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愉發(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上海 200060)
絲綢產品的開發(九)
——把握時代潮流開發新品
裘愉發
(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上海 200060)
有技術才有將來!“技術講堂”與您分享專業技術資源。“技術講堂”欄目,約請業界專家就大家關心的各種技術問題展開系列講座。歡迎大家針對講座內容或本企業生產實際來電、來函提出問題或者發表意見。對有代表性的問題及解答,本刊將在后期的此欄目中予以刊登。本期繼續推出關于絲綢產品開發的系列講座,由絲織專家裘愉發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講。
“日衣夜被”一詞道出人們對紡織品的一刻不可缺少。中國紡織產品的產值約占世界總產值的40 %,貿易量約占世界的30 %,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紡織生產基地。但要想打造科技絲綢、綠色絲綢、品牌絲綢、時尚絲綢,從絲綢大國走向絲綢強國,只有不斷開發絲綢新產品,并在開發過程中避免“反傾銷”的干擾,才能使行業和企業獲得發展和進步。
1.1 激烈的競爭態勢急需開發新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紡織業集中體現了“三個提高”。
一是紡織業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差別化纖維、高性能纖維、功能化纖維相繼開發成功,使紡織產品的面貌煥然一新,人們擺脫了過去對紡織面料要求經久耐穿、價廉物美的要求,紛紛追求時尚、華麗、舒適、高貴的感覺。紡織生產高科技技術的采用,使紡織生產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向大卷裝、少工序、高產量發展,特別是電子技術的廣泛采用,大容量電腦系統對織造實行全過程的自動控制,更使紡織機械面目一新。如在日本福井中龍株式會社,90臺噴水織機正常車速為600 r/min,用55.5 dtex(50 D)DTY合纖絲制織經密為1 180根/10cm,緯密為980根/10cm的緞紋織物,一般臺均用人0.25以下,織造效率98 %以上,且織物病疵極少。由于自動控制技術的日益進步,紡織廠建立無人或少人車間正在變為現實。
二是紡織業的競爭力日益提高。在短缺經濟時代,紡織業的競爭體現為產量的競爭,以生產的數量滿足人們的需要并爭做潮流的先鋒;20世紀90年代,則體現為質量和價格的競爭,“以新品開發市場,以質量和價格占領市場”成為產銷競爭的格言;而21世紀則產量過剩,化纖的大發展使絲綢產品的原料供應日益充足,2007年世界纖維的總產量達到6 773.3萬t,雖然桑蠶絲的產量只有14.5萬t,占0.214 %,但化學纖維的產量為4 070.2萬t,占60.09 %,豐富的紡織原料,使絲綢產量翻了幾翻。產業進入了以高新技術為導向,以品牌競爭為焦點的高層次品牌競爭時代。
三是紡織產業的集中度日益提高。全球紡織業正在向亞洲轉移,中國紡織品貿易總額和產值約占全世界的40 %,日本、韓國、印度、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中國臺灣地區正以競爭的姿態大力發展紡織業。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一些主要國家的紡織廠商壟斷了紡織生產的高新技術,占據了紡織絲綢生產的科技制高點。中國的紡織工業集中度也日益提高,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廣東、福建沿海六省市的紡織產值占全國的80 %,紡織品出口額占全國紡織品出口額的81 %。
只有不斷開發紡織新產品,才能在激烈競爭的時代領導紡織產品的新潮流,不被時代所淘汰。
1.2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急需開發新品
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世界人均纖維的消費量1978年為7.2 kg,2007年達到了11.7 kg,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1978年為2.88 kg,2007年達到了15 kg,內銷比重1978年為67 %,2007年達到了77 %,人們的消費意識向美觀時尚、富有時代感發展,特別是一批價值型高消費人士的出現,急切需要新的紡織品滿足他們的需要。
但目前由于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還存在大量價格型消費者,他們不求價值而只要產品價格低廉,因而一般性產品也有一定的銷量。
2.1 利用原料開發新品
2.1.1 利用新原料開發新品
采用不同的原料開發不同的產品是紡織產品開發的最基本手段,過去紡織行業棉、毛、絲、麻的專業劃分也基本上是根據原料的不同而劃分的。隨著市場經濟開發的逐步深入,這一行業界限已經被打破,長絲與短纖在各個行業中交叉使用,因而要不斷開發新的原料品種。氨綸和PTT纖維的出現更使紡織產品進入了一個“無彈不成布”的時代,使紡織產品的面貌發生極大的變化。差別化合纖為合纖仿真開辟了新天地。
2.1.2 利用多種原料的結合開發新品
用各種方法將2種以上的原料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原料將兼具各種原料的特點,從而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是當前采用得比較多的辦法。多種原料交織的方式可以使真絲綢產品的缺點得到彌補,從而獲得性能較為優良的產品。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包纏,即將2種以上的纖維通過包纏技術形成包纏絲,如真絲和氨綸、棉紗和氨綸、錦綸和氨綸的包纏,特別是天然纖維和氨綸的包纏,既保留了天然纖維和人體接觸的舒適性和保健性,又使產品具有十分良好的彈性;二是網絡,將2種性能或色澤不一樣的纖維通過網絡技術網絡在一起,可以獲得織物表面色澤效應和產品性能完全不一樣的產品;三是并合和加捻的結合,即通過并絲工序將2根以上的絲并合在一起,然后通過加捻,使并合絲具有一定的捻度,并具有各種紗線的優越性能。
2.1.3 利用原料的特殊外觀和性能開發新品
綢面上的毛絲糙使光彩奪目的絲綢身價大跌,但是利用雙宮絲的固有糙結卻可以開發出受人喜愛的雙宮綢,使織物具有一種新鮮感。合纖絲的牽伸不均勻,織成的綢染色后會產生針鋒狀的吸色不勻,使綢面因色澤不均勻而降級。利用這一特性,將絲線在牽伸時有意識地指令其牽伸和不牽伸,從而制成不均勻牽伸絲,織成的織物染色后在綢面上獲得均勻分布的惹人喜愛的雙色效果,等等。
2.2 利用組織開發新品
織物的基本組織有平紋、斜紋和緞紋,利用這三個基本組織,運用增減組織點法、組織疊加法、正反組織拆拼法、正反組織塊面嵌入法、組織旋轉拼接法、組織對稱拼接法等手段,獲得變化組織和聯合組織,從而設計出復雜組織織物和小提花織物、大提花織物,獲得千變萬化的絲綢產品。
2.3 利用各種設備開發新品
新型織機以極快的速度在增長,當前用得最多的是噴氣織機、噴水織機、劍桿織機和片梭織機。劍桿織機原料的局限性比較小,但車速稍慢,比較適合于真絲產品和提花產品的織造;噴水織機特別適宜于合纖綢的織造,由于它的效率特別高,因而只要有合纖織物的生產,就有噴水織機的用武之地,它在中國合纖綢“替代進口”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噴氣織機特別適宜于短纖紗作緯的產品,它速度快、效率高,但產品局限性較大;片梭織機的品種適應性比較好,車速也快,但賣價太高,所以在投入產出較好的篩網產品中才采用。
各種織機有其優點和局限性,特別對品種有各自的適應性,應該充分利用各種織機的特點,根據市場的需要來開發新品種。如世界上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掀起合纖仿真絲綢的開發研究,品種日新月異,流派紛呈,但綜觀世界潮流,主要有兩大派別,一是東方以日本、韓國為主要代表,中國臺灣地區緊隨其后的合纖絲經加捻織成的紗綃類、縐類和喬縐類為主的產品,以及柔姿紗、朱麗紋、花瑤、霸王麻、西艷麻等,這些產品多采用噴水織機,深得中國消費者的歡迎。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十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大陸進口合纖仿真絲綢較多的國家和地區。二是西方以意大利為代表的以仿毛、仿麻、仿棉短纖紗(絲)為主的合纖絲為原料,開發比較厚重的合纖仿真絲綢產品。他們在原料的混合運用、搭配上和織物組織的變化上下的功夫較深,采用劍桿織機織造,織物經上等的后整理,使厚實的織物具有舒適的手感、柔軟的身骨,這類產品中國進口的也較多。新型織機是織機發展的方向,但由于品種的適應性需要,和投入產出的需要,有梭織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有其發揮作用的天地。
3.1 把握時代潮流
目前雖然提倡“艱苦奮斗”的精神,但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的時代(貧困型的衣著更新期)已經過去,人們的衣著更新期已經縮短為3年,而消費意識也向“美觀適用、富有時代感”的方向發展。不把握好這個時代的主流,在設計和組織產品銷售中就不適合消費者的需要,在量和質上就會發生錯誤。中國在20世紀60~70年代曾在絲綢行業中掀起一股開發醋酯纖維產品的熱潮,當時的消費習慣以耐穿為主,醋酯絲產品強力較低,消費者反映普遍不佳,全行業下馬。但它的外觀和內在性能和真絲極為相似,又是綠色纖維,因而近年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特別在美國,用它開發的紡織品已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真絲的價格是人造絲的近十倍,用它作絨織物的絨毛,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事,但目前真絲絨已成為暢銷產品。
3.2 不要“一哄而上”
紡織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一只好的產品一周就可以仿造成功,若“一哄而上”,高利產品即刻會變成虧本產品,絲綢行業在這方面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如以有光人造絲作經、無光人造絲作緯、幅寬為160 cm的富春紡,曾深得西歐國家的好感,在1989年上海市貿工雙方開發成功以后,由于外地沒有無光人造絲原料,乃獨家生產,產品價格從剛試產成功時的5.8元/m漲到6.2元/m,有梭織機生產凈利1.73萬元/臺年,工廠喜上眉梢;1990年底粘膠絲生產廠大批生產無光人造絲,因而全國各地“一哄而上”生產闊幅無光人造絲富春紡,其價格逐漸下跌到5.4元/m以下,從厚利變為虧損。因此,開發產品一定要走自已的路,切忌跟著別人跑,有些新產品的開拓者遵循“上市一只,手頭一只,構思新一只”的宗旨,走著自已產品開發的路子,總是獲得成功,值得借鑒學習。
3.3 小處著眼,大處著手
運用原料、織物組織開發出特殊的新品受人歡迎,同樣有時只從小處著眼,也能開發出適合消費者需要的好產品。富春紡在20世紀80年代一直作為大宗絲綢產品出口而受歡迎,但過去的幅寬是90 cm或114 cm,隨著國外服裝裁制技術的進步,要求絲綢產品的幅寬為160 cm,因中國當時只有狹幅織機不能生產寬幅產品而曾銷路中斷。1989年有了寬幅織機,只將產品的幅寬從114 cm改為160 cm,就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一個小的改動就帶動了一個行業。又如真絲綢由于嬌嫩,不可用洗衣機洗滌,而美國等國家多用真絲綢,用的都是洗衣機,“真絲綢洗衣機可洗”成為世界性的研究課題。后來科技人員開動腦筋,將真絲綢在洗衣機上反復洗滌,嬌嫩的真絲被反復摩擦磨出了似桃子表皮一樣的絨毛(又稱桃皮絨),就發明了“砂洗”服裝(又稱“桃皮絨”服裝),并從真絲產品發展到合纖產品。
總之,用高新科技創新開發產品,開發能夠帶動行業發展的產品,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