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甫純
技術進步是水文科學發展的關鍵之一,專業力量是水文事業進步的重要支撐。多年來黑龍江省市(地)水文局在專業人員培養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對專業隊伍建設的探索還不夠全面、系統,以往的一些研究層次不夠深,重點不夠突出。尤其對專業隊伍建設的特點規律研究還不夠透,致使基層水文專業人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不明顯(在前幾屆全國水文勘測工技術大比武中黑龍江省參賽尖子尚未進過前10,2007年綜合最好名次僅排在第46、47位)。而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對水文事業支撐主體的專業隊伍建設缺少具體研究和科學規劃。市(地)局要改變這種狀況,加快水文專業人才培養,關鍵是要按照胡錦濤同志指出的“要多層次、多渠道、大規模地開展在職科技人員繼續教育”、“使廣大科技人員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能,不斷提高進行科技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的“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的要求,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有一個清晰、可行、符合實際的新思路。
發揮人才、技術、智力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防汛抗旱減災,是水文行業的重要任務。實施“人才強業”戰略以來,水文專業人員在水文建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從構成比例上看(以基層為例),全省基層測站470名職工中,技術干部144名,占31%,勘測工326名,占69%,其中技師109名,中高級工205名(基本合理),是名副其實的一支較大隊伍;從專業結構上看,水文基本專業、水文工程地質、水化學等相對齊全;從年齡構成上看,老中青層次齊備;從作用上看,許多中年專業技術骨干,既應是市(地)水文局的技術和管理骨干,也應是水文各項專業培訓的組織者、授課者、傳技者。可以說,專業人員(指純從事水文專業技術崗位人員)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獨立層次和群體。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適應這一特點,將其作為人才結構的一個獨立層次來研究。這方面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比如,如何盡快確立與這一特點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自覺地把專業隊伍建設作為加強水文人才質量建設的大事,列入水文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議事日程,擺到重要位置;如何在工作指導上,糾正專業隊伍建設中的“短期行為”,把專業隊伍的建設作為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納入水文發展建設的全局,整體籌劃,常議常抓;如何在專業人員管理上,糾正“重視輕管”的問題,既放手使用,又嚴格要求,使專業人員在專業技術和管理上都能起到骨干帶頭作用;如何在專業人員使用上,嚴格落實編制,糾正“隨意性”,制定專門的建設規劃和管理使用制度;如何在基層專業人員繼續培訓上,專門設計,專人負責,提高整體技術實力(雖然從構成比例上看基本合理,但由于多年來業務學習抓的不緊,基層測站人員整體技術水平偏低,尤其是外業與南方水文同行相比差距較大)。真正把專業人員作為一支獨立的隊伍來建設、培養、管理、使用,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真正把握專業人員隊伍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進而獲得指導專業隊伍建設的主動權。
要抓好專業人員隊伍建設,就必須抓住影響專業隊伍建設的難點問題進行重點研究,摸清底因,找準癥結,拿出辦法,解決問題。不可否認,制約專業隊伍建設質量的難點問題很多,如對專業隊伍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不夠,對專業隊伍在現代化大水文建設、防治水害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認識還不完全到位,用傳統方法抓專業隊伍建設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有的單位專業隊伍建設還沒有真正擺上應有的位置,專業人員管理機制還不完善,方式方法還不夠靈活,體現不出專業技術崗位的特殊性,專業人員的待遇落實還不夠明顯;有些單位的專業人員隊伍整體素質還不夠高,一些技術人員甚至骨干敬業精神不強、專業技術不精、骨干作用不好等問題還程度不同地存在;專業人員的新知識、新技術更新培訓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缺乏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及計劃性,培訓依然沿用陳舊的做法,遠遠不能滿足專業人員逐年數量增多、層次增高的需要;非工作需要調崗、調動技術人員到行政崗位、專業與工作脫離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地控制,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既與現代化大水文建設尤其是提高水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治水防患的專業水平要求不相適應,也影響著專業隊伍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的進程。如何克服這些問題,把專業隊伍建設好、使用好、管理好、發揮好,努力使專業人員成為水文專業的能手,競技比賽的高手,防治水害、服務經濟建設的好手,是專業隊伍建設中的難點,也是當前需要研究解決的現實問題。
水文未來發展,需要眾多的高學歷、高技能、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但目前市(地)水文局“三高”專業人才過少,可謂鳳毛麟角。所以,在專業隊伍建設上,領導者既要在同行內縱向探索的同時,也要借鑒其他業界的成功經驗非同業界參照。人才培養模式不存在隔行如隔山,領導者必須突破行業束縛,不拘一格。這里我們可以反觀一下以往不太重視學歷和素質的體育界:高學歷上,從第一個女子乒乓球奧運冠軍陳靜到鄧亞萍(博士),至今,中國奧運冠軍中,本、??埔陨蠈W歷者約占總數的81.95%,碩士以上的占28%,僅參加北京奧運會的碩士研究生就有高凌、李娜、董國濤、孫丹、高碩等等。高技能上,楊威在北京奧運會上,幫助中國體操隊獲得男團冠軍和個人全能冠軍,是名副其實的“全能王”;碩士張湘祥學的是運動訓練,始終堅持用科學的方法訓練,怎樣不受傷,怎樣最科學,怎樣易出成績就怎樣訓練,所以他能夠在訓練中事半功倍。事實證明,擁有高學歷就更易擁有高技能,高技能可使冠軍隊員在賽場上鶴立雞群。而高素質則使運動員言談舉止與眾不同。據說,陳艷青侃侃而談時,人們很難將這位口若懸河又條理清晰的女士和以往舉重運動員語言組織能力不強的形象聯系起來。
由此可見,只有真正高學歷才能更有把握學通水文新知識;只有真正高技能才能更好地掌握水文新技術;只有真正高素質才能更好地塑造水文新形象,最終在防汛抗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由傳統水文向社會水文轉變中發揮最能動作用。而基層水文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專業人才結構,以何種方式對專業人員進行分配組合才算科學和合理,并不是由領導者的主觀愿望決定的,而是由水文自身的工作目標、發展程序和人員的素質、能力以及分工的狀況決定的。因而,領導者也要研究如何精干用人的問題。同時,人才的特長不同,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水文專業隊伍中有各種各樣的人才,素質、作風、特長都不相同,而水文事業也有許多工作要人做,這就要求領導者研究如何量才用人。量才用人就是把合格的人派到相應的工作崗位上去,把不合格的人換到他們能發揮作用的崗位上去。既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具體地加以運用,把真正有技術的人放到關鍵的技術崗位,把技術熟但文化程度低的人放到生產第一線,使全體專業人員都能人盡所能,各施其才。這樣,其綜合效能就會遠遠超出各部分的效能之和。也只有這樣,水文專業隊伍中各種特長的“偏才”,才能通過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成為真正的“全才”。
再從進步規律看,技術進步有兩個規律,一個是創新規律,一個是擴散規律。創新是一種飛越,一種質變,一種革命,是從根本上推動事物的發展,但要通過技術擴散規律,把創新技術加以應用,加以推廣,促進事物升級換代。技術擴散所形成的推動力,遠遠大于技術創新本身所直接形成的推動力。因為創新人才是極少的,搞技術擴散的人才是大量的。一個人搞了技術創新,百千萬人擴散出去,才能形成巨大的推動力。所以,對專業人才既要培養攀登高峰的一流的科學家、專家,同時要培養大批量的工程師來應用、推廣新知識新技術。隨著水文服務職能的擴大,水文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性的,片面地強調幾個尖子會貽誤大局。因而,提高所有專業人員的科學文化水平、業務技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調整好對專業人才的教育結構,這里也包含著深刻的領導者的思想觀念的變革。
同時,專業人才的繼續培養,不僅是調整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而是提高整個專業隊伍的整體素質問題。我們知道,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周邊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而構成人才的基本要素為知識、能力、素質。人才的素質又可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素質。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是靈魂,文化素質是基礎?,F實的存在已經證實了這樣一個道理:具有豐富知識和較強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備了較高素質的人。換言之,只有豐富的知識和較強能力,而缺乏較高素質的人才也不能稱之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所以,領導者要重視專業人才的高素質培養。
水文專業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方面。因而,研究和把握專業隊伍建設的特點和規律,也必須重視調動單位內部多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并形成有效合力。一是要做到上下結合。從市(地)局機關到基層隊站都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不同的研究,從宏觀到微觀,從全局到局部,從整體到具體地進行研究,以期從基本制度到培訓、使用和日常管理等,都達到銜接配套,有機結合。二是要做到管理層與專業部門相結合。要充分發揮黨政工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抓隊伍建設的特點、長處,對專業隊伍的建設進行綜合課題研究,為決策層宏觀決策提供對策建議。同時,要充分了解專業人員實際情況和需要的優長,針對專業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研究可行的措施,增強政策、制度、規劃的針對性、有效性。三是要做到與多元型結合。根據社會對水文服務內容的需求,水文自身工作特性的需要,本著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水文事業綜合進步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專業隊伍建設中的功能性進行有效的研究、探討,使專業隊伍中技能型、引帶型、項目型人才齊備,以促進專業隊伍的多功能、大團隊建設質量的穩步提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防洪治害等方面對水文的綜合需要。四是要做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研究水文專業隊伍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實施專業人才強水文戰略。省水文局董淑華局長在2005年全省水文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業務素質,特別要加緊培養造就一批科技帶頭人、拔尖人才,形成人才成就水文,水文造就人才的局面,作為全面推進水文現代化的一個新重點、亮點和增長點,增加行業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所以,要將水文事業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樹立人人是人才,個個能成才,關鍵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骨干人才,培養未來人才,培養、造就一批不同層次、專業互補的技術骨干人才。要逐步建立健全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和考核評價體系,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引導和激發專業人才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水文的科學發展做出各自的新貢獻。
人才興業現實而緊迫。從水文事業發展的需要看,人才資源無疑是最為重要,最有潛在優勢,最可持續發展,也是最可靠的戰略資源,抓人才隊伍建設,要立足于抓長遠建設和根本性建設。從水文參與社會競爭的現實情況和發展趨勢看,科技與人才堪稱水文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無論單位大小,人員多少,都應著眼長遠編制好人才發展規劃,加強對人才工作的宏觀指導,并作為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按照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水文專業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建設多功能、大水文、有利于水文科學發展上水平相結合,與為經濟社會發展、為防洪抗旱等提供全面、優質、科學、高效服務相銜接,加強“技術骨干型”、“學科帶頭型”等專業人才的吸納和培養,并形成規模。中科院胡鞍鋼說,“要成為世界人才強國,就得具備一定的人才資源規模”,水文要成為強行業,也必須具備一定量的專業人才儲備;突破使用“瓶頸”,采用靈活的用人機制;建立和完善專業人才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教育培訓措施,逐步提高專業人員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水文專業隊伍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切實把加強水文專業隊伍建設作為務政之本,把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適應事業和科技進步需要,真正能支撐水文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人才作為履職之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