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歐洲的面積大致相當,分別是960萬千米2和1 040萬千米2,但以2004年的數據來看,中國的人口數為12.8億,歐洲則為7.3億。中國的人口數量多主要是因為人口密度高,這不僅是中國的特色,也是東亞國家的特色。例如,日本的人口數量超過1億,朝鮮和韓國的人口數量之和也有8 000萬,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
關于東亞地區人口數量多、人口密度高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假說。一種是文化差異說,認為中國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于傳宗接代的需要有早婚早育的傳統;而且對生兒子非常在意,通常要多生幾個,因為一個兒子可能會中途夭折。這種早生多生的觀念導致中國人口眾多。另一種是宗教因素說,比如東亞的宗教都限制墮胎等。以上兩種假說是從文化和宗教的差異進行解釋的,但是無法解釋為什么中國東部的人口密度大于中西部的人口密度,以及為什么漢族地區的人口密度大于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
不同地區人口密度的差異主要與不同地區人的養人成本有關。養人成本越低的地方,通常人口密度就越高。中國的地理特征是西部高東部低,西部地區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到東部沿海地區海拔則在幾百米以下。這種地形條件受到太平洋季風的影響,使得中國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水分和溫度兩個重要條件,中國每年的5~10月正好是“雨熱同期”,特別適合糧食尤其是高產水稻的種植。而歐洲比較適合小麥與草原畜牧業的發展。不同作物的單產有很大的不同,中國1952年農作物的單產,水稻是每畝產161公斤,小麥是49公斤,玉米是90公斤,高粱是79公斤,小米是78公斤,甘署是126公斤。水稻的單產是小麥的3倍多。
在中國這種適合種植水稻的地區,同樣的面積里糧食產量較多,以糧食作為計價單位來計算,養人成本較低,養人數量較多,人口密度就會較高,單位面積所能供養的人數就較少。因此,歐洲的人口密度和總量歷來就比中國低,大約只有中國的一半。
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中國的人口總量為什么到明朝以后突然急劇膨脹,以幾千萬快速膨脹到三四億。原因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后,玉米和甘薯兩種新的農作物引入中國。雖然它們的單產都低于水稻,但是甘薯在幾乎任何地區都能夠生長,糧食供給增加,導致糧食價格下降,人的生存成本隨之下降,所以人口就一直不斷地增長下去。中國在歷史上人口密度一直高于歐美國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溫度適于生產畝產更高的糧食作物,單位面積里養人的成本低,相等面積的土地能夠養活更多的人,所以人口密度也就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