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創刊于1980年,經歷了30年的風風雨雨,始終以最好地為中學地理教學與教研服務為辦刊宗旨。為教師們在地理科學知識傳播、地理改革信息傳遞方面,提供參考和幫助;為教師們在交流教研成果、拓展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方面鋪路搭橋、穿針引線。在教師的教育人生旅程中,有《地理教育》相伴,原本寂寞的路就有了生氣。邊走邊看,邊看邊悟,邊悟邊交流彼此行路的心得體驗,一路相攜,享受著這蘊含濃郁人文氣息的地理空間。
翻開《地理教育》,那素雅的色彩,充滿活力的圖案,描繪了精彩紛呈的教學瞬間;那單薄的紙張,淡淡的墨香,記載了豐富多彩的教研成果。它始終是清新醇美的語言與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結合體。它透著甘甜,吐著芬芳,捧著熱情,帶著希望,引領你品味深藏智能的文字,觸摸多彩的地理教學課堂。
一、傳播知識、傳遞信息,猶如溪水在流動
偶然的機會,讀到某位教授的一段話:“通過教學,教師對文化和信息進行解釋,就像一溪流水”,我忽然間有一種心動:《地理教育》不也似一道清澈的小溪嗎?兒時,看到濟南的小清河,每到夏天水漫的時候,涓涓細流潺潺流動,清澈見底的水流中,一尾尾魚兒趕集似地嬉戲追逐,碧綠的水草伴著流水輕輕搖曳。《地理教育》就如這一溪流水,對于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方面,無論是在激發學習動機、創造學習氛圍、提供學習資源,還是在促進交流對話上均可以發揮其獨特的功能。
溪水總是純凈的、溫潤的,給人舒爽的感覺。《地理教育》的知識主線也是清新的、明快的、豐滿的,簡約而凝練——“地理在線”素材精當、專業性強、地承理蘊、厚積薄發。
溪水總是流動的、歡快的,和著大自然的脈律。《地理教育》的信息傳播也是流動的、開放的、時尚的,煥發著生命的活力——“地理廣角”跟蹤前沿、保持領先、博觀約取、精微致遠。
小溪的流動,是其清澈之命脈,而“知識與信息的流動”,也正是教育雜志之靈魂。當然,小溪的清澈需要大自然的造化,清除了沉渣、腐草和淤泥,才能永葆新鮮和清涼。同樣,《地理教育》所傳播的知識、信息需具有科學性、藝術性、時代性,也要靠編輯的精心準備和有效組織,沒有先進的理念支撐,沒有全面的學科視野,沒有深刻的教材理解,沒有豐厚的知識素養,同樣很難提升雜志的知識內涵。
教書育人,從某種程度上講,教的就是“底蘊”。底蘊寬厚者,視野開闊,站得高、望得遠;底蘊偏狹者,疲于應付,被動為之、力不從心。這就需要教師廣泛地閱讀,看看課堂之外的“風景”,找到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點。讀《地理教育》,是增強底蘊、豐厚學養的最佳途徑。地理教師讀《地理教育》,能讓教師用更為豐沛的學識去滋潤學生的心靈,熏陶學生的情感,教出來的學生才是高雅的、有思想的現代人。
二、展現案例、創新思維,仿若智慧在涌動
“從一粒沙中可以看到一個世界,從一朵花中可以看到一個天堂”。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帶領我們走進課改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的殿堂,它是一座內涵豐富的寶庫,又是一處修身養性的會所,引領教師感受教學藝術的魅力。
“課改時空”讓教師看到了先進的教學設計理念,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形式。對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活躍的創新思維,精心設計的問題,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它恰似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使教師們出現“頓悟”,產生認識上的飛躍。
“教學新探”鏈接著教師的耕耘,也鏈接著教師的理想。這里有春芽的萌動,也有秋收的厚重。零距離使教師身臨其境感受課堂教學的氣息;跨越時空使教師真切的享受實踐中智慧的結晶。沒有矯柔的造作,只有精深的思索,呈現給大家的是教育最前沿的信息,追求的是返璞歸真的境界。在教研活動時,很多老師都提到:“我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受到‘教學新探’中的某個案例的啟發。”它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水平,使原本枯燥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教研論壇”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課改創新作引導、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為教師創設一種濃郁的研究氛圍,喚醒教師作為教研主體的研究意識,迸發個人智慧,取長補短,從而在促進本論壇整體發展的前提下提升教師的獨特風格。此論壇的設置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促使教師向科研型、學者型轉化。
肖伯納曾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時有兩個甚至更多的思想。”而《地理教育》就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三、成就教師、專業成長,插上飛翔的翅膀
曾經有一位資深的教育專家講過這樣一個笑話:在一所國際學校里,老師給各國的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它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嗎?”學生都說:“不知道”。非洲學生不知道什么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么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這則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的確發人深省。愛因斯坦曾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要讓學生會思考,首先教師要善于思考,要讓學生學得更聰明、更有效,教師必須首先做到更“智慧”地教。絕大多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意識到自身不足,渴望自身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大多數教師在新課程的適應中能不斷思考、歸納、反思教學實踐,這表明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意愿較強。因此,《地理教育》構筑了全新的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平臺,通過教師的自我反思,推動多向對話,實現交流、共享,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
然而只“思”不“寫”是不能達到提煉和升華的。有人說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之路=經驗+反思。大概上帝賦予人類心靈最美麗的禮物就是“再認識”。但是這個“再認識”是需要記錄下來的,所以《地理教育》就組織了多次論文評比活動和多種主題的征文活動。通過教學隨筆、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等形式促使大批的讀者由被動寫,轉變為個體的自發需要,具有了積極表達傾吐的欲求。
通過閱讀《地理教育》的文章,教師可以汲取地理學科內在的學科精神,領悟地理教學的思想和方法,進一步深化教學認識。通過在《地理教育》上發表教育教學文章,教師們意識到定期梳理零星思考,將平時自己的教學經驗、體會認識等點點滴滴積累,加以提煉與歸納總結落于筆端,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升。只要教師擁有善于透過教育本質看問題的慧眼,敢于課改實踐的品性,勤于思考提煉的習慣,踏踏實實地去做,扎扎實實地去積,真真實實地去寫,其教學專業水平就會不斷提升。
基礎教育以及教師專業成長的效果,可能不是立竿見影的,在這個過程中,更需要有一種堅守的能力。從教之后,也許會感到疲倦,也許曾經躊躇滿志,也許永遠默默無聞。伴隨著《地理教育》,教師走過了春夏秋冬,走過了山川江河。生命本是個奇跡,不管在哪一個段落,都有最美麗的風景,只有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無愧于心,你的一滴才能折射大海,你的一葉才能體現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