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讀完新星出版社剛出版的宗璞先生的新書《舊事與新說——我的父親馮友蘭》,掩卷之后不禁嘆息,宗璞先生以八十多歲高齡,仍然撰文為父親申辯,我覺得實在沒有必要。其實,馮友蘭先生對1949年以后和文化革命批林批孔的事情,在《三松堂自序》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馮友蘭先生活到九十五歲,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仍然筆耕不止,去世的四個月前,完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我非常佩服他這種對生命的執著和做人的勤勉。前些年我讀過《馮友蘭自述》,在不算長的自述中,他“述先世,敘經歷”,“憶往思,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一個世紀所經歷的重要事件和交結的有分量的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他借用了程頤為程顥寫的《行狀》來評價蔡元培先生:“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寬而有制,和而不流。……視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陽之溫;聽其言,其入人也如時雨之潤。胸懷洞然,徹視無間,測其蘊,則浩乎若滄溟之無際;極其德,美言蓋不足以形容”(《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那一代的學人、知識分子的儒雅氣度,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馮友蘭先生在1945年西南聯大北歸復員之前,以聯大文學院院長的身份撰寫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是我曾經一讀再讀膾炙人口的好文,我有個朋友還說能夠背下其中的段落。馮先生不愧是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大家,著文敘事頗有邏輯性,國學根底雄厚,文言表達能力極強,白話文也極其清晰流暢。這篇碑文,文情并茂,事理明通,遣詞敘事,融古爍今,典雅鏗鏘,半個多世紀再讀仍然深受感染,頗覺得益匪淺。何柄棣先生是清華和西南聯大的校友,著名華裔史學家,他在《讀史閱世六十年》中,回憶清華和西南聯大的師長,寫馮友蘭的一段也是聲情并茂,他認為馮友蘭能夠主持清華、聯大人文行政二十多年絕非偶然,他精辟分析出三點:
一、頭腦冷靜,析理均衡,明辨是非,考慮周至。
二、深通世故,處世和平中庸,而觀點進步,學術上有高度安全感,故能與清華資深教授合作無間,以延致第一流學者提高教研水準為共同鵠的。
三、國學根底雄厚,文言表達能力特強,初則勇于起草,繼則眾望所歸,經常被推執筆。
何柄棣贊賞馮友蘭先生在清華和西南聯大“一貫是執筆干練得力之人”,并在他的回憶中以該“碑文”結尾,但值得注意的是何柄棣先生的最后一句話:“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學術自由精神未數載即開始消逝了。”
我父親也是一輩子從事哲學教育的人,他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一直在湖南一所大學教哲學近二十年,我問他對馮友蘭先生的印象,他說了一樁往事。
1962年,在湖南長沙舉行王船山學術討論會,當時馮友蘭也被邀請來參加會議。父親說見到馮友蘭美髯飄飄,極有風度。會上,關鋒不斷批判馮的說法,馮友蘭據理立辯,并從容捋髯,不卑不亢,態度之中透露出對關鋒的蔑視。父親說馮友蘭有學問,有大家風范。但是,對文化革命批林批孔后的馮友蘭,父親也多有微詞,尤其提到馮友蘭當時的那些詩作。
馮友蘭先生還成就了我的一本書《光旦之華》的寫作。六年前我去旅行不小心摔斷了腿,進入人生的低潮期,人到中年,又丟了飯碗,身體的不適和生活的壓力齊涌到面前,頓覺迷茫無措。養傷期間讀到《馮友蘭自述》,書中敘述的清華的師友們各自有個性又坦蕩寬厚堅忍幽默的為人,對我鼓勵著實不小,尤其是當我看到一張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馮友蘭先生與朋友梅貽琦、潘光旦、顧毓琇等人一起出游的照片,照片上潘光旦先生拄著雙拐,與我摔壞腿的情況一樣。立即勾起了我對潘先生的興趣,馬上找資料了解潘氏的為人,因緣際會,最后寫成了一本書——《光旦之華》。也正是這一積極的動作,改變了我當時被動的處境,生活和事業從此步上坦途。這件事使我對馮友蘭先生無比地感激,我甚至認為是馮先生的書,打開了我的眼界,幫助我在精神上戰勝了自我,走出人生低谷。
舊事重提有時候會讓人感奮,讀一本好書,甚至能夠改變人的一生,此話其實一點也不夸張。宗璞先生其實不必耿耿于懷,每個人讀書都有自己的讀法,各人也會有自己看重和輕蔑的東西,對馮友蘭先生的評價,我想,最好還是讓給歷史和讀馮友蘭先生的書的人吧。
(宗璞著:《舊事與新說——我的父親馮友蘭》,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