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軒,劉昌林 ,酒生培,宋小紅
(1.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動醫系,重慶 榮昌 402460;2.重慶方通動物藥業有限公司,重慶 榮昌 402460)
春季氣溫變化大,易滋生致病性細菌、病毒、支原體。以豬而論,常發疾病有豬瘟、副傷寒、仔豬水腫病、黃痢、白痢、傳染性胃腸炎、喘氣病、副豬嗜血桿菌病、感冒、仔豬低血糖癥和疥癬等病。
貫徹免疫程序,常發地區仔豬可進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2頭份/頭,1~2h后再喂初乳),35日齡進行二次免疫(4頭份/頭),65日齡進行第三次免疫(6頭份/頭)。安全區35日齡首免(4頭份/頭),65日齡二免(6頭份/頭)。
種母豬春、秋季各免疫一次;后備母豬配種前20 d免疫一次;種公豬每年春、秋兩季各免疫一次。發生豬瘟的豬場應緊急“超”劑量接種豬瘟疫苗。
早期發病豬只根據臨床癥狀應用抗病毒藥品和抗菌素類藥物標本同治,主要措施是用相應的抗病毒藥品增強豬只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抑制和殺滅病毒,同時用抗菌素類藥物控制繼發感染。具體處方如下:增強機體抵抗力,用抗病毒中藥復方制劑,同時用氨芐西林鈉配合長維舒和維生素C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5d。重癥病例肌肉注射維生素B12、維生素C,將氨芐西林、5%葡萄糖、0.9%氯化鈉溶液稀釋后靜脈注射,每天2次,連用3d。如果病豬開始吃食,每頭豬可喂1~2個生雞蛋和適量奶粉,以增加機體能量,增強抵抗力。
假定健康豬防控措施:飼料中添加相應抗病毒藥品增強機體免疫力,抑制和殺滅病毒,降低應激反應。同時用抗菌素類藥物控制繼發感染。推薦處方:清瘟敗毒散 1 000 g、奇毒康顆粒500g、可立克500g,拌料1 000 kg,連喂5~7 d。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大腸桿菌主要引起仔豬黃痢、白痢及水腫病。
仔豬黃痢以1~3日齡多見,仔豬白痢以2~3周齡多發,仔豬水腫病多發于斷奶前后的肥壯仔豬。
豬場應加強妊娠母豬和哺乳豬的飼養管理、清潔衛生和保持圈舍干燥,注意防寒保溫,母豬產前40d、15d注射大腸桿菌病預防苗能有效防制大腸桿菌病在仔豬中蔓延。重點抓好仔豬七天補料和過好“三關”(初乳關、初料關、斷乳關)。
發病仔豬實行消炎抗菌、止瀉、強心、補液等綜合療法,具體方法如下:母豬產前3d、產后當天分別注射10~15mL附血康注射液;產前5d至產后5d用四黃止痢顆粒配合七清敗毒顆粒及催奶靈散(主要成份:王不留行、黃芪、皂角刺、當歸、黨參、川芎、漏蘆、路路通)進行飼喂,以防母豬產后三聯癥及小豬腹瀉,同時壯仔。
取白龍散1袋,加母豬料0.5kg,溫開水浸潤,用其擦拭初生仔豬身上的胎衣及血液,然后將該料飼喂母豬,以防治小豬腹瀉。
初生仔豬口服抗菌毒、增強機體抵抗力的藥物,出生后3d、7 d、21 d及斷奶當天分別注射附血康注射液0.5 mL、1.0 mL、1.5 mL、1.5mL,防治仔豬腹瀉及呼吸道感染。
小豬出生后5~7 d教料,飼料中添加四黃止痢顆粒。
發生腹瀉的仔豬,選用抗菌素及增強機體抵抗力的藥物(如金根注射液+獨特注射液)對母仔進行治療,同時料中添加白龍散+硫酸粘菌素,飲水中添加補液鹽。
本病多發于2~4月齡的仔豬,冬春季多發,其與飼養管理粗放有密切關系。
仔豬斷奶(1月齡)后要接種副傷寒疫苗,注意防寒、防潮,分批飼養(密度合適),少吃多餐,喂勻喂飽,不要突然改換飼料,注意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發生本病時,采用以下方案治療:
增強機體抵抗力,抗病毒中藥復方制劑配合抗菌素,黃芪多糖注射液+頭孢傷寒(氧氟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同時用四黃止痢顆粒+硫酸粘菌素拌料飼喂,飲水中添加補液鹽效果更佳。
俗稱冬痢,均為病毒感染,呈一過型流行,早春常有發生。患豬以灰色水泥狀下痢、嘔吐、脫水為主,大豬很少死亡,10日齡以下仔豬死亡率達50%~100%,疫苗預防效果不佳。
本病發生后注意補充水分(氯化鈉4.5 g,氯化鉀1.5 g,碳酸氫鈉2.5 g,葡萄糖20 g溶解于1kg水中即成),重視豬舍消毒。平時注意保溫、飲水清潔,少食多餐。可用以下方案治療:
增強機體抵抗力,抗病毒中藥復方制劑配合抗菌素,黃芪多糖+氨芐西林鈉,另一側肌注氧氟沙星注射液。
飼料中添加四黃止痢顆粒+硫酸粘菌素,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葡萄糖及補液鹽。
是由病毒、細菌、支原體、寄生蟲等引起的慢性呼吸道傳染病。患豬喘氣、咳嗽,呼吸加快,體溫升高、食欲減弱。
發病場要隔離、凈化、建立康復豬群,未發病豬場要注意自繁自養,加強飼養管理。發生呼吸道障礙綜合征的豬場可用以下方案治療:
硫酸慶大-小諾霉素+酒石酸泰樂菌素,另一側肌注氟苯尼考注射液;
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用氨芐西林鈉,另一側肌注毒鏈體;
同時添加磷酸替米考星+七清敗毒顆粒拌料飼喂。
本病主要侵害2周齡至4月齡的仔豬和青年豬,本病屬條件性疾病。
患豬上呼吸道內常有副豬嗜血桿菌存在,當遇斷奶、運輸、疲勞、天氣突變等應激和發生其他疾病時,患豬因機體抵抗力降低而發病。臨床主要癥狀:發熱、呼吸困難、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亂。剖檢主要見心包腔、胸腔、腹腔有纖維素滲出性炎癥。關節腫大,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豬場要嚴格消毒,加強飼養管理。
發生本病的豬場應對病豬進行隔離治療,同時全群投藥保健:
雙黃連注射液+復方氨芐西林粉肌注,另一側肌注氟苯尼考注射液,同時深部肌注葡萄糖酸鈣溶液2~5mL;
銀黃注射液+頭孢噻呋鈉(或熱血多肽),6 h后肌注重硫酸慶大-小諾霉素+酒石酸泰樂菌素,同時深部肌注葡萄糖酸鈣溶液2~5mL;
全群用呼喘通+七清敗毒顆粒拌料,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和維生素C粉,連用5~7d。
春季常見病,多為外感風寒,臨床表現為發燒、咳嗽、流鼻液,有時伴有拉稀。平時應注意防寒、防賊風、防潮濕,可用以下方案治療:
桂柴黃注射液+注射用氨芐西林鈉,6 h后另一側肌注氟苯尼考注射液;
柴胡安乃近注射液+普魯卡因青霉素G注射液,6 h后另一側肌注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
同時配合磷酸替米考星+清肺止咳散拌料,飼料中添加柴胡、板藍根、魚腥草等中藥效果更佳。
多發生于冬、春季節的初生仔豬,原因是妊娠母豬后期營養不全或產后少乳使仔豬獲得的能量不足而發生血糖下降。
預防應注意母、仔豬喂養并加強防寒保暖。治療:補充右旋糖酐鐵,深部肌內注射,1次即可,同時用10%葡萄糖溶液20 mL,10%安鈉咖1~2mL,地塞米松磷酸鈉2.5~5mg混合加溫后腹腔注射,每隔6~8h 1次,連用1~2d。
以上春季常見病常造成豬只大量死亡或影響豬只增重。對此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