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主嶺市范家屯中醫院,吉林 公主嶺 1364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破裂癥。本病的發生是由于腰椎間盤發生退變與外力損傷或風、寒、濕的長期侵襲等因素,使纖維環部分破裂,髓核從纖維環的缺損處向外膨出壓迫脊神經根,引起腰伴下肢放射性疼痛[1]。筆者采用針灸配合中藥治療330例,療效滿意,介紹如下。
本組330例,男245例,女85例。根據《中醫內科學》[2]辨證分為:氣滯血瘀型70例,腎氣虛損型120例,風寒閉阻型90例,濕熱內蘊型50例。以青壯年居多,年齡25~38歲,多為體力勞動者。
2.1 氣滯血瘀型 藥用:烏梢蛇12 g,蜈蚣10 g,全蝎5 g,土鱉蟲10 g,沒藥12 g,細辛6 g,柴胡15 g,香附30 g。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50 mL。10 d 1個療程。針灸取穴:太沖、腎俞、環跳、足三里、三陰交、秩邊、絕谷等穴,以瀉為主。
2.2 腎氣虛損型 藥用:黃芪30 g,當歸、菟絲子、杜仲、續斷、骨碎補、白芍各60 g,威靈仙、狗脊各45 g,核桃仁100 g。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50 mL。10 d為1個療程。針灸取穴:腎俞、大腸俞、環跳、承扶、委中、承山、陽陵泉、昆侖、申脈等穴,以補為主。
2.3 風寒閉阻型 藥用:牛膝15 g,當歸、白芍、續斷、狗脊各30 g,杜仲20 g,羌活、獨活、細辛、漢防己、白僵蠶、廣地龍各15 g,川芎15 g,生黃芪60 g。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50 mL。10 d為1療程。針灸取穴:秩邊、陽陵泉、委中、昆侖、環跳、足三里、腰椎棘突旁壓痛點、昆侖、委中等穴,以平補平瀉為主。
2.4 濕熱內蘊型 藥用:秦艽、知母、藿香、杜仲、防己、牡丹皮各15 g,伸筋草、桑寄生各25 g,鱉甲35 g,黃柏12 g,桂枝、桑枝、忍冬藤各18 g,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50 mL。10 d為1個療程。針灸取穴:三焦俞、脾俞、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環跳等穴,以瀉為主。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本組各證型療效結果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祖國醫學“腰腿痛”范疇。發病多由外感風寒濕邪或閃挫扭傷,導致足太陽經或足少陽經循行即腰腿部經氣運行不暢。《內經》曰:“不通則痛”,故出現疼痛。久痛必有瘀,故治療本病的關鍵在于溫通經絡,活血化瘀,達到通則不痛。
筆者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要作到早診斷、早治療,同時要注意保暖、防寒,注意不要扭傷、腰部及勞累等。要做到未病先防;做到治標與治本相結合。中藥與針灸結合,治療與調護相結合,促進氣血的運行,改善腰背柔韌性和調整局部肌肉的張力,對脊柱內外平衡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有助于恢復脊柱的生理曲度,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改善肌肉萎縮、肌力下降等病理現象。有利于恢復腰背肌的功能,使萎縮的肌肉和麻木的神經恢復正常功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1]田志剛.中醫針灸推拿[J].中國醫學雜志,2008,6(12):37.
[2]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7.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