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濰坊學院,山東濰坊 261061)
居住區道路交通設計思考
王 英
(濰坊學院,山東濰坊 261061)
通過對我國現行的居住區道路設計的特點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產生這些特點的歷史根源,調查分析了這種設計產生的社會問題,同時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了住區交通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中討論了解決上述社會問題的初步看法。
居住區; 道路; 設計特點; 社會問題
我國人口眾多,區域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繼續成為我國規劃設計的主流,因此有必要對這種規劃產生的社會問題進行探索,以尋求一種解決方法或者指導思想,將這種解決方法或指導思想逐漸融入到以后的設計之中。
我國目前的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很多是采用國外住區建設的早期理論——鄰里單位理論及雷德朋方式。鄰里單位理論是 1929年由西薩·佩里首先提出的,他把鄰里單位作為組織居住區的基本形式和構成城市的“細胞”。這種理論比較好地解決了住區的安寧安全問題,住區的完整獨立問題等,在 20世紀初期比較好地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解決了當時住房方面的主要矛盾。
分析起來我國居住區道路設計主要有以下特點。
(1)道路分級。居住區道路依照住區規模大小劃分為住區主路、次路、庭院路等幾個層次。
(2)人車分流。包括人車截然分流和人車部分分流,組織專門的步行景觀道路,設專門的步行入口,強調將車行交通對住區的影響降至最低。
(3)盡端路的廣泛運用。盡端路廣泛用于住區的構成細胞——庭院,幾乎通往每個庭院的都是盡端路。
鄰里單位理論本質上仍然是物質形態之上的一種規劃設計手法,這種物質形態決定論的規劃手法,忽視了作為住區最終的主角——人的各種不同的需求。在從鄰里單位理念上發展起來的小區模式中,屈從于汽車交通的需要。以公共設施服務及其半徑限定居住人口規模的方法把居住空間的主體——人置于從屬地位;忽視了空間規模及范圍與人的認知和控制能力之間的關系。
(1)截然對立的人行空間和車行空間割裂了住區內整體和諧、富有生機的局面,使住區道路成為汽車的專用空間,住區喪失了生機和活力。
(2)居民喪失了交流往來的最適宜空間——道路空間以后,只能被動地集中在所謂的公共活動空間和步行景觀大道上。
(3)道路分級加盡端路的布局方式使各組團間缺乏直接聯系。雖然在保護居住區的安全上有著積極意義。但削弱了居民間的聯系,更不利于在整個居住區內創造良好的生活氣氛。
早在 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就已經意識到了鄰里單位產生的社會問題。從那以后,一直在探索這方面的出路。到 20世紀50年代以后,社會哲學進入多元化探索時期,尋求“人——社會——環境”和諧的人本主義思想、人本主義的環境行為學理論成為新時期的主流,城市研究已從傳統的如土地利用等經濟布局的研究以及商業市場空間研究深入到城市社會空間的研究。楊·蓋爾的交往與空間理論、凱文·林奇的城市意向與認知地圖等使規劃理論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城市住區的發展重點已從單純的滿足居住游憩娛樂等功能轉向對居民交往信息及情感交流生態環境保護的廣泛關注。
交通功能是城市居住區道路空間的基本功能。與交通相關的各種活動都具有很強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如上班、出門購物等,這與道路空間的線形特征相吻合。但是,在城市居住區中,道路空間的生活性是十分重要的,生活街道所具備的提供交往空間的功能是不能被割舍的。居住區中的道路空間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如能對居住區的道路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豐富道路空間能增加居民與道路的交流,也能激發居民之間交往的欲望。這樣不僅可以使居住區內的道路恢復生活氣息,而且對于密切鄰里交往、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在住區的發展過程中,機動交通從進入居住區的第一天起,其在交通安全,噪音環境等方面的缺陷就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在住區交通流線的規劃設計中,往往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各種人車分流的措施,盡量為 住區居民創建出相對獨立完整的安寧安全舒適的生活休閑空間。住區交通設計更加強調全面系統科學的綜合規劃,將交通規劃的目的集中為結合人們在工作娛樂及居住行為中對街道的使用要求和偏好。創造安全而富有吸引力的居住區街道環境,鼓勵和支持步行、騎自行車及其他交通方式。
長期以來,住區交通與城市交通基本上是兩個完全獨立的交通體系,有著幾乎相對的規劃設計理念及思想,住區交通規劃設計強調“通而不暢”的原則。以達到限制車速降低噪音,避免城市車流進入等目的。而城市道路交通則將道路交通的迅速通達性放在第一位,強調道路系統的等級完整,通暢無阻。因此,一直以來,居住區交通與城市交通彼此獨立、平行發展。然而,近年來,在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導引下,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如輕軌地鐵以及諸如METROBUS等新型城市巴士得到了迅速發展,使公共交通成為居民日常出行的首要選擇。鑒于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缺乏等國情,私家車不可能成為日后居民生活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住區交通規劃應從人的行為習慣、感知尺度等基本因素出發,使住區交通與城市交通聯系的快捷。
居住區道路的復合空間是指通過對道路空間的設計,限制汽車行駛速度,使其不再是威脅居民人身安全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將居住區道路與居民的生活緊密聯系,成為引發人們交往與活動的場所。
交通功能雖然是居住區道路的基本功能,但它與城市道路又有區別,首先,由于我國城市居住區的模式大都是封閉式的,居住區內外的道路在視覺感官及心理感受上都有所不同。居民駕車在居住區內行駛,仍然感覺在“家”的范圍內。因此,在保證道路通暢的前提下,通過改變道路形態和增加人性化設施的方法降低車速是完全可行的。另外,居住區道路不像城市道路那樣總是繁忙,因為居住區道路只有在上下班的時候才突顯其道路功能。因此,應該順應人在道路上活動的行為特點和活動的多樣性需要塑造道路的復合空間。建立道路的復合空間,一方面提高了居住區道路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道路上場合的多樣與不同場合的并存,使道路空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從而真正成為居住區內的“公共起居室”。
[1] 克萊爾·庫珀·馬庫斯.人性場所[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1
[2] [丹麥]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TU984.191
A
2009-09-29
王英(1982~),女,本科,助教,從事建設設計基礎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