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京
我在中國生活學習了8年,吃過中國的飯,喝過中國的水,登過中國的山,蹚過中國的河,呼吸過中國的空氣,得到過中國人的幫助,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愿為加強敘中人民的友誼多作貢獻。
2009年寒冬時節,中國新聞代表團應敘利亞記者協會邀請對敘利亞進行了友好訪問。接待兼做我們翻譯的是敘利亞新聞部國際事務官員阿卜杜。中國駐敘利亞使館李景芳參贊向我們介紹他說:“阿卜杜是至今為止唯一一位在中國留學并取得漢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的敘利亞人。”
志向改變了童年的夢想
1971年1月阿卜杜出生在敘利亞南部德拉省一個名叫塔帕茲的小鎮,父親是一位農民,母親雖是一名家庭婦女,但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兒時的阿卜杜是聰明又調皮得可愛的人。他特別喜歡體育,夢想長大了當一名足球運動員。玩歸玩,阿卜杜的成績很優秀,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1989年,阿卜杜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高中畢業。他很想到國外去讀書,起初想去德國,又考慮在約旦、利比亞、科威特、古巴、俄羅斯、中國這幾個國家中選擇其中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卜杜的選擇目標越來越清晰:“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化和歷史悠久的國家,應該選擇去中國學習。那時的我只知道中國是一個遙遠的國度,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人口非常多,人們都用筷子吃飯,個個都會武術。我已經算好了,占世界1/4的人都說漢語,去中國留學肯定沒錯。”就這樣,阿卜杜的志向改變了他童年最初的夢想。
充滿艱辛與收獲的求學之路
人們常說,金秋時節是充滿收獲的時節。對阿卜杜而言,在這個金秋時節,他不僅收獲了實現赴中國的求學之路,在收獲的同時又播下了希望于未來的種子。
1990年9月1日,阿卜杜告別自己一天也沒有離開過的家鄉。但是,由于家里人的偏見,直到臨行之前,母親、哥哥、姐姐全家人還是沒有一個支持阿卜杜的,并且風言冷語地說:“你瘋啦,去中國留學,語言不同,漢語又難學,你看著吧,過不了兩個月你就會兩手空空、乖乖地回家來的。”阿卜杜是個心中有數的聰明人,他笑著對家人說:“你們就放心等著我的好消息吧!”然而,當飛機將要起飛時,他的眼淚還是快流出來了。此時完全可以想象,一個19歲的“大男孩”不顧家人、朋友的反對,只身一人輾轉巴基斯坦,再轉機飛北京,這個大膽的決定的確需要勇氣和決心。
飛機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阿卜杜走出機場,眼前一片陌生。看到的中文文字他一個都不認識;聽人說的漢語,他一句也不明白。他心里直打鼓:“這門可能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我能學好嗎?”
還算好,阿卜杜早有準備,將自己要去的學校“北京語言學院”(后改為北京語言大學)幾個中文字寫在了一張小紙條上,“打的”時,讓出租車司機一看就明白,送他到了學校。
“剛進北京語言大學大門口,我就看到幾張老外的面孔,心想,他們也是老外都能學好,我不會比他們差吧?”阿卜杜給自己打了一針“心理安慰劑”。
采訪中,阿卜杜回憶說,19年前他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開始學習漢語,起初從飲食起居到學習生活,對于他來說是人生的一次嚴峻挑戰。于是他每天都努力學習漢語,越學越喜歡,越學越看到希望。老師也特別為他高興,甚至都不敢相信,阿卜杜是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學生。為了學好漢語,阿卜杜甚至在前三年留學的日子里沒有回過一次家。他說:“我當時就是想,無論學習漢語有多么艱難,我就是要學得比別人好,不能兩手空空回家去。”
終于,阿卜杜經過4年的寒窗苦讀,如期畢業了口就在他準備回國時,學校外事處告訴他,中國教育部最新規定海外留學生考試成績在班里前三名者可以申請全額獎學金,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我一聽這個消息馬上去外事處查看我的畢業成績,一看,我是第三名,有機會再深造,當時我就毫不猶豫地留下來,繼續攻讀北京語言大學文化學院漢語語言專業碩士”。至今,阿卜杜向記者講起那段難忘的經歷時依然目光炯炯,無比興奮。
1994年9月,阿卜杜在這個難忘的金秋時節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播種——成為了一名漢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阿卜杜學習更加刻苦努力。當記者問他:“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門課?”阿卜杜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古漢語”。莫非他喜歡學古漢語是因為最難學?記者又問:“為什么?”他回答:“因為最難學。”
為敘中友誼架起溝通的橋梁
“1998年夏天,我很自豪很驕傲地取得了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專業碩士學位。”阿卜杜說這番話時雙眼透出興奮的目光。的確,他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他一諾千金實現了自己的愿望。
獲取學位后,阿卜杜又為記者講起他將要回到敘利亞后所懷揣的美好憧憬:“我經過8年的努力學習,終于拿到了漢語與語言專業的碩士學位,回到敘利亞可以大顯身手、施展才華、干一番事業了。”
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回國后,他沒有機會說漢語,他的工作也和漢語無關,雖然阿卜杜英語也相當不錯,但他還是希望他的中文學有所用。為此,他千方百計尋找一切機會練習漢語——走在路上只要看到長得像中國人的人,他就會主動上前去和人家打招呼、聊天。可是,這樣的機會還不是很多。聽不到聲音、說不上漢語怎么辦?他就天天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華語節目。這還不夠,他又自己花錢安裝了衛星天線,下班回到家,就收看CCTV-1、CCTV-4及其他能收到的電視節目。當妻子孩子也要看電視時,阿卜杜就對他們“說好話”,讓他們白天看,自己晚上看。
阿卜杜說,學習漢語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在敘利亞和中國人民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敘利亞,也讓更多的敘利亞人了解中國。近年來隨著中敘關系的不斷發展,兩國高層互訪和各層面的訪問不斷增加,阿卜杜這位“中國通”也有了用武之地。雖然他負責的工作是敘利亞新聞部公關司國際合作事務,但是中國出訪敘利亞代表團通常最重要的翻譯任務都交給了他,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知識阿卜杜都得“精通”。他回國11年來,從未放松過對漢語的學習,他不僅聽廣播、看電視,還常常到中國駐敘利亞大使館翻閱中文的雜志和報紙,并每天堅持閱讀中文小說,《白鹿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靈魂》等他都讀過。阿卜杜時刻關心著中國的發展進步,他常常從《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上了解中國的近況,并告訴敘利亞朋友。他說:“中國的新聞,我只相信中國媒體的消息來源,而個別西方媒體總是不顧事實,別有用心,對中國或其他一些第三世界的媒體說東道西,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問題,不真實,不客觀,不可信。”
前些年,在敘利亞,由于說中文的機會不多,一些曾經學習中文的人,包括阿卜杜的同學,都漸漸放棄了中文。阿卜杜“苦口婆心”勸說他們:“你們要把目光放長遠,中國在世界的發展狀況和經濟增長速度令人驚訝,中國未來的潛力無限,學好漢語肯定有用。”就這樣許多已經放棄學中文的人又學起了中文。
阿卜杜每天的工作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的,但從未放棄過每天堅持對中文的學習。任何一位中國朋友赴敘利亞訪問,他都會盡全力去幫助他們更多地了解敘利亞的歷史文化、社會發展、經濟狀況。此次我們中國新聞代表團敘利亞之行,阿卜杜基本上全程陪同,參觀了敘利亞國家博物館、記者協會、通訊社報業集團、電臺、電視臺并前往塔爾圖斯省、拉塔基亞省、阿勒頗省等地參觀訪問。他起早貪黑,不辭辛勞,為兩國新聞同行的交流、增進中敘兩國人民的友誼付出了心血。
阿卜杜深情說:“我在中國生活學習了8年,吃過中國的飯,喝過中國的水,登過中國的山,蹚過中國的河,呼吸過中國的空氣,得到過中國人的幫助,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愿為加強敘中人民的友誼多作貢獻。”
我們離開大馬士革國際機場回國時,還是李景芳參贊、哈蒂佳、穆哈穆德女士、阿卜杜一行前往機場送行。離別時,阿卜杜依依不舍地和我們告別。他的中國情結永遠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