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昭軍,廖黨金,田浪,王文貴,趙素君,于吉鋒
(四川現代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發酵床養豬技術源于日本和韓國,是用來自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母種、鋸木屑、稻殼、輔助材料、活性劑、食鹽等混合做成的發酵床,生豬在其床內養殖。使用該技術養豬,糞尿經發酵后,臭味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于是該技術在我國的山東、福建、吉林、河南、北京、黑龍江等一些地方試用,2008年我省部分地方的養豬場和養豬大戶開始試用。由于豬的糞尿每4~5年才一次排出和豬舍臭味明顯改善,再加上商家宣傳和有關人員的推波助瀾,把發酵床養豬說成了“實現了生豬養殖‘零排放’,是生豬養殖生產上的技術改革和創新;是一種無污染、無排放、無臭味的新型環保、生態養殖技術,具有‘三省兩提一增零排放’,即省水、省料、省勞力;提高抵抗力、提高豬肉品質等”。
迄今對這種養殖技術的應用測試報告罕見,尚未見到發酵床養豬疫病風險性試驗報告。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團隊對發酵床養豬的疫病潛在風險性等進行了相關試驗,現報告如下:
1.1 試驗內容 發酵床養殖生豬的臨床發病情況和發酵床中的致病菌。
1.2 試驗對象 分別在綿陽和資陽的2個養豬場,對日本、北京、四川某高校實驗室3家提供菌種制作的3個發酵床中的病原菌、寄生蟲等作試驗。其中,日本和北京公司提供菌種制作的發酵床為11個月,四川某高校實驗室提供菌種制作的發酵床為3個月。在資陽的某養豬場,由于發酵床養的豬易發呼吸道和消化道病,將豬舍改為二層,豬在上面層飼養,發酵床在下層。
1.3 試驗方法
1.3.1 臨床調查 采用詢問、觀察等方式,調查發酵床養殖的豬的發病情況,并與常規飼養的豬的發病情況作比較。
1.3.2 病原調查
1.3.2.1 檢測樣品采集 分別在3個發酵床內各設置3個點,每個點采集發酵床表層、中層、深層樣品。同時,采集該豬場的常規飼養豬圈內的糞尿沉積物,作為對照。
1.3.2.2 病原檢測 在實驗室,采用TSB液體培養基、牛心腦浸液培養基和麥康凱平板、S.S瓊脂平板、甘露醇氯化鈉平板、鮮血瓊脂平板、卵黃瓊脂平板,分離各采集樣品中的細菌。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和四川大學實驗醫學微生物室進行分離菌種鑒定。用分離的細菌接種小白鼠,進行致病性試驗。同時,采用淘洗沉淀方法,鏡檢發酵床中的寄生蟲蟲體。
1.3.2.3 小白鼠毒性試驗 將分離純化的各類細菌分別于各自的鑒別培養基中增菌培養,對鑒定的同一屬細菌超過6株的隨機選取6株進行混合培養,對不足6株的全部混合培養,然后分別用滅菌的磷酸鹽緩沖生理鹽水洗滌為混懸菌液,濃度為1×1010~2×1010CFU,每菌注射5只小白鼠,每只0.2mL,注射后觀察一周,記錄小鼠的發病死亡情況。
2.1 臨床發病 發酵床飼養的豬呼吸道病和消化道病的發病頻率高于常規飼養豬的發病率。在綿陽的某養豬場,發酵床養殖的豬常發呼吸道和消化道病,發病豬表現的主要癥狀是喘氣、呼吸困難、拉稀等,其發病頻率高于常規飼養方法。
2.2 病原
2.2.1 細菌分離與鑒定 在發酵床中分離到6類細菌,在常規飼養圈舍內分離到3類細菌,見表1。在綿陽的某養豬場,發酵床中的6類細菌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單胞桿菌、變形桿菌、芽孢桿菌,其中單胞桿菌中有殺鮭氣單胞桿菌、睪丸酮單胞桿菌、泡囊短波單胞桿菌,變形桿菌中有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芽孢桿菌中有蜂房類芽孢桿菌、蘇云金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常規飼養圈舍內的3類細菌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解脲寡源桿菌。在資陽的某養豬場,分離到的細菌需進一步鑒定。
表1 微生態發酵床常規菌分離鑒定情況
2.2.2 致病菌 綿陽某養豬場發酵床中的致病菌有5類,常規飼養圈舍中的致病菌有2類。發酵床1和發酵床2中的致病菌均為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單胞桿菌、變形桿菌、蜂房類芽孢桿菌,其中變形桿菌有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常規飼養圈舍中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資陽某養豬場所分離到的細菌的致病性試驗還待進行。
發酵床中分離的大腸桿菌對小白鼠的致死率為63.3%,常規飼養組分離的大腸桿菌死亡率為40%;發酵床中分離的沙門氏菌對小白鼠的致死率為100%,常規飼養組分離的沙門氏菌死亡率為60%;發酵床中分離的單胞桿菌、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蜂房類芽孢桿菌對小白鼠的致死率分別為53.3%、100%、20%、80%,發酵床中分離的葡萄球菌沒有致病性,常規飼養組分離的解脲寡源桿菌也沒有致病性。詳見表2。
表2 微生態發酵床分離菌致病性試驗
2.2.3 寄生蟲 在資陽某養豬場中的9個發酵床樣品中,2個樣品有螨蟲。
3.1 發酵床內特有主要病原菌對生豬的危害 單胞桿菌可引起生豬的壞死性腸炎、壞死性肺炎、腹瀉、子宮內膜炎等。變形桿菌可引起生豬腹瀉、子宮內膜炎、膀胱炎、創傷感染等。蜂房類芽孢桿菌對生豬的危害需進一步試驗印證。
3.2 改良發酵床養豬 在資陽的某養豬場中,由于常規發酵床養豬易引起呼吸道病和消化道病,故需對發酵床豬舍作改造,建設發酵床的成本更高。發酵床內空間不高和豬在頂上運動,人工翻動發酵床的困難較大,發酵床表層、中層、深層的溫度均在23℃以下,表明發酵床對糞便的發酵充分。發酵床內不能進行頻繁的人工翻動,豬糞便和尿液在發酵床的表層沉積,其臭味不能降解,起不到發酵床的作用,時間久后其臭味和氨味等問題更難解決。豬在豬舍上層拉的糞便,清掃后的沉積物用高壓氣流吹;由于不能用水沖洗,也不能用消毒劑對豬舍進行常規消毒,只能改用火焰燒的消毒方法。由此表明,用這種改良后的發酵床養殖生豬,其成本更高,糞污等問題也沒得到有效解決。
3.3 初步結論 發酵床中致病菌有5類,常規飼養圈舍中致病菌有2類,說明發酵床中的病原菌種類多。發酵床養的豬,其呼吸道病和消化道病的發病率都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