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是由重慶師范大學主辦、中國地理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協辦的中等教育類期刊。自1980年創刊以來,《地理教育》曾榮獲“全國優秀地理期刊”獎等多項榮譽,其辦刊宗旨始終堅持為中學地理教育服務,為廣大中學地理教師服務。2010年,《地理教育》借創刊30年之際,改版為月刊,這是《地理教育》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筆者從文獻計量角度出發,以2005—2009年出版的《地理教育》為數據源,對其論文、作者和被引用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旨在歸納地理教育工作者利用文獻的特點和規律,揭示近5年《地理教育》的發展狀況和辦刊特點,為進一步提高《地理教育》的整體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一、統計內容和方法
1.統計內容
2005—2009年共發行《地理教育》30期,每年6期,載文合計1736篇。本文的研究范圍不包括總目錄、致歉、特別說明、詩歌、散文、圖片、轉載文章、作者為“佚名”的文章、“高考試題”欄目中的高考試卷和“信息網頁”欄目中的內容等。
2.統計方法
利用Excel2000整理出“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獻計量指標數據庫”,使用SPSS17.0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統計的過程中,連載文章算一篇;若一個作者標有兩個單位,按第一個單位統計;單位自身名稱有變更,按最新的統計;“成功有約”欄目的文章按作者原來就讀高中的單位名稱統計等。
3.統計指標
本文的統計指標分為論文、作者和被引用三大方面。其中,論文情況分析包括載文量和欄目設置;作者情況分析包括合作度、合著率、合作類型、增復量、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和作者單位所屬系統,后四項均依照第一作者的信息統計;論文被引用分析包括論文被引用次數和被引用論文及作者等指標。
二、結果與分析
1.論文情況分析
(1)載文量。期刊載文量是指在一定的時段內期刊所刊載論文的篇數。由表1可知,2005—2009年《地理教育》載文1736篇,年均發文347.2篇,期均發文57.87篇。可見,《地理教育》的信息量較大,信息傳播能力較強,發文量也比較穩定。
(2)欄目設置。欄目設置情況可以較全面地體現期刊的辦刊宗旨和辦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學科的研究傾向和研究熱點,起到引導讀者閱讀和指導作者撰稿的作用。如表2所示,《地理教育》大欄目的名稱發生了一些變化,原來的“教海探航”改成了“教研論壇”,原來的“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變成了“地理之窗”和“教海探航”。從大欄目下屬小欄目的調整情況可以看出:2008—2009年的“高中地理”、“初中地理”和“地理在線”對應2005—2007年的“知識在線”和“相關鏈接”;新的“教例選登”代替了原來的“案例選登”和“新課設計”;新的“教材新析”還包括了初中地理部分;新的“教學新探”還包括了原來的“教學新路”和“試教通訊”等小欄目。顯然,新欄目的設置更加簡練。
近五年,《地理教育》共設置50多個小欄目,其中常設欄目有:卷首語、本刊專稿、課改熱線、課改問答、教材新析、教例選登、教學新探、復習指南、解題技巧、模擬考場、專題指導、試卷評析、新秀近作、各抒己見、教研放談、媒體創意、專題筆談、德育天地、他山之石、教師心語、地圖世界、成功有約、課外星空、地理雜談和資料薈萃等。
從《地理教育》的欄目設置情況,可以看出該刊有如下辦刊特點。第一,理論與實踐并重。設置“本刊專稿”等欄目,重視理論研究;堅持“教材新析”、“教例選登”等欄目,注重教學指導。第二,緊貼時代脈搏。設置“課改熱線”和“課改問答”欄目,用于追蹤地理課改動態和解答課改過程中的實際問題。2008年我國舉辦奧運會,該刊特設“奧運專訊”欄目,讓大家了解地理科學和奧運的關系。第三,注重試題研究。該刊將“高考聚焦”作為大欄目,細分“復習指南”、“熱點點擊”、“解題技巧”、“試題精選”、“模擬考場”、“專題指導”、“試卷評析”、“試題解析”和“同步訓練”等小欄目,充分體現了該刊對試題研究的重視。第四,關心學生學習。“學生園地”作為大欄目,顯得格外親切和自然。“成功有約”和“課外星空”主要刊載學生的心得收獲或研究成果,前者刊登學生高考后的經驗之談,后者錄用地理調查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文章。
2.作者情況分析
(1)合作度和合著率。論文作者合作度是在確定時域內某種或某類期刊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它是期刊論文合作研究程度的重要指標,反映了一種刊物作者智能的發揮程度。其數值越高,合作智能就發揮得越充分。論文合著率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作者的文章數與總論文篇數的比值。從表3中可看出,《地理教育》在2005—2009年間,單個作者的發文量共有1383篇,占79.67%,合作論文共有353篇,平均合著率為20.33%,近3年呈現上升趨勢,平均合作度一直持平,約為1.31左右。合作度揭示了合作的深度,合著率體現了合作的廣度,二者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地理教育》的大部分作者具有獨立研究能力,同時也說明作者的合作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以更好地發揮群體智力,提高地理教育研究水平。
(2)作者合作類型。通過作者合作類型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單位之間的交流、合作情況。表4展示了2005—2009年《地理教育》的作者合作類型情況。總體來說,同省不同單位合作與跨省合作在橫向比較和各自的縱向比較上均無明顯趨勢,但同單位內的合作(占44.76%)要小于跨單位合作(占55.24%),這表明地理教育工作者不再受單位和地區等方面的限制,對共同感興趣的選題進行交流和合作,促進了不同單位地理教育資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
(3)作者增復量。本文將《地理教育》的論文作者分成兩部分:一是新作者,即某時段內僅發表一篇論文的作者;二是老作者,即發表過兩篇或兩篇以上論文的作者。依據洛特卡定律,有公式:C/N+B/N=1。其中,N表示某時段內所發表的論文總數,C、B分別表示該時段內新、老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C/N表示論文作者的增量,B/N表示論文作者的復量。按照年度分類,《地理教育》新、老作者的發文情況見表5。2005—2009年《地理教育》論文作者的增量為0.86,趨近于1,與洛特卡理論的最佳值0.64相差較遠,說明《地理教育》的新作者更新頻繁,新生力量輩出,科研隊伍并不穩定。
(4)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統計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的區域性特征,為扶持相對落后地區的地理教育發展提供依據。一般來說,發文集中地區的地理教育研究水平較高。
由表6中可知,《地理教育》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的分布較廣,除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外,其他32個省級行政區或多或少都有分布,這表明《地理教育》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筆者根據普賴斯所提出的核心作者計算公式N=0.749*sqrt(ηmax)來確定核心區域。經計算,N=13.02,取整N為14,即2005—2009年在《地理教育》上發表論文數≥14篇的區域,即是《地理教育》的核心區域。如表6所示,發表14或14篇以上的地區有江蘇、山東、浙江、河北、重慶和廣東等20個地區,共計發文1656篇,占總發文量的95.39%,可見這些地區是《地理教育》論文的高產地,從另一面也透射出該刊作者地區分布的不均勻性,青海、西藏、新疆和海南等地的地理教育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地理教育》還涵蓋了港澳臺三地的作者。
(5)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分布。統計作者單位所屬系統的分布,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機構的狀況,把握期刊的主稿源和稿源序,揭示不同系統地理教育研究的科研能力和活躍程度。本文將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分為普通中學、高等院校、教研部門、科研院所、學會、編輯部或出版社和其它七類,具體見表7。
《地理教育》的論文作者有2/3來自普通中學,表明中學地理教師是地理教育的研究主體,這與《地理教育》的辦刊宗旨和方向相吻合。此外,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門也是地理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他們在指導中學地理教師深入開展研究和提高中學地理教學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論文被引用分析
(1)被引用次數分布。期刊論文的被引次數,是定量評價不同論文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截至2010年9月,依據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的統計,2005—2009年《地理教育》的發文中,共有361篇文章被引用,約占總發文數的1/5,具體見表8,被引用5次以上的達34篇,占被引用總數的9.42%。從整體上看,《地理教育》仍需繼續努力,嚴格把關,進一步提高刊用論文的水平。
三、建議
為了進一步提高《地理教育》期刊的影響因子和辦刊水平,向核心期刊目標邁進,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增設“百家爭鳴”類欄目。地理教育發展的途中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如對地理課程標準的修訂和地理教科書的修改提出建議等,以促進地理教育的健康發展。另外,“高考聚焦”大欄目可改為“試題研究”,以顯全面性。
(2)逐步建立較穩定的科研隊伍。核心作者群中應增加高等院校的專家成員,多發表地理教育領域有影響力人物的研究成果。
(3)推動地理教育科研的地域平衡。地理教育科研在地域上并不平衡,需多扶持青海、西藏、新疆和海南等地地理教育的發展。
(4)期刊建設應走向規范化。期刊上所發表的學術論文,應標注摘要、關鍵詞和參考文獻等,這是期刊走向規范化和國際化之需要。
(5)突出辦刊特色,增強整體影響力。《地理教育》有必要刊載更多有關中學地理教育研究的高質量論文,以進一步提高在中學地理教育方面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