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 老年病科,廣西 南寧 530011)
胃切除后引起胃腸的解剖生理改變和營養吸收障礙,而產生腹瀉、消瘦、貧血和維生素缺乏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稱為胃切除后營養不良。本病年青人較少,老年人接受胃切除術后或接受胃切除術后步入老年期由于進食量下降,上述一系列癥狀尤為突出,對老年人生活生存質量影響頗大,筆者2003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治療老年人胃切除后營養不良62例,收到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4例均為2003年1月-2009年12月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內科門診和老年病房住院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齡60~80(67.65±5.76)歲,病程6個月~8年。對照組62例,男40例,女22例,年齡60~80歲,病程8個月~7.8年。兩組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營養缺乏性疾病”[1],《實用內科學》“胃切除后營養不良”[2]和《中國老年病學》[3]相關內容擬定:(1)年齡≥60歲的患者;(2)接受胃切除術后;(3)消瘦,體重降至理想體重80%以下,易疲勞,勞動能力下降,乏力,怕冷,腹脹,腹瀉,消化不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4)低蛋白癥及低蛋白水腫,嚴重者出現胸腹水;(5)血漿總蛋白低于50 g/L(5 g/dL),白蛋白低于25 g/L(2.5g/dL),輕度正常紅細胞正血色素或大細胞性貧血,24 h尿肌酐(mg)/身高(cm)值,男性<10.5以下,女性5.8以下。具備以上(1)、(2)以及(3)、(4)、(5)中部分條件即可確診。
凡(1)年齡<60歲>80歲者;(2)術后腫瘤復發者;(3)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病變者,不在納入病例中。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4]“虛勞”章節中相關內容擬定診斷標準。脾氣虛弱證:胃切除術后,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體重下降,舌淡苔薄白,脈弱。兼心脾血虛者,兼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或結代。兼肝脾血虛者,兼見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筋脈拘急,面色不華,舌淡脈弦細。大凡術后出現上述主癥或主癥加兼癥之一者,即可納入診斷。
2.1 對照組 常規治療[2]給予易消化食物;補充足量B族維生素;適當補充鐵劑。如并發腸道內感染,適當給予抗生素治療。2個月為1療程。
2.2 治療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補中益氣湯:黃芪15 g,白術12 g,橘皮6 g,黨參12 g,升麻10 g,柴胡6 g,當歸10 g,炙甘草10 g。合并心血虛者加桂元肉10 g,熟地黃12 g,阿膠10 g(烊);合并肝血虛者加熟地黃12 g,雞血藤12 g,白芍10 g。每日1劑,水煎服。2個月為1療程。
3.1 療效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中的“營養缺乏性疾病”[5]有關章節內容和《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6]擬定。治愈:癥狀、水腫消失,體重、血漿總蛋白及白蛋白恢復正常;好轉:癥狀、水腫減輕,體重、血漿總蛋白及白蛋白接近正常;無效:癥狀、水腫無變化甚至繼續加重,體重無變化或繼續下降,血漿總蛋白及白蛋白含量無變化甚至下降。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例(%)
長期以來,在分析和探討老年人脾胃虛弱的病因病機時,不少醫家將其歸納為年高體弱,飲食所傷,勞倦所致,病后失調,思慮過度等[7],這種看法,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的,蓋年高必體弱,“年四十,陰氣自半”,脾胃功能自然減弱;飲食勞倦,直接損傷脾胃之陽氣;病后失調,正氣不復,以及思慮過度,傷其所主等等,均可導致脾胃受損。然而,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現代醫學的外科手術在腹部的具體運用,一方面,手術本身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另一方面,對患者亦會造成極大的打擊,手術過程的陰血流失,手術切割某一器官而致其殘缺等,都是致命的損傷,就脾胃手術來說,這種損傷的不良遠期效應,絲毫不亞于前述的飲食、勞倦、病后失調等病因所造成的影響。有學者認為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8]:“胃術后胃容納食物功能受影響,胃氣受損,中陽不振,不能腐熟水谷……而致脾氣不生,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又因手術損傷脈絡,瘀血留滯,局部氣滯血瘀,胃氣不降,而出現納差、腹脹、噯氣等癥狀”。筆者認為,從中醫理論來說,胃手術的損害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手術的氣血流失;二是手術切割導致胃腑殘缺而造成脾胃受納、運化功能下降;三是手術損傷脈絡,局部氣滯血瘀,導致脾氣不升反降,胃氣不降反升,受納、運化功能進一步受損。“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手術直接的、間接的損害,集中反映在受納、運化、化源不足上,于是臨床上可見到腹脹、納差、便溏,精神不足、神疲氣怯、消瘦乃至水腫一派中氣不足之象,與現代醫學的“胃切除后營養不良”同為一問題,但迄今為止,現代醫學對這一問題尚無根本解決方法。筆者基于上述的認識,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采用補中益氣的方法來治療胃切除后營養不良這一病證。
補中益氣湯出自金元醫學名家李杲的《脾胃論》,現代藥理研究表明[9],補中益氣湯可以綜合性地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抗體產生,延長抗體作用時間,其中黃芪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并有一定的造血功能[10-11]。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配人參、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其補中益氣之功大增。血為氣之母,氣虛日久,營血虧虛,故配當歸養血和營,助人參、黃芪補氣養血;橘皮和胃理氣,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又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君臣之藥提升下陷之中氣,使脾之升清降濁之功更為健全,為使藥;諸藥合用,使虛者補之,勞者益之。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如患者兼有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舌淡脈虛之心脾血虛證時,則加用桂元肉、熟地黃、阿膠補益心脾;如患者兼有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舌淡脈弦細之肝血不足證候時,則加用熟地黃、雞血藤、白芍以兼補脾血,均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今筆者活用于因手術腸胃、血肉之軀不全的脾胃虛弱,亦見理想效果,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性與靈活性。本方配合常規的西藥治療老年人胃切除后營養不良的臨床療效優于西醫的常規治療方法,且易用于臨床,可供同道參考。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58.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769-1770.
[3]耿德章.中國老年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
[4]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46-354.
[5]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58.
[6]劉國華,張明島.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M].2版.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90-91.
[7]雷晉,王波,邢湘君.老年病從脾論治[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11):751-754.
[8]王錫琴,蔡平平,馬宏博.胃手術后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中醫藥治療[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5):582.
[9]林小琪,王愛平,靳洪濤,等.免疫增強中藥的研究[J].吉林中醫藥,2009,29(2):160-161.
[10]楊麗霞,魏道武,李應東.黃芪注射液促進雞胚絨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實驗研究[J].中醫兒科雜志,2006,2(3):12-14.
[11]李貴茂,李貴滿,陳路得.黃芪注射液配合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貧血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8,28(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