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敏,杜鐵軍
1.大連理工大學土木水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2.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與科技新聞的關系日益密切,對科技的需求與信賴程度也日漸增大,科技新聞已成為人們更加關注、更加重視的信息之一。同樣,科技新聞在現代傳媒的宣傳中也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的廣泛傳播將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受眾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等方面,其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于現實生活中急功近利、道德缺失等因素的滲透,科技假新聞有時會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一些傳媒上,不僅誤導公眾,給社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而且對科技新聞的科學性構成嚴重沖擊,削弱了新聞傳媒在公眾心目中的社會公信力和良好形象。因此,科技假新聞的問題應引起新聞界的關注和重視。本研究以《新聞記者》雜志自2001年開始評選“十大假新聞”,意在向新聞工作者發出警示。本文就選取了迄今為止評選出來的八十條典型假新聞中的科技假新聞為例子,從發布媒體、報道領域和稿件來源進行了數據統計和分析,探到科技假新聞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科技新聞與科技假新聞的區別在哪里呢?科技新聞是關于科技領域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其概念包含三個意思:科技新聞的范圍拘囿于科技領域;報道的內容必須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不是很久前發生或未發生的事實,包括時間新、內容新及觀念新等意蘊;報道的實體是科技的事實,但科技事實本身并不等于新聞,只有那些有價值的科技事實才能成為新聞[1]。由此可見,凡是科技假新聞均是違背科技事實的報道,其最主要的本質特征是違背科技新聞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近些年來,傳媒炒作了很多科技假新聞。這些科技假新聞對社會和公眾的傷害是嚴重的,同樣也是新聞界的致命毒瘤。科技假新聞的危害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點:首先,科技假新聞是對新聞倫理的一種背叛。堅持真實性才能體現媒體對社會的責任感;堅持真實性才能堅持真理,宣傳報道才有力量;堅持真實性才能取信于民,贏得受眾的尊敬和信任。[2]科技假新聞是假新聞的一種,違背的新聞最基本的真實性原則。其次,科技假新聞是對科學的顛覆。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大眾開始注重科技新聞的閱讀。科學新聞在報道中的分量不斷增加,科學于普通人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對于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無疑是有益的。再次,科技假新聞是對媒體公信力的嘲弄。馬克思認為:“人民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3],科技假新聞導致媒體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在現實生活廣告客戶決不會向自己不信任的媒體投放廣告,讀者不會去訂閱那些公信力低的報刊,而普通網民也決不會去點擊那些缺乏誠信、充斥垃圾信息的網站。新聞媒體公信力的高低,事實上就是媒體自身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狀況的綜合反映,它會直接影響到媒體自身的宣傳效果,影響到它的輻射力、號召力和感染力,影響到它的生存、發展和壯大。
《新聞記者》從2001年開始評選“十大假新聞”,迄今為止已經八年。《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專業雜志,以專業的眼光遴選歷年國內造假程度最嚴重、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假新聞,因此這八十條被評選出來的假新聞,是具有相當權威性和代表性的,基本上能夠反映目前假新聞現象各方面的情況。本文選取八年來假新聞中的科技假新聞作為樣本分析。

表2-1 2001年到2008年“十大假新聞”報道內容統計
通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科技假新聞從2001年到2008年總共出現了5條。占了總數的0.75%其中以2002年最為集中。總體開看,科技假新聞因為科學性和專業性所占得比例很少。但是即使占比例很少的科技假新聞同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如2006的科技假新聞“廣州市面出現注水西瓜”這篇子虛烏有的科技假新聞導致了西瓜原產地海南、河南等省份的西瓜滯銷,造成了瓜農的巨大經濟損失,雖然最后事情被澄清,但是對瓜農造成的損失是沒有辦法彌補的。2007年和2008年兩年沒有出現科技假新聞,可以看出編輯和記者意識到科技假新聞的危害和造成的危害對科學類的報道有所謹慎。

表2-1 2001年到2008年科技假新聞刊播媒體統計
多元化的媒體形成了“立交橋”式的傳播網絡,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受市場利益的驅動,各媒體對稀缺信息資源的追逐日益白熱化。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網站等媒體各顯神通,競相拼搶稀缺新聞資源。在新聞生產秩序還沒有來得及規范的情況下,一些媒體慌不擇路,制造了科技假新聞。究竟哪些媒體容易產生科技假新聞呢?統計發現,8年來出現的6條科技假新聞中5條是來自報紙的報道,只有一條是來自網站。其原因恐怕在于:一是電子媒介文本的可保存性比較差,在評選中獲選的幾率比較小;二是報紙媒介市場發育相對成熟,競爭更加激烈。而且在報道科技假新聞的媒體全是商業類的報紙或者商業網站,可見,市場利益的驅動,是假新聞泛濫的基本原因。同樣可以看出黨報和機關報紙對于科學類的報道是很謹慎的,新聞生產相對規范。
新聞的來源主要有五種途徑:一是編輯引用或者轉載,二是記者稿件;三是通訊員、自由撰稿人來稿。

表2-2 2001年到2008年科技假新聞來源統計

表2-3 2001-2008年科技假新聞消息來源分布情況
根據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科技假新聞一半來自編輯引用或轉載。一半來自記者。沒有注明消息來源的比例達33.3%。沒有消息來源的新聞,無論如何是不能讓人放心的。無名頭的消息,往往是不負責任的信息。對于這樣的信息,擁有新聞常識或經驗的受眾可能會心存戒備。但是,注明了消息來源就是可信的嗎?我們來看看那些注明了消息來源的科技假新聞,看看它們是如何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的。《秦始皇兵馬俑損失嚴重,專家擔憂百年后變煤坑》中的消息來源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環境專家曹俊驥,但實際上是記者曲解、夸大了曹俊驥的觀點。
20世紀以后,科學技術的掌握從少數人專有的精英科學時代轉向了公眾理解科學時代,公眾從次要角色上升為幾乎與科學家具有同等地位的角色,有權要求獲得科技信息,這是個科學真正開始普及的時代,傳媒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科學語言晦澀難懂而且專業化強,普通的大眾需要的是通俗易懂的解釋,所以傳媒在報道科學新聞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晦澀難懂的科學文字轉化成為簡單易懂的大眾文字,但是在市場經濟和各種利益單元的影響下,媒體逐漸從滿足受眾初級知識需要轉換到了一種媚俗化的道路,把科學新聞解讀成為一種感官上的刺激,追求異常的、轟動的偽科學新聞。所以科技假新聞新聞報道不是孤立的現象,有著深層的社會成因。
新聞追求實效性,報道講究新聞和迅速,由于受眾都是想快速的獲取新聞知識,因此新聞報道講究言簡意賅,用盡量少的語言去說明一件事情。而科學技術總是有著相對漫長的研討時間,在沒有經過一番艱苦的實驗和論證之后無法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在結論中也有其不確定性和諸多附加條件。從語言的表達上面,新聞語言要求通俗易懂,而科學語言一般比較嚴謹專業,如何將專業化程度比較高的科學話語轉化成為能夠為普通人知曉的公眾話語是科技報道的一個基本尺度測定問題。在相互之間稍微有所不慎重就會出現報道的失誤。
“記者的科學素養,除了具有科普知識外,還表現在能夠以理性思維把握科學與新聞報道的關系。因為許多看來有新聞價值的科學新聞,在科學上意義并不大,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科學創造,往往難以引起普通人的興趣。如何在尊重新聞價值的前提下,不過分炒作其實沒多大科學價值的新聞,同時找尋適當的新聞由頭,引發人們對真正科學創造的興趣,這是報道科學的新聞記者的基本功。”[4]我國傳媒的記者正處于新老交替的階段,在一線的記者大部分是近幾年剛參加工作的青年,他們的知識結構較老一輩合理,但浮躁的社會背景造就了知識的普遍淺薄。現在傳媒人員遇到科學問題就依賴專家的解釋,而不去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導致有時候會犯了很低級的錯誤。”例如2002年中國十大假新聞中,《江南時報》發表“地球只剩50年”的假新聞、新浪網發表“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懷孕”的假新聞。其實只要媒體人員認真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分析一下就會知道完全是假新聞。
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一部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部分新聞工作者忽視社會效益而過分追求經濟效益,正如哈貝馬斯所指出的一樣“在消費文化的廣闊領域,不再只是作品的傳播和選擇,作品的裝滿和設計,甚至還包括作品的生產都依據銷售策略進行。”[5]追求經濟效益的促使下,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利益集團為了達到某些目的,給媒體提供假信息,或者利益集團直接和媒體記者結成利益同盟,制造出一些經過策劃的科技假新聞,如2002年關于“微波爐是恐怖殺手”的報道,可能是某些利益集團為了擠垮競爭對手而編造的虛假信息。
從客觀上講,科技假新聞出籠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科技新聞是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無論是發揮好的或壞的作用和影響,很大程度上都是新聞從業人員操縱的結果。因此,從這一角度看,解決科技假新聞的問題,有效的辦法還是要圍繞“人”,在加強科技新聞采編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上下功夫。具體地說,杜絕科技假新聞至少應采取以下六方面的有效對策: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白川英樹先生認為:“在這個科技迅猛發展的社會里,大眾是需要科普知識的,而媒體是傳播科普知識的最好的渠道,所以進步的社會需要科學報道和科學記者,這是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標準。[6]科技新聞工作者以文科居多,即便出身理工科,也難以逾越隔行如隔山的障礙。況且如今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科技新聞工作者難免感到知識老化,跟不上科技發展潮流。這不僅容易造成報道內容上出現偏差和誤解,影響了傳播效果,同時也給了偽科學新聞有機可趁的傳播空間。要反對和抵制科技假新聞,科技新聞工作者還須掌握相關領域的科技知識,才能提高辨析真偽能力。針對現在專業的科技展記者較少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解決:一是報社在招聘科技記者時,應選擇那些科學素養較高的候選人,各大專院校應設立科普專業,培養專門人才。
新聞傳播學中有個“把關人”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式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人傳播渠道。也就是說傳媒組織決定著什么樣的信息能夠進人大眾傳播渠道,而傳媒組織中新聞工作者在傳播過程所承擔的“把關人”角色,什么樣的新聞該報道什么樣的新不該報道,中間存在著新聞工作著的素養問題,如果在“把關”環節上出了問題,就極易發生偽科學新聞流向大眾。事實上只要記者和編輯對待科技新聞有著認真的態度,深入淺出,講究新聞來源的可靠性,在寫作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有效防止偽科學新聞報道的出現。因此科技記者和專業的編輯人員一定要做好“把關人”角色。
許多新聞單位在這方面均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獎懲措施沒有落實到位,隨意性較大,存在“腳痛治腳”“頭疼醫頭”的現象。例如,有的媒體出了某方面的問題,于是就緊急出臺一項臨時規定;有的獎勵辦法多,懲治失誤的措施少,存在獎重輕罰”的失衡現象。這些不規范或流于形式的獎懲措施,給造假單位或造假者一個“闖”禁區的僥幸心理:如果出了問題卻失而不損,若僥幸闖“關”成功,則可能帶來名利效應。因此,加強科技新聞的獎懲管理,關鍵要讓造假者為造假行為付出難以承受的成本或代價,令其望而卻步。
總之,怎么樣反對和抵制科技假新聞新聞報道,科技新聞應堅持怎樣的價值取向是從事科技新聞報道的新聞記者多年尋求解決的問題,時至今日仍沒有統一的說法。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科技新聞報道必須客觀、準確。作為從事科技新聞報道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時刻將客觀、準確牢記在心,讓科技新聞在當今改革的大潮中綻放異彩,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1]司有和主編.科技寫作學.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4]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5]哈貝馬斯,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6]陸光元.諾貝爾獎得主白川英樹:社會需要科學記者.千龍新聞網,200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