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發利 ,郝 亮 ,王學東
(1.臨沂市林業監測規劃站,山東 臨沂 276000;2.臨沂市林科所,山東 臨沂 276000)
岸堤水庫地處沂蒙山腹地,是山東省第二大水庫,也是臨沂城區飲用水水源地。長期以來,由于水庫集水流域地處貧困偏遠山區,地形復雜,土地面積少,土層瘠薄,土質較差,農業生產條件低,林業基礎薄弱,加之落后、不合理的農林業經營方式,致使水庫流域水土流失和水資源的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一直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控制。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開展了集水流域林業生態恢復、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林果業面污染源控制及造林綠化規劃設計。
岸堤水庫集水流域地處山東省中南部的沂蒙山腹地,在臨沂境內地跨蒙陰、沂水兩縣,位于 117°45′~118°23′E, 北緯 35°27′~36°02′N, 南北長 65.4km, 東西寬60.8km。集水流域涉及蒙陰、沂水兩縣,14個鄉鎮,507個行政村,總面積17.28萬hm2,總人口60.6萬人。
該水庫流域屬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區域內山嶺起伏,溝壑縱橫。有大小山頭520個,溝川11000道。最高海拔1108.3m,最低海拔120m。整個流域地質構造復雜,出露地層主要變質巖、、灰頁巖、砂頁巖、礫巖和沖積土。
該水庫流域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8℃,年無霜期平均200d,年日照時數平均2506.5h。年平均降水量822.2mm。
1.2.1 森林植物資源概況
水庫流域在中國植被區劃中屬溫暖帶落葉闊葉林區。區域內植被多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生物資源豐富。木本植物有59科87屬188種,草本植物有20科50屬200種。
1.2.2 主要森林植被類型與種類
水庫流域區植被類型復雜,主要森林植被類型分7個植被型、8個群系綱、16個群系組、27個群系。流域區內喬木林主要包括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兩個植被型,其中分松林、楊林、刺槐林、櫟林四個群系組,共有黑松林、赤松林、油松林、落葉松林、黑楊林、毛白楊林、刺槐林、麻櫟林、栓皮櫟林等十個群系。灌木有三十多種,主要包括灌叢、灌木草叢兩個植被型。
1.2.3 森林植被類型組成與分析
流域內森林植被類型,針葉林植被類型面積占森林植被面積的21.11%,闊葉林植被類型占森林植被面積的74.47%。溫帶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類型的物種密集程度最高,是區內主要的的地帶性植被。但從整的植被情況看,森林植被類型總面積7.38萬hm2,占流域土地總面積的 42.71%,其中生態保護功能較強的非經濟林群系組總面積只有4.08萬hm2,占流域土地總面積的 23.91%,水庫流域區林業總體生態保護功能還比較薄弱,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
1.3.1 林業資源現狀
水庫流域區有林地面積 7.38萬hm2,疏林地面積1513.3hm2,灌木林地面積 753.3hm2,未成造林地3300hm2,森林覆蓋率42.71%。有林地中,防護林面積2.53萬 hm2,占 34.32%; 用材林面積 1.41萬 hm2,占19.07%;經濟林面積 3.24萬 hm2,占 43.91%。
1.3.2 林業生態狀況分析
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綜合防護效能差。流域區內人均人均生態防護林面積380m2。目前,流域內還有8393hm2荒山未綠化,面積大,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
幼中齡林所占比例大,經濟林所占比例大,特別是現有經濟林多采用傳統的土壤清耕管理制度,土壤裸露,徑流調節功能弱,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效果差,生態保護功能低。
林果種植業特別是果業農藥化肥施用強度大,面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對水庫流域區果園農藥化肥使用情況調查結果,蘋果園平均農藥用量為45kg/hm2左右,桃園在22.5kg/hm2左右,板栗等15kg/hm2左右,總用量達 800t;平均化肥用量為 1800kg/hm2左右,總用量達5800t,化肥農藥吸收率不足40%。
實施工程造林,進一步增加水庫集水流域森林總量;建立科技示范區,積極推廣應用生態型綠色無公害林果經營管理技術、林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森林健康經營技術、中幼林撫育管理技術,提高現有林分質量,有效控制和治理林果業面源污染。以此建立以水源涵養、水質改善、水土保持等防護林為主體,多林種、多樹種合理配置,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綠色生態林業保護體系,使水庫集水流域林業生態保護功能加強,林業生產力大幅提升,全面實現以林養水、以林凈水、以林保水、以林富民。
3.1.1 荒山造林綠化工程
工程按照一區三線(庫區周圍、水庫上游東汶河、蒙河、梓河沿線荒山)布局。規劃總面積8393hm2。荒山造林采取以造為主,封造結合,分類實施策略。高山陡坡采用生態防護型模式,山腳、坡角地在適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地區采用生態景觀型、生態經濟型相結合的模式,一般地區采用生態經濟型模式。生態防護型配置方式為根系發達、抗逆性強、固土保水能力強的鄉土闊葉樹和鄉土針葉常綠樹種,塊狀、帶狀混交;生態景觀型配置方式為有一定觀賞價值的鄉土彩葉、觀花、觀果闊葉樹種和鄉土針葉常綠樹種塊狀、帶狀混交;生態經濟型配置方式為經濟、生態兼用的鄉土闊葉樹樹種。
3.1.2 封山育林工程
工程規劃布局為岸堤水庫流域內坡度大于35°、立地條件差、人工造林難度大,且有天然天然喬灌木生長的喬外荒山區及流域內現有的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規劃面積5567hm2。封育區以封為主,封、造、撫育、保護并舉,使區域內的植被得到有效保護、恢復和發展,全面提高生態防護效益。
3.1.3 退耕還林工程
工程規劃范圍以庫區周圍坡耕地為重點,輻射水庫流域主要集水區,規劃面積4000hm2。25°以上陡坡耕地全部實行退耕還林,退耕后發展生態景觀型、生態經濟型防護林;25°以下緩坡地退耕后,在保證整體生態效益的前提下,以發展經濟、用材林為主。在水庫周邊景觀點,栽植觀葉、觀花、觀果等風景林;對庫區村有限的平緩糧田,實施地邊地堰綠化。以發展生態型經濟林為主,達到既保水保土,又增加農民收入,還美化庫區環境的目標。
3.1.4 道路河流綠化工程
工程規劃布局為京滬高速公路、205國道、省道、縣鄉公路和岸堤水庫環湖公路、庫區鄉村路、村村通道路兩側,東汶河、梓河、蒙河及支流沿線河灘,涵蓋水庫流域14個鄉鎮管委。規劃新造林3333.3hm2。河流沿線河灘發展以楊樹為主的片林或林帶。道路兩側已建有林帶的,在原有林帶基礎上提高標準,增加寬度;林帶未成形的,選擇適生的花灌木、彩葉樹、常綠樹、闊葉樹,新建高標準公路林帶,形成縱橫交錯的綠色通道網絡。
3.1.5 綠色生態家園建設工程
規劃建設綠化生態村100個。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 100個庫區村的村莊、道路統一規劃,科學治理。通過栽植用材樹、經濟樹、觀賞樹,搞好村莊四旁植樹綠化,美化居住環境。通過改廁改圈、修建戸用沼氣,發展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新能源建設,轉變庫區居民能源利用方式,使用生態能源,解決庫區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糞便及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對水庫水源的污染問題,同時減少森林資源消耗,保障森林生態系統良性發育,改善水庫流域生態環境。
3.2.1 無公害綠色生態型經濟林示范區
運用生態學原理,按照綠色無公害經濟林生產標準,對流域內現有經濟林落后的管理經營模式進行改良,規劃建立符合水源保護要求的綠色無公害生態型經濟林示范區2萬hm2。通過采用果園生草等技術,改善果園生態,增強經濟林園地徑流調節功能,提高涵養水源能力,截留降解經濟林園地殘留農藥,增強凈化水質的功能。通過采用綠色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實行林果病害綜合防治,特別是生物防治技術;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改善用肥結構,科學施用化肥,減少化肥用量;蘋果、桃等實行果實套袋,減少用藥次數。以此全面降低各種化肥、農藥殘留對水環境的面源污染,既可降低生產成本,又可提高經濟林產品的質量檔次,提高收益。
3.2.2 中幼林撫育示范區
在工程項目區建立中幼林撫育示范區1.33萬hm2,解決重栽輕管,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問題,提高造林效率,使新造林地提早發揮效益。幼林撫育采用松土除草、補植補造、間株定株、割灌修枝等技術措施,以促進林木生長;中林撫育主要采用定株、割灌、修枝打叉、撫育間伐等技術措施,使單層純林向復層群落結構轉變,以增強生態防護功能。
3.2.3 森林健康經營示范區
在水庫流域區,引入森林健康經營理念,規劃建立森林健康經營示范區2萬hm2。采用森林健康診斷評價指標體系,根據水庫流域各類森林的功能定位,采取相應的技術模式進行改良,實現流域內森林從數量型到質量型轉變,全面提高流域區內現有的各類林分的質量,充分發揮其生態防護功能或產業活力。
(1)通過對岸地水庫集水流域臨沂境內的自然條件、森林植被植被類型、植被群落、林業生態現狀及林果業農藥化肥使用情況等進行綜合調查分析,并進行以飲用水源保護為主要目的生態林業建設區域和類型劃分,為規劃設計奠定了良好基礎,提高了規劃設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規劃中針對流域區內生態經濟環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因地制宜,采取以造為主、封造結合、分類實施策略,設計了生態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景觀型等多種造林模式,在增加森林資源總量的同時,優化新造林的結構和空間配置模式,充分發揮森林的三大效益,提高森林生態、經濟效能。
(3)針對規劃區內經濟林所占比例大,特別是現有經濟林多采用傳統的土壤清耕管理制度,土壤裸露,徑流調節功能弱,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效果差,果園用藥、用肥量大、效益低等突出問題,設計了無公害綠色生態型經濟林經營模式,在提高經濟林生態保護功能的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檔次,降低生產成本。
(4)針對集水流域內現有林分中幼齡林分比例大、結構簡單、抵抗森林病蟲害和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低等問題,規劃中設計了中幼林撫育、森林健康經營示范區,加強低質低效林分改造,提高現有林分質量,提高森林生產力,實現流域內森林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