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梅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建筑系,四川成都 6 10065)
改革開放 30年來,中國旅游業跟中國整個社會經濟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旅游業保持了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態勢,領各行業之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服務業總體規模的擴大和整體質量的提升,成為我國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著名策劃人王志綱把中國的旅游劃分為三個階段: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和體驗旅游。這三個階段反映了社會從溫飽到小康的歷程,也反映了旅游者對旅游需求的消費升華。
根據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從旅游消費的方式和結構來看,現階段絕大部分旅游方式仍然停留在第一階段,屬于觀光旅游,極少回頭客,很多旅游地給游客留下的印象都是模糊和淺薄的,大多數游客認為眾多旅游地千篇一律,同類型的旅游目的地太多,一生只要去其中一個就夠了。何以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型旅游活動多;文化型、享受型的深度旅游,修學、健身、尋根、考察、探奇、了解體驗風土人情的體驗旅游較少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旅游地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緣故,同質化的競爭不僅讓游客對旅游地失去了興趣,而且讓旅游地的發展舉步維艱,難以突破,也浪費了其自身特有的資源。
談及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有必要簡單解釋一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指“某一產品所特有的、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競爭能力。”而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結合現代旅游業這一特殊的新興產業提出來的,是在對旅游產品進行規劃與設計的時候,使得旅游目的地能夠獲得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源泉和動力。旅游的吸引物不是旅游資源,而是旅游產品。所以對于現代旅游的發展,其重要的支撐就是旅游產品的動力,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旅游產品,對于它們的打造其實就是創造這些動力的過程,只有深入地研究地域文化特點,打造旅游特色產品,才能讓旅游目的地從區域大環境中脫穎而出,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理念。
從旅游的本質特點來考慮,旅游產品也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產品。我們對旅游的定義是:“人們為尋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進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關系和現象的總和。”那么在此基礎上的旅游產品就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這種求新、求異、求美的心理和精神需要的。所以筆者認為,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就表現在這種特殊本質上,影響其最大的兩個因素:一是尋求刺激和多樣性,二是體驗旅游地的文化,概括講就是旅游者在旅行中的感受體驗模式與旅游者對旅游本身期望的最佳結合程度。對于旅游產品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在旅游產品的創新與發展進而推動旅游地的發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現以樂山市五通橋區的旅游產品開發,從城市景觀風貌的角度為例,簡述如何提升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五通橋鹽業歷史源遠流長,《水經注》、《華陽國志·蜀志》、《嘉定府志》、《四川鹽政史》等書均有記載。據載,鑿井制鹽始于秦,歷唐宋,逐步開發,最初在王村、馬踏井(今犍為縣境內)一帶鑿井壘灶,熬鹵煮鹽,元時稱“永通廠”,明仍繼之。至清乾隆中葉,井灶發展至五通橋附近,稱“五通廠”,“永通”之名漸湮。經歷抗日戰爭時期的興盛,抗戰之后產銷失衡、井灶癱瘓、面臨倒閉的絕境,而解放后奄奄一息的鹽場又開始復蘇的起起落落,五通鹽業的發展經歷了單井單灶、私家經營再到掛推集煎、集中管理的千年歷史,現今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代,生產力不斷發展,產量不斷提高。
五通橋區境內河流縱橫,河流總長 96.25 k m。茫溪河、磨池河、沫溪河、眠羊河等河流匯集于岷江,流域面積覆蓋全區。岷江自北向南貫通全區,境內流長 27.1 k m,涌斯江為岷江汊流,到橋溝鎮匯入岷江主流。
河流的沖積形成沿岷江兩岸的岷江平壩以及眾多的河心洲壩,河心壩多達 47處,其中以中部竹根灘面積最大,形成一個通風爽水的“河心島”;丘陵面積占區境幅員的 66%,被岷江和沿江平壩截隔為岷江東部丘陵區和西部丘陵區兩大部分,丘間寬谷縱橫交錯,有的形成丘間小壩,形態多為臺狀和趾狀;西南部低山區低山突起,地勢起伏較大,切割深,多為深溝窄谷的低中山地貌,形成本區的制高區域。這種多樣的地貌類型形成了五通橋區獨具特色的城市用地形態。
在進行旅游開發的時候,為了滿足不同游客的品味和期望,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特有的資源,打造出不同類型不同風貌不同形態的旅游產品。即使是同一種旅游資源,也可以有不同的開發模式和選擇,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種角度考慮:
(1)利用地形地貌,丘陵山地區資源,打造“高爾夫度假景觀風貌區”、“山地城市風貌新區”、“山地旅游度假風貌區”等,還可以配套一些新穎的旅游地產項目,讓游客在這里吃、住、行、游、購、娛,長時間的停留和消費,刺激旅游業的發展。
(2)利用古城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鹽文化,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加固各類建筑物外貌,打造“古城觀光游覽區”、“文化溯源探秘區”,保留原始的古城生活及生產業態,讓游客體驗到一種區別都市生活的遠古幽思,這就完全契合了現代游客求異的心理;再為配套現代城市功能打造“古城風貌體驗新區”,形成完整的古鹽文化風情體驗片區。
(3)利用濱河以及現狀湖泊、水庫打造“雙河湖水庫觀光區”、“兩江匯水游賞區”和“濱河濱江景觀風貌帶”等,創造出不同種類的濱水風貌和親水形態。
(4)利用城鎮旅游資源打造“舊城商貿景觀風貌區”,保留舊城街巷空間格局;打造“現代商貿風貌新區”、“現代會展旅游風貌區”,這是為適應城市發展和現代旅游而建立的城市新的形象和新的功能,這種新舊結合的城市風貌不僅豐富,還能體現一種時間的延續,體現城市的生命力;依托五通橋的工業新區打造“工業景觀風貌區”,由于傳統工業對于五通橋區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從前的老工業基地現今工業發展也蒸蒸日上,在五通橋區產業發展依舊依托工業作為支撐動力的基礎上,發展工業觀光旅游將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綜上所述,五通橋區的旅游開發就是應該創造出不同文化特色、類型和品味的旅游產品,讓其因城市形態和風貌的多樣性而體現一種厚重和豐富的感覺,進而契合不同游客對于現代旅游“新、異、奇”的要求和期望,這樣才能提升其競爭力,在千篇一律的區域環境中成功實現旅游發展的突圍。
通過五通橋區的舉例說明不難發現,打造新奇與多樣的旅游產品是對城市進行旅游開發的一個重要目標,讓游客在一個地方花較少的時間,就能欣賞到更多的旅游種類,獲得更多的旅游感受和經歷,是旅游產品體現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旅游的開發并不是僅僅挖掘出城市的各種資源,然后簡單地將其一一羅列,而是要分析現代旅游者的需求,以契合度為原則,為這些資源量造一種新穎獨特的開發模式,這樣一方面能使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又讓旅游者能夠在其中體驗進而得到精神的滿足,通過這種良性循環不僅有利于城市旅游開發合理有效的運轉,對于旅游地的保護與文化傳播也有積極的作用。
筆者認為要讓旅游地能夠從大環境中脫穎而出,擺脫“模糊淺薄、一生不想去第二次”的尷尬局面,并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充分挖掘自有特色,切忌盲目仿效,然后從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去思考開發模式,進而激發其產業潛能,這將對提升整個區域的旅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王洪濱.旅游學概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2] 周常春,苗學玲,戴光全.國際旅游規劃案例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3] 陳維平.旅游規劃要十分強調針對性[G]∥吳承照.理想空間——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2005
[4] 袁書琪.旅游規劃的個別性與旅游資源的開發評估[G]∥吳承照.理想空間——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2005
[5] 宿倩.城市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
[6] 金麗嬌.紹興文化旅游核心競爭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