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是一種引人注意的自然現象。在漫無邊際的沙漠中跋涉,常常可以聽到如飛機掠過天空發出的轟鳴聲。這轟鳴聲,有時因風而起,有時無風而作。在我國就有多處著名的“鳴沙山”。
一、哪里的沙子會唱歌
1.敦煌鳴沙山
鳴沙山,古稱神沙山,又名沙角山,位于敦煌城南5千米處。它東西長40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山高近90米。舊志記載鳴沙山說:“其山積沙為之峰巒,山背如刀刃,人登之即鳴。”可見,鳴沙山早就為人發現與關注。典籍記載,每到晴朗的日子,鳴沙山沙鳴殷殷有聲,如雷轟響,聞于城內。《沙洲都督府圖經》稱:“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躋高峰(即鳴沙山),一齊蹙下,其沙聲吼如雷。”若在晚間從山上下滑,不僅鳴聲震耳,還可見束束火花,轉瞬即逝。而于晴日滑沙,則聞絲竹管弦之音。
2.中衛沙坡頭
沙坡頭位于寧夏中衛縣西南約20千米處,其西北是著名的騰格里沙漠。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的新月形沙丘,在沙坡頭緊逼陡峭的黃河河岸,一般高達100米。古代的沙坡頭,曾是青山碧水之地。大約在西夏時期,這里出現了流動沙丘。明代,沙坡頭的沙丘已經相當高大,人們無法在此居住,由中衛通往蘭州、涼州的古驛路已很難行走。至民國年間,古驛路完全廢棄。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地理工作者彼得洛夫曾到沙坡頭考察,他在考察文章中稱:騰格里沙漠“在盛行西北風的影響下,自河岸節節進逼,形成很大的沙堆坡(長約150米,坡度為32°),沙坡坐南面北,坡面略呈中凹。”據說,幸運的滑沙者可以聽到有如鐘鼎之聲的音樂,因而被稱為“滑沙鳴鐘”。
3.達拉特旗銀肯沙丘
在河套地區,庫布旗沙漠的東端,達拉特旗以南25千米處,有一寬60米、高40米的沙丘,這便是銀肯沙丘。“銀肯”在蒙古語中系“永久”之意。銀肯沙丘坐落在縱向的干河谷罕臺川上,高聳的新月形沙丘位于其左側基岸之上。這里的新月形沙堆在盛行西北風的推送下,進逼河床,并由風力將其推入河床中,結果就出現了一個漫長的沙堆坡,長約120米,坡度31°,坡面呈中凹。有幾個較小的水泉從沙堆坡底部涌出,但水流不遠,便消失在罕臺川的細沙礫中。所以,這里又有“響沙灣”之稱。
在銀肯沙丘上滑動,嗡嗡之聲立刻響起,伴隨著回音,旋繞于滑沙人周圍,先是低沉有如機器轟鳴的聲響,繼而變得高亢、雄渾起來,最后猶如噴氣式飛機在頭頂轟鳴,讓人心驚膽顫,又新奇不已。
4.巴丹吉林沙漠鳴沙區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內蒙古高原西部,總面積達4萬多千米2,是我國僅次于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第二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分布著不計其數的新月形、金字塔形沙丘以及各種形態復雜的沙山,高度一般都在200米左右,最高者甚至超過500米。1996年初,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專家在考察中發現,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竟是一個特大的鳴沙區:走進沙漠中,幾乎處處可聞轟鳴的馬達聲,猶如一架架飛機掠過天空。
5.巴里坤鳴沙山
巴里坤鳴沙山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距巴里坤城東60千米。四周是一片草場,南為天山主脈巴爾庫山,北為天山支脈黑山,東為白石頭山,鳴沙山即在三山環抱的盆地中間。附近還有一潭會鳴響的清泉,名曰鳴沙泉。鳴沙泉占地約數平方米,深數尺,清澈見底,四周沙山環繞,卻從未被沙粒填淤,這也堪稱一奇。
二、沙子為什么會唱歌
沙本無聲,那鳴沙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古人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于是編出一些迷信的說法。如在響沙灣一帶,當地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據說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有一座大昭廟。一天,500名喇嘛正在廟里奏樂祭祀,突然飛沙走石,整個大廟被埋于沙海之中。從此,人們就不時會聽到沙丘深處發出的嗚嗚聲,那是喇嘛們不死的靈魂發出的誦經聲、擊出的奏樂聲。
現代許多地理和地質科學家、學者走進沙漠,勘察鳴沙之地,努力尋求科學的答案,如前蘇聯學者彼得洛夫、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等。經大量科學考察,逐漸揭開了鳴沙的秘密。學者們發現,雖然鳴沙山分處各地,情況不盡相同,但有不少特點卻是一致的。他們總結出,“鳴沙”的出現應該具備下列條件。
第一,沙子必須運動。當風力推動沙子運動,或者沙子受其自身機械作用影響,如一部分沙堆坡向下滑動,人從沙堆頂部向下滑動引起沙子的下滑運動等,沙子才會鳴叫。曾有學者在考察時,取沙樣裝入袋囊中,抖動則發出斷續的響聲,甚至能斷續響幾個小時。第二天不再抖動,它便啞口無聲了。可見,沙子只有在運動時才會“唱歌”。
第二,沙子必須干燥、發熱。鳴沙的沙堆坡一般都面向太陽,沙子接受了大量太陽能而升溫,這時在風力作用下,沙子就會在搬運過程中奏出特有的旋律。所以,沙子的鳴叫一般都發生在因干熱天氣而刮來大風的時候。
第三,鳴沙往往與水緊密聯系在一起。或者說,巨大的鳴響必須有水。學者們在考察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即鳴沙的沙山、沙坡附近都有水。如甘肅敦煌鳴沙山的北側有月牙泉,寧夏中衛沙坡頭緊逼黃河岸邊,內蒙古響沙灣本身就在罕臺川干河谷左側的基岸上,新疆巴里坤鳴沙山附近則有鳴沙泉。水與鳴沙到底有什么關系?研究發現,沙子鳴聲的大小高低,是由其干燥表層的厚度決定的。一般而言,表層干燥沙越厚,鳴聲越低,反之則鳴聲越大。鳴沙山附近的泉水,實際上使干沙的厚度變薄了,因而也就加強了沙鳴的力度。
第四,“鳴沙”必須含有大量石英,且為中粒沙和細粒沙。機械成分一致,灰塵很少。
具備了上述四個條件,“啞沙”就會變成“鳴沙”、“響沙”。那么,沙子究竟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呢?
三、沙子怎樣唱歌
前蘇聯學者羅日科通過實驗,認為沙子鳴叫現象,是由不同能的變換引起的。沙粒借石英的壓電性質而發生復雜的帶電過程,跟著電能又轉化為彈性能,壓電晶體的收縮和膨脹產生一種音響能——不減幅的音響振動。壓電在電流的影響下,不僅成為聲波的來源,而且成為超聲波的來源。
通俗地講,“鳴沙”的發聲原理如下:不同風向的長期反復搬運,使沙子顆粒大小均勻、雜質極少、非常清潔,而且具有類似蜂窩狀的空洞;在特定條件下,這些細沙堆成沙丘、沙山,形成一定的坡度;大風吹拂沙子或人為在沙子上滑動,造成沙子的相互摩擦,具有獨特表面結構的沙顆粒之間摩擦共振產生靜電和聲響;沙丘下面的泉水蒸汽和弧形沙墻形成共鳴箱,將沙粒聲響放大若干倍,并向外傳播。于是,各種奇怪的“鳴沙”現象就出現了。▲
作者單位: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教育系(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