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多元化的新時代,伴隨著地理科學和地理教育的蓬勃發展,《地理教育》雜志走過了三十年。三十年風風雨雨,三十年不離不棄。回顧雜志創刊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不禁思緒起伏,感慨萬千。
一、曲折的歷程
在1978年四川省地理學會成立大會和1979年四川省地理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上,與會中學地理教師代表反映了廣大中學地理教師的強烈要求:創辦一個為中學地理教育服務的期刊。四川省地理學會理事會報請四川省委宣傳部和新聞出版局批準,決定由學會的地理教育與普及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重慶師范學院地理系創辦。地理系老主任張健同志親自主持籌備工作,并擔任主編,組建由六人組成的編輯部。
1980年《地理教育》雜志在科學復興的春天里誕生。至1981年,《地理教育》主要在四川省內發行,每季一期,每期36頁。欄目較少,為單色封面。從1982年起,在全國公開發行,仍為季刊,每期32頁,封面改為單色世界大洲輪廓圖案,由自辦發行改為郵局公開發行。這期間編輯人員的一切工作,包括審校稿、包裝、搬運、送郵等均沒有報酬。編輯人員都是教師兼任,一方面承擔教學任務,一方面堅持編輯工作,邊干邊學。從一封封中學地理教師熱情洋溢、充滿肯定的來信中受到鼓舞,增強信心。
1983年《地理教育》改為雙月刊,仍維持每期32頁,封面改為套色。1989年篇幅增至48頁,封面采用多色套印并新增特色欄目。1989年實現彩色照片封面,標題、插圖更加精美。緊扣中學地理教學實際,再次調整欄目。但不久,受地理學科被排除在高考科目之外的影響,發行量受到限制,形勢十分嚴峻。這時,重慶師范學院地理系增設旅游管理、市場營銷等非師范專業,當時地理系曾考慮期刊轉向旅游學科。在地理教育形勢不利的情形下,編輯部冷靜分析現狀,并進行調研,最終達成共識:堅守地理教育的方向不動搖,堅持為廣大地理教師服務,齊心協力,想方設法,創設條件,求得生存和發展。
1999年《地理教育》改版擴版,每期由48頁增至64頁,2003年又增加到80頁。采用標準大16開版本,容量達13萬字,后增至17萬字。彩色雙銅封面,70克膠版紙印刷內文。逐步形成導向性、可讀性、實用性強的期刊特色。培育廣大的讀者群、穩定的作者群,期刊訂量逐步遞增。2007年,隨著經驗豐富的專職編輯調離,期刊再一次面臨人手缺乏、編輯兼職的局面。面對困境,又是中學一線地理教師的熱情鼓勵與合理建議、中國地理學會以及各地各級地理教研機構的關心與愛護,支持《地理教育》走出低谷,并且在2010年由雙月刊改為單月刊,滿足了廣大地理教師的多年愿望。
二、演進的風貌
20世紀80年代上半葉,《地理教育》主要設置專論、基礎知識、中國地理、外國地理、教學研究、地理復習與練習、課外活動及資料等欄目。1985年后,外國地理改為世界地理,基礎知識改為問題討論或解答,地理復習與練習改為復習與練習或輔導,課外活動及資料欄目改為第二課堂和小資料,增設了高中地理欄目。由于當時處于“十年動亂”后的撥亂反正時期和地理教育的復蘇階段,主要欄目、相當部分內容都是對地理科學知識作不同層面的介紹、闡釋和研討,主要是為中學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專業支撐。教學研究欄目,主要針對初、高中地理教材,探討相關的教案設計、教學建議和方法手段及其改進。復習與練習或輔導欄目,主要圍繞初、高中地理課程的平時練習、階段復習和綜合訓練,提供測試練習、單元檢測、綜合訓練習題,以及地理高考模擬試卷。鑒于當時復習資料匱乏,期刊所提供的各類復習題、訓練題,為地理課程的各級各類考試測評發揮了積極的功用,倍受師生歡迎。第二課堂欄目,反映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內容與形式,包括交流地理制作與觀測、地理游戲與競賽、地理參觀與考察以及地理夏令營與地理實踐基地等,都是當時地理教學的熱門話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地理教育》欄目設計更加豐富,在原有10個欄目基礎上,增加到18乃至20個欄目。1993年新設“新教材探討”欄目,1994年新設“九義新教材教學設計”欄目,1995年新設“地理講座”欄目,1999年新設“高中新教材探討”等欄目。欄目的演變,一方面體現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及教材的改進,如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大綱的頒布及新教材的出臺;另一方面反映地理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與發展。促進廣大中學地理教師主動適應和積極投入地理課程改革,迎接地理教育新世紀的到來。
教學研究欄目適應地理教育的改革浪潮,依據不同需要,分解為專題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等多種欄目。1990年設置“國情教育”欄目,1991年改為“地理德育”欄目,系統深入地探討、全面集中地展示地理思想教育研究的成果,包括地理國情國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環境教育、可持續發展理念教育等。1990年設置“中學地理特級教師系列介紹”欄目、1991年設置“青年論壇”欄目、1993年設置“教研員園地”欄目,均為地理教師隊伍的建設提供了經驗交流的平臺。
特別是1992年增設“三峽工程”欄目,1998年增設“港澳臺之窗”欄目,以及陸續增設的“人與環境”、“旅游地理”、“地理雜談”、“師范教育”、“各地來風”、“學生習作”、“讀者信箱”等欄目,都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大背景下期刊欄目內容的與時俱進,反映了三峽工程、香港和澳門回歸、抗洪救災等重大事件,表現出地理教育的開放性和現實性。
伴隨新世紀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進程,《地理教育》欄目的結構體系作了較大調整,逐步形成了課改時空、地理在線、教學新探、高考聚焦、教研論壇、地理廣角等七個大欄目,下設2~3個小欄目。針對地理新課程的實施、地理課程標下地理新教材的探索、地理新課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動,以及地理新課程下的高考應對策略等重要問題,為廣大地理教師提供幫助和服務。三十年來,《地理教育》欄目設置經歷了多次變化,從少到多并逐步規范,但始終不變的是緊貼中學地理課程實際,不斷以新的風貌促進地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三、成長的團隊
《地理教育》的發展壯大是幾代編輯人堅守信念、堅持不懈、齊心協力的結果,《地理教育》的發展也使年輕一代編輯學會承擔、接受挑戰,腳踏實地地進步成長。
創業初期,地理系老主任張健同志任《地理教育》雜志主編,趙晨曦、王鳳闕、趙佰禮、李宗培、張承勝五位老師任編委。雖然缺乏經驗、缺少經費,沒有報酬,還要面對各種壓力和風險,但正是老一代編輯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甘于奉獻、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勇氣,讓《地理教育》破繭而出,逐步成熟。他們的務實作風和工作態度,已成為期刊的精神傳統,代代相傳。
1987年,張承勝同志任《地理教育》雜志主編,袁梁才等老師任編委。第二代編輯人更加堅定了《地理教育》辦刊方向。經過多年的辦刊實踐,《地理教育》在多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地理教育》成為教學經驗交流的園地、不斷補充地理科學新知識的陣地、團結廣大地理教師的紐帶。在正刊充實內容、更新欄目、不斷提高質量的基礎上,為了更好滿足廣大讀者、作者的實際需求,還編發了相應的特刊、專刊、增刊以及高考復習題集等教學輔助類讀物,深受廣大中學地理教師和學生的歡迎。盡管1994年受到高考科目改變的影響,地理教育一度處于低谷,《地理教育》頂住了內外多種壓力,堅持辦刊方向和服務宗旨,保護廣大地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正是堅定不移的“為廣大地理教師服務”的信念,堅持不懈的“為中學地理教學、教改服務”的行動,堅韌不拔的直面困難、積極創造條件的態度,穩定了老讀者群體,還開發了新讀者市場,為《地理教育》在跨入21世紀重新煥發青春和活力贏得了時間,奠定了基礎。
世紀之交,李晴同志任《地理教育》雜志主編,朱平、高金華、楊婭娜、張文革等相繼任編委,形成了新一代編輯團隊。面對地理科學蓬勃發展、地理教育穩步改革的大好局面,面對信息化社會期刊市場的激烈競爭和網絡電子技術的重大挑戰,面對基礎教育地理新課程的全面推進和中學地理教學的多元化需求,年輕一代編輯將繼承和發揚老一代編輯人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甘于奉獻、勇于拼搏、堅定信念、堅守陣地、開拓創新、逆難而上等優良傳統,完成《地理教育》發展賦予年輕一代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四、永遠的關愛
《地理教育》的發展壯大,始終離不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的關懷與愛護,離不開各級地理教研機構的關照和幫助,更離不開廣大地理教師,特別是中學地理教師和學生的關愛與支持。
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的幾任理事長、秘書長:黃秉維、施雅風、陳述彭、張蘭生、吳傳均、陸大道、瞿寧淑、張家楨、張國友;張子楨、陳爾壽、褚亞平、孫大文、陳龍飛、陳澄、陳勝慶、段玉山等,長期以來關心《地理教育》成長,為雜志撰稿,通報學會情況,也提出希望與建議。《地理教育》創刊十周年之際,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瞿寧淑先生撰文“地理學與現代化建設——談地理學的轉機”(《地理教育》1989年第6期),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吳履平先生撰文“回顧與展望——祝賀《地理教育》創刊十周年”,天津市地理特級教師李南撰文“成為地理教學的革新者——獻給《地理教育》創刊十周年”(《地理教育》1989年第5期)。眾多專家、學者,如瞿寧淑、丁錫祉、陳爾壽、褚紹唐、褚亞平、曹琦、周靖馨、金祖孟、孫大文等紛紛發來賀詞。《地理教育》創刊二十周年之際,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院士、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陳龍飛、中科院院士吳傳均、臺灣師范大學教授陳國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子健、澳門中學教師黃就順等題詞祝賀。《地理教育》創刊三十周年,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院士、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陳澄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徐巖編審、香港教育學院學生事務長及協理副校長林智中教授、河南省基礎教育教研室曲忠厚特級教師等發來賀詞,首都師范大學褚亞平教授滿懷深情撰文“地理教育之歌——賀《地理教育》創刊三十周年”(《地理教育》2010年第1、2期)。這一切都令《地理教育》編輯部難以忘懷,備受鼓舞,激勵著《地理教育》奮勇向前,更上一層樓。
各地各級地理教學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和廣大中學地理教師更是對《地理教育》充滿關愛和大力支持。三十年來,《地理教育》走過的路程并不平坦,有高低起伏、坎坎坷坷,每一次面臨困境,都是他們以一封封熱情洋溢的來信、一條條切實可行的建議、一項項地理教學改革實踐的豐碩成果給予編輯部殷切的鼓勵和有力的支持,使《地理教育》跨越一個又一個障礙,繞過一個又一個誤區,不斷前進。三十年來,《地理教育》編輯部幾代人與廣大讀者、作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誼。雖然編輯部與廣大讀者、作者素未謀面,僅是通過書信、電話、郵件、短信、期刊保持聯系,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和挑戰,化壓力為動力,化風險為機遇,廣大讀者、作者用撰寫、修改、推薦稿件和訂閱、宣傳期刊的實際行動,促進《地理教育》不斷改進、提高和發展,風雨同舟,走過一年又一年,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錄(《地理教育》曾經獲得的榮譽和獎勵):
“全國地理科普先進單位”,1981;
“重慶市先進集體稱號”,1982;
“四川省科協系統先進集體”,1983;
“重慶市科研成果集體榮譽獎”,1985;
“四川省科協系統優秀期刊獎”,1988;
“四川省科委、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優秀期刊獎”,1993;
“重慶市優秀期刊獎”,1997;
“中國地理學會、第二屆全國優秀地理期刊獎”,1999;
“中國地理學會、第二屆全國優秀地理期刊獎”,2004;
“重慶市科委、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好稿評比一、二、三等獎”若干(2000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