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西亞和中東范圍的疑惑
1.對西亞范圍的疑惑
某版本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章“亞洲”第一節“自然環境”部分活動一的第4題描述:“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由此看,亞洲的6個分區應當是自然區。另據圖6.4“亞洲地理分區”可以看出,關于亞洲的6個分區是用不同顏色來區分的。西亞地區用黃色顯示,作為亞洲的一個自然區,其范圍應當包括西奈半島而應舍棄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歐洲部分,但不知為什么圖上的顯示恰恰相反。
2.對中東范圍的疑惑
某版本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章涉及了中東范圍的劃分,其“東半球其它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中東”部分的教參描述:“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6~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遠東。近東和中東經常混用,范圍沒有明確界限。在本教材中,中東地區主要包含了除阿富汗之外的西亞各國及北非的埃及”,由此看來,中東首先針對的是具有政治意義的國家。因此,在教材圖8.3中以黃色邊界線劃出中東的范圍,即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亞各國和埃及。這樣看教材與教參是一致的。但很多教輔材料或者網絡資料認為中東=西亞-阿富汗+埃及+土耳其歐洲部分。這樣疑問就出來了:西亞到底是政治意義的西亞各國還是西亞自然區?如果是指政治意義的西亞各國(如圖6.4所表示的),就不用再加土耳其歐洲部分,即中東=西亞(各國)-阿富汗+埃及;如果是自然區域的西亞,則還應該是中東=西亞-阿富汗+埃及+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歐洲部分。
另外,關于中東的范圍,教參雖然說得很明白,即主要包含了除阿富汗之外的西亞各國及北非的埃及。但據權威資料《世界經濟地理》(修訂版,陳才、李文華主編)2003版P156描述:“中東范圍同西亞大體相當,但不包括阿富汗和地處外高加索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而包括北非的埃及”。二者在高加索地區三國的界定上有明顯差異。由于上大學時學習的多是陳才、李文華老師編寫的《世界經濟地理》,因而很多地理教師在講初中部分中東地區時總覺得有些模糊。
二、針對西亞和中東范圍界定不清的分析
1.西亞范圍界定模糊的原因分析
西亞與西亞各國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西亞是亞洲的一個組成部分,應屬于自然分區,它不能包含土耳其與阿塞拜疆的歐洲部分而包含埃及的西奈半島;而西亞各國則是指主體位于西亞地區的國家。既然是國家,政治性較強的國界線則可能跨越洲界線,從而使西亞各國的范圍=西亞-西奈半島+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歐洲部分,即該版本教材七年級下冊圖6.4上用黃色所表示的西亞區。由此可以推想該版本教材七年級下冊圖6.4的西亞區是否意指西亞各國?筆者特意找出初中地理老教材,在第15頁發現圖12.1為“西亞北非政區圖”。既然是政區圖,那涉及西亞的范圍當然包含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歐洲部分。在初中地理老教材中只要涉及區域地理,展示的第一幅圖就是該區的政區圖。是否由于以往多以政區圖方式呈現地區,從而導致編寫者在該版本新教材圖6.4中習慣性地以政區圖的方式呈現地區圖?筆者認為有這種可能。
2.中東范圍在教輔材料中界定混亂的分析
中東地區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6~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遠東。由此可以看出中東屬于國家這一政區概念,其界線應當是國家的分界線,因而有可能跨越大洲分界線。該版本新初中地理教材對中東的界定比較清楚,教材與教參對應一致,教師如果能認真研究教參,能準確把握好中東范圍(即中東=西亞各國-阿富汗+埃及)。但部分教師受前面圖6.4亞洲分區圖的影響,再加上一些良莠不齊的教輔材料誤導,結果拿不定主意,于是出現中東=西亞-阿富汗+埃及+土耳其歐洲部分的錯誤。
三、解決措施
對于西亞范圍,該版本教材應擺脫以往政區圖的影響,把西亞真正定為自然區域的劃分,對圖6.4“亞洲地理分區”的西亞部分進行些許調整,來體現包括西奈半島而去除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歐洲部分的西亞自然區,這樣就使圖6.4和活動一第4題的敘述對應一致了。
對于中東地區的范圍,廣大教師應該真正去研究教材和教參,把握中東地區實際屬于國家層面的地理區域這一要義。只要掌握好這一點,就能排除一些低質量教輔材料的干擾,面對學生的質疑就不會再采取回避的態度了。另外也希望地理界的專家們能進一步統一地理學科的一些觀點,減少外界不必要的疑惑和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