼喂犢牛前經過充分攪拌均勻,加入60℃左右熱水稀釋,牛奶與水的比例為3∶1,使乳溫保持在37℃左右。為防止犢牛消化不良,試驗開始有3d的適應期。適應期初乳的喂量應占其余下食量的25%、35%和50%。
其次,在飼喂發酵初乳的第5d開始,每天加入適量的混合精料和優質干草。第7 d開始,每天再在發酵初乳中加入煮熟的玉米粥,一日3次,每次總量控制在50g左右。從第10 d開始,正式訓練犢牛采食精料和飼草,按照由少到多、逐漸增加的原則,訓練周期為30日齡。這時犢牛每天攝食的混合精料總量達0.75kg左右。
在飼喂精料時,采用的配方為:玉米30%、大麥23%、青貯飼料8%、豆餅75%、礦物質添加劑1%、甘薯粉5%、細草粉等其他飼料共計24.5%、食鹽1%。玉米粉35%、麩皮17%、豆餅22%、玉米皮粉15%、葵花餅粉5%、魚粉3%、貝殼粉2%、食鹽1%,適量加入畜用多維素。
喂量:試驗組喂稀釋后的發酵初乳與對照組喂常乳量相同。一般常乳用量5kg/頭·日。混合精料可以自由采食,在試驗期過程中應注意經常測定采食量。
1.3 發酵初乳的保存 發酵初乳如果在短時間內喂不完,最好保存在冰箱或其他冷藏設備內。如果沒有冷藏設備,就要放在地下窖內保存。或者在發酵初乳中加入0.1%濃度37%的甲醛溶液,充分攪拌均勻后封嚴保存。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成本低,可保存2個月左右。
2.1 初乳在發酵過程中,酸度隨時間的增長而增高,在20℃的情況下酸度由55°T增至90°T的速度很快,一般只需要6 h左右。在初乳發酵過程中酸度增長較快的區間應更加注意,防止過度發酵,飼喂犢牛的發酵初乳酸度以 80~90°T 為宜,高于 100°T的發酵初乳往往由稠變稀,酸度過高可以加入適量的未發酵的初乳混合均勻,在20℃左右的環境中,4 h左右即可進行飼喂犢牛。
2.2 開始試驗時,試驗組的平均體重為45 kg,對照組為43 kg,試驗結束后,試驗組平均體重為85 kg,對照組為77 kg。由此可見,飼喂發酵初乳的牛無論在平均日增重還是在試驗結束時體重方面都比對照組效果好。
在產犢高峰期間利用初乳進行發酵飼喂犢牛,高峰期過后又給犢牛喂常乳。經過50 d的日常觀察,均未發現異常現象,并且飼喂過發酵初乳的犢牛食欲旺盛,抵抗疾病的能力顯著增強,特別是犢痢現象很少發生。
通過試驗,對于控制產犢季節的場及養殖戶完全可以利用多余的初乳進行發酵,用以飼喂犢牛,以降低養犢牛的飼養成本,提高養牛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