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理工大學 校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2)
肺炎是小兒主要常見病之一,尤多見于嬰幼兒,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但以冬季為多。典型肺炎的臨床表現以發熱、咳嗽氣促、鼻煽為主要特征。在祖國醫學中系屬“肺熱咳喘”范疇。筆者提出把小兒患肺炎治愈后經常再次患肺炎者稱為肺炎易感兒,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經常遇見反復患肺炎的患兒,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療效滿意,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者均為寬城區中醫院兒科病房及門診在1989-2001年治療的患兒,并門診追蹤觀察和隨訪。其中:7~12個月10例,1~3歲35例,3~5歲15例;病史最長2~4年。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單純采用西醫抗炎抗病毒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還輔以中藥治療。
1.2 診斷標準 肺炎易感兒的診斷標準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現代醫學診斷為肺炎(常見的有支氣管肺炎、病毒性肺炎和慢性肺炎);(2)小兒患肺炎后再患肺炎兩次以上。本組60例均符合肺炎易感兒的診斷。
2.1 對照組 單純用青霉素、頭孢類、大環內脂類及利巴韋林等。
2.2 治療組 (1)發作期:如患兒發熱、咳嗽、咳吐濃痰口渴、氣促大便干、面赤唇紅,脈數為主者,治宜辛涼解,表宣肺化痰,方用麻杏石甘湯加前胡、黃芩、地龍等。如患兒無發熱、咳嗽痰多白而稀、神乏困倦,舌質淡,苔白膩,脈滑為主者,治宜健脾燥濕,止咳化痰,方用二陳湯加蒼術、半夏、干姜,伴食積者輔以三仙;(2)緩解期:治宜健脾益氣,斂肺化痰。藥用:黨參、黃芪、白術、五味子、陳皮、三仙等。
3.1 療效標準 顯效:兩年內未再患肺炎;有效:患肺炎次數減少或兩次患肺炎的間隔延長;無效:患肺炎次數沒有明顯變化。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例
4.1 病因 (1)脾虛:如《金匱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論》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也”。目前獨生子女多,由于嬌養或姿意挑食,過食肥甘,飲冷日久而脾虛不運,出現面黃肌瘦,多汗。腠理不固,反復患肺炎、脾虛不運聚濕生痰,上漬于肺故咳嗽多痰。脾為后天之本,脾虛不運不能化為精微,土虛而不能生金則肺金不足,衛外功能低下;(2)陰液不足:由于新生兒稚陰未長,也容易傷陰。現代的父母特別疼愛孩子,從生下來就怕受涼,結果小兒傷熱,導致津液不足,肺為清虛之臟以氣為本,“氣多血少”小兒肺常不足不耐邪侵,所以嬰兒時期不宜讓小兒傷熱,以免傷津,導致津液不足,抵抗力下降,一有外邪入侵就易得病。肺炎易感兒不單是肺炎易感,而且也反復患上呼吸道感染。
4.2 治療 外感六淫略予疏散,實熱痰火酌予清化,適可而止。急則治其標終需養正,固本著重脾胃,肺炎緩解后或兩次發作之間的間歇期,用健脾化痰,藥用黨參、黃芪、白術、五味子、陳皮、三仙。
筆者認為,肺炎易感兒的治療,首先要抓住病因,對小兒不要過食肥甘厚味,更不要怕冷過熱,一旦出現肺炎易感,也不要一味地用抗生素治療,這樣反而使患兒抵抗力降低,應用中西醫結合,按中醫辨證施治,在患肺炎時服中藥促進肺炎盡快好轉,用健脾益氣的方藥以提高衛外功能,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加服養陰清熱藥物,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肺炎易感兒患肺炎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