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觀測顯示,氣候變暖已使我國高山高原地區雪線退縮,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生態系統發生明顯變化,農業生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首先,糧食產量將大幅波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09年11月發布的《長江流域氣候變化脆弱性與適應性報告》表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長江流域變得更熱。到2050年,溫度將比1950年升高約2℃。溫度升高,可能導致21世紀末長江流域水稻產量減少多達41%,盡管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多、施肥效應增強將導致單季稻產量稍有增加,但是雙季稻將減產3%。
其次,異常天氣嚴重影響農業生產。2008年南方的凍雨、2009年北方的春旱和2010年西南冬春季節持續的大旱等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2009年12月以來,江蘇省出現7次大范圍雷暴天氣,此次災害出現之集中、時間之早、頻率之高為1961年以來罕見。2010年2月還發生了單日同現暴雨、雷電、降雪、冰雹、凍雨等復合性天氣過程,這在有觀測記錄以來尚屬首次。據《揚子晚報》2010年3月19日報道,南京最高氣溫為29.6℃,武漢為29.9℃,創1961年以來三月中旬氣溫的歷史新高。3月10日,南京的最低氣溫為零下3.7℃,短短10天,溫差高達33.6℃。3月25日最低氣溫2℃,溫差27.6℃。氣溫像蕩秋千一樣強烈擺蕩,對春季作物的生長極為不利。2010年4月9日中央氣象臺預告:受較強冷空氣影響,4月12~14日,中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氣溫將明顯下降,其中華北北部日最低氣溫將降至-15~-10℃;華北中部和西部、東北南部日最低氣溫將下降至-5~-2℃;華北地區東南部、黃淮地區日最低氣溫將下降至1~5℃;江淮、江南地區北部、貴州東部日最低氣溫為5~10℃。4月14日前,江淮及其以北地區將出現晚霜凍。4月13日,東北突降暴雪,吉林又回到嚴冬。4月28日,山東半島降雪,大風降溫天氣可能對冬小麥、冬油菜、水果、茶葉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晚霜凍的出現可能致使當地冬小麥遭受凍害,農業生產及果樹生長也將受到影響。5月23日14時~24日14時,新疆北部和西部山區、青海東部和南部、西藏中東部、川西高原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夾雪。6月6日8時~7日8時,新疆東北部和南疆地區、西藏中東部、青海大部、川西高原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夾雪。《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預測,到202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可能增加1.1~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數在北方顯著增加,降水區域差異更為明顯。如西北地區降水量有所增多。由于氣候變暖,土壤水分蒸發量加大以及植物蒸騰作用增強將使我國北方半濕潤與半干旱地區蒸發量增大,旱情有增大的趨勢,并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導致草場減產、土地荒漠化和鹽堿化程度增加。為了提高對熱量資源增加量的利用,水資源的惡性開發將更加嚴重,農業生產因水資源的惡性透支而影響深重。
第三,農業種植結構將改變。氣候變暖將使我國中緯度地區和高原地區農作物生長的霜期縮短,無霜期與生長期增長,這將導致我國現行的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狀況發生改變,農作物的復種指數提高。有專家研究指出,在溫度上升1.4℃、降水量增加4.2%的條件下,我國一年一熟的種植面積將由現在的62.3%下降到39.2%,一年二熟的種植面積由24.2%增加到24.9%,一年三熟的種植面積由現在的13.5%上升到35.9%。在把“北大荒”建設成“北大倉”的過程中,氣候變暖“功不可沒”。由于熱量條件改善,尤其是冬季溫度升高,東北地區喜溫作物界限北移,冬小麥在黑龍江最北可延伸到克東、蘿北等北部地區,這一界線與我國20世紀50年代所確定的冬小麥種植北界——長城沿線相比,北移了近10個緯度。水稻種植面積已北擴到黑龍江的伊春、黑河地區。據北京師范大學方修琦教授研究:從20世紀70~90年代,氣候變暖對黑龍江水稻單產增加的貢獻率高達19.5%~24.3%;20世紀90年代氣候變暖對黑龍江水稻單產的貢獻率更高達23.2%~28.8%。在黑龍江,20世紀80年代初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已超過小麥。熱量條件的改善也使低溫冷害有所減輕。吉林省高產晚熟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迅速;遼寧省農作物品種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發展,冬小麥種植北界北移了近5度。在西藏,海拔3 900~4 300米的高寒農區,由于氣候變暖,霜凍期大大縮短,很多原來不適宜發展農業的區域現在可以進行農業開墾。如浪卡子縣、帕里等地,于20世紀50年代沒法種植青稞等農作物,近10年來已可以大面積種植青稞。青藏高原光照強烈,氣候變暖,植物光合作用增強,農作物生長將會越來越旺盛;高寒農區農作物播種期提前,無霜期延長,河谷農區越冬作物早熟,可以進行復種,農業產量將會大大提高。
第四,農業生產成本和投資將大幅度增加。氣候變暖,害蟲繁衍的代數將增加,由于生長條件變得優越,可能會加劇病蟲害的流行與雜草蔓延,這就需加大農藥的施用量。氣候變暖,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機質的速度加快,這會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化肥施用量將增加。為了應對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就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河湖治理、水庫維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同時要加強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流行的氣象條件與氣象背景的關系研究以及流行趨勢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抗旱、抗澇、抗高溫和低溫等抗逆品種,推廣噴灌、滴灌技術,研制適應氣候變暖的農業生產新工藝,開發自動化、智能化的農業生產技術等,這些無疑都要加大農業生產的投資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