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學地理教師,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教學一線已度過了13個春秋。作為《地理教育》一名忠實的讀者和作者,每當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回味教書育人的甘甜時,眼前總會浮現出那一頁頁飄著墨香的《地理教育》,是你,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引領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傳承是你的“脈搏”。翻開期期的扉頁,一位位地理學界的大師,向我們闡釋著學科的宗旨,強調著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性,希望地理學研究后繼有人。思想的傳遞猶如薪火相傳,讓你我師者對地理學多了一份認識,多了一份敬意。思想的傳承,意味著我們對地理學的摯愛和智慧永久流淌。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將會義不容辭的承擔起“火炬手”的角色,讓思想的火花代代相傳,讓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得到真正的延續。
厚重是你的“音符”。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浮躁已成為一種“代名詞”,尤其是學術領域內的“沒有原則”。“學術斗士”方舟子遭襲時,我們是憤怒的;案件偵破時,我們卻是無奈的。作為“地理人”,在你們的堅守下,一份高質量的雜志呈現在了廣大中學地理教師的眼前,讓大家看到了作為一個“地理文化人”的幸福。在一位位院士、教授、專家、學者的身上,愛國、敬業等獨立人格之形成,教導如何去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師,如何去承擔起教書育人的時代責任。一份厚重,讓一代代“地理人”揚帆起航,去探索理想的彼岸。
思辨是你的“追求”。“思想像一粒看不見的種子……在充滿美和生命的世界中,滋生、發芽、發展,終至出現一個完全特殊的、整個的、自成一體的世界。”“課改問答”、“一題一議”、“課改熱線”等欄目的設置,給廣大地理教師提供了一個“質疑”的空間,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廣開言路的討論方式,讓教師受益匪淺。在課堂中,學生的質疑聲,讓我頗有壓力,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培養學生“帶著思考學習”、讓學生“二次思考”、“思維梯度的培養”等成為學生的一種能力要求時,我因此而自信。亦師亦友,成為了我和《地理教育》的形象寫照。
品味是你的“內涵”。讀一本好書,猶如和一位思想高尚的人交流。《地理教育》給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感覺。讀每一篇文章,好像和一位老朋友在交流。至今腦海中還深深印記著90多歲的陳爾壽老先生為地理教育不辭辛勞的奔波和筆耕不輟;時時浮現出韋志榕編審為新教材的編寫和推廣而不斷調研和開展講座的身影;李家清教授的“生本價值取向”理論給予了我們探索的機會;徐寶芳教授的“雙動兩案”教學模式讓我們受益匪淺;郭建設老師世界地理的精美介紹讓人值得品味;魯愛華老師的多產讓人敬佩不已……是你,提供了如此豐富的知識營養,促使我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品味中,我不斷提高自己,讓自己受益,讓學生受益。期待中,那帶著墨香的《地理教育》讓我心動,猶如盼望一位來自遠方的摯友。
交流是你的“宗旨”。《地理教育》給廣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來自全國各地的“地理人”由此而相識、相知。在這里,我們了解著國家的教育方針、國外先進的學科發展前景、新課程理念的推廣、高考能力要求的解讀等理論方面的知識;同時又交流著“教材新析”、“教例選登”、 “專題點撥”等具體的課堂活動。是你,讓我們熟悉了黃京鴻老師、李晴老師、曲忠厚老師、張文革老師、相煒老師、馮丹老師、陳繼革老師、李虎老師、張繼云老師等一大批熱愛地理教育的人,在他們的影響下,先進的教學思想得到交流,優秀的課案設計得到實施,經典試題的分析和解讀讓人茅塞頓開。四種版本教材的比較和剖析讓人豁然開朗,高考試題的分析和評價讓我們思路清晰……“成功有約”、“課外星空”等欄目,讓一些優秀學子把他們成功的經驗介紹給大家,讓學習經驗得到共享。由于有你,作為“地理人”的我們,有了一份信心,多了一份希望。
韶華易逝,深情永存。值此《地理教育》創刊30周年之際,書寫此文,聊表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