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鄆城縣中醫院,山東 鄆城 274700)
腦梗死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高發病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腦梗死的急性期治療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通腑化痰湯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中藥方劑。鄆城縣中醫院自2007年11月-2009年6月對60例缺血性腦卒中痰熱腑實證患者進行系統規范的中藥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所納入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臨床診斷要點》[1]標準及19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癱急癥協作組所定的《中風治療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年齡75歲以下,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檢查證實;發病在96 h以內;吞咽功能正常,無意識障礙。中醫辨證屬痰熱腑實證者。排除合并出血性疾病,嚴重糖尿病,嚴重心或肝腎功能不全者;重癥感染,惡性高血壓者;心房纖顫導致的腦栓塞者。
1.2 一般資料 將符合納入標準患者60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所有入選病例均按神經內科常規處理。入院后即對兩組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估。治療組在神經內科常規處理的基礎上加服通腑化痰湯,方藥組成:天竺黃10 g,膽南星10 g,半夏10 g,竹茹10 g,生大黃10 g,枳實10 g,玄參30 g,石菖蒲10 g,薏苡仁30 g,丹參30 g,地龍10 g。每日1劑,水煎400 mL,取汁200 mL,再復煎取200 mL,兩次藥液混合,早晚分服。若大便已通,可減少大黃用量。治療4周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定。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Barther指數評定變化見表1。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藥物不良反應。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及Bartherl指數比較
腦梗死是局部腦組織包括神經細胞,膠質細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應缺乏而發生的壞死。其急性期的治療以提高療效,減輕殘疾為關鍵。腦梗死屬于中醫學“腦卒中”范疇,與氣、血、痰、瘀、風等因素有關,痰熱腑實證是急性腦梗死常見的中醫證型,其主要病機為臟腑功能失調,中焦氣機紊亂,以致痰熱壅結,腑氣不通,毒邪內生,氣血逆亂,痹阻脈絡。根據這一病機及其臨床表現特點,擬以通腑化痰,活血化瘀,解毒通絡為治療大法,可暢通腑氣,祛瘀達絡,敷布氣血,使神經功能進一步改善,還可清除胃腸的痰熱積滯,使濁邪不得上擾神明,氣血逆亂得以糾正,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更可急下存陰,以防陰劫于內,陽脫于外導致病情加重。方中大黃、膽南星為君藥,大黃性味苦寒,有通腑瀉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膽南星苦,微辛、涼,有清熱化痰,息風定驚之功效;二藥配伍共奏通腑攻下,化瘀清熱,解毒通絡之功。天竺黃甘寒,清熱化瘀,清心安神;半夏、竹茹、蒸瓜仁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并清陽明胃腑之熱;枳實行氣散結,除滿導滯;玄參清熱涼血解毒,養陰通便;丹參性寒涼血,有活血化瘀,除煩安神之功效;地龍咸寒清熱息風,活血通絡;諸藥相伍,共奏通腑化痰,活血化瘀,解毒通絡之功。藥理研究表明,上述藥物能降低血脂與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抑制膜脂質過氧化反應,從而起到保護缺血性腦細胞,促進受損腦細胞功能的恢復,改善神經功能的作用。本觀察顯示,治療4周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積分均減少,Barthel指數增加,神經功能明顯改善(P<0.01),其中治療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積分值和Barthel指數改善均優于對照組(P<0.01),提示通腑化痰湯能有效的改善痰熱腑實證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且不良反應少,患者的耐受性好,依從性更高。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S].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