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包括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兩大地理分區。對青藏地區的介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側重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第二部分主要講述青藏地區交通運輸的變化對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影響。對西北地區的介紹也是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側重分析西北地區干旱的自然環境特征,第二部分介紹這種環境特征下的農牧業生產特點。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地圖上指出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的位置、范圍,找出主要的地形區和河流;通過讀圖分析,理解青藏地區因“高”生“寒”,導致了氣候、水文、生物、資源的獨特性,從而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了極深刻的影響;通過對比分析,了解青藏地區交通運輸的變化及其對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影響;能根據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和東西狹長的輪廓特征,得出本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和自然景觀自東向西顯著遞變的規律及其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讀圖能力;通過查找資料提高學生信息搜索的目的性、篩選能力、組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雄心壯志,同時更進一步理解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意義;通過“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和“藏羚羊”的保護等知識的介紹,樹立保護珍稀野生動物、愛護共同家園的環境意識;通過了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難點:青藏地區的“高”、“寒”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西北地區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和東西狹長的輪廓特征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讀圖法、比較法、討論法。
六、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