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位于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過渡地帶,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汶等11個國家,是世界主要稻米產區之一和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區。一直以來,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東南亞的農業生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一、熱帶氣候與農業
東南亞是亞洲緯度位置最低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位于25°N~10°S之間,且位于亞歐大陸的東南部,多島嶼和半島,這決定了本區的氣候。
中南半島的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地區,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該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月平均降水量大于150mm,年降水量在2 000mm以上,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獲不受季節影響。
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季節性移動的影響,形成熱帶季風氣候。該氣候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也在20℃以上,但降水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分為旱、雨兩季:6~10月為雨季,盛行來自海洋的西南季風,降水多;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季風,降水少。受季風的影響,農作物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東南亞雨熱充沛的氣候,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使該地區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區、重要的稻米生產區和出口區,稻米是本地區各國居民的主要糧食,同時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為水稻種植業,其中泰國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香米以其優良的品質廣泛銷往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越南、緬甸也位居世界稻米出口國前列。馬來群島則廣泛分布著熱帶種植園農業,盛產橡膠、油棕、蕉麻、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其中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金雞納霜和木棉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和橡膠出口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和椰子出口國。
二、頻繁的旱澇災害
熱帶氣候為東南亞地區農業生產創造優越條件的同時,也帶來較為嚴重的災害。受季風氣候不同年份夏季風強弱、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和熱帶風暴的影響,東南亞地區頻繁受到旱澇災害的影響。聯合國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東南亞部分地區同時面臨著洪災、旱災和熱帶風暴等多重自然災害的威脅。
事實上,多種氣象災害已經給東南亞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泰國,特別是泰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每年都會出現嚴重的水災。而在菲律賓,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2002年期間,農業損失高達數千萬美元,這對至今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貧困線邊緣的菲律賓來說是個不小的經濟損失;2009年9月下旬至11月初,臺風“凱薩娜”、“芭瑪”、“銀河”先后襲擊菲律賓,強風和暴雨嚴重破壞菲律賓國內的農業和基礎設施,造成了巨大的農業損失。又如,2005年,東南亞多個國家暴發旱災,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和印尼等國因災導致的經濟損失達數億美元。
三、氣候變化對東南亞農業的影響
不僅如此,全球氣候變化也給東南亞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威脅。東南亞地區除老撾以外皆為臨海國或島國,80%的人口和大部分經濟活動都集中在海岸線100千米以內的地區,容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其中農業所受的影響極大。亞洲開發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到本世紀末,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農產品減產及其它負面影響帶來的損失總計將相當于主要東南亞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6.7%,這一數字是全球整體預期損失水平的兩倍多。
全球氣候變化對東南亞農業生產的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全球變暖將導致東南亞部分農產品減產。由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和華中農業大學合作進行的“全球氣溫升高對水稻產量的影響”科研課題的水稻田間實驗結果證明,氣象因素中的夜間最低溫度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最大,水稻生長期間的平均夜間最低溫度每增高1℃,水稻產量將下降10%,而觀察發現25年來當地水稻生長期平均夜間最低溫度在逐步上升。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據有關資料顯示,2100年東南亞部分國家的氣溫將比1900年上升4.8℃,海平面將上升0.7米,使得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受到影響。再次,氣候變暖將改變全球降水的分配,增加極端天氣,如旱澇災害、熱帶風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并可能誘發新的病蟲害,使農作物的受災風險加大。這在東南亞部分地區表現得尤為令人擔憂,如柬埔寨幾乎整個國家對氣候變化的反應都非常脆弱,越南和湄公河三角洲因其靠近海平面、菲律賓北部因面臨熱帶氣旋的威脅,危險程度也非常高。據有關報告指出,印尼的稻米產量可能下滑34%,菲律賓下滑75%,作為全球稻米最大出口國的泰國和主要出口國的越南產量也將下降。
東南亞地區是稻米和其它農產品的主要供應地,農業受到的任何負面影響都會引發極大的連鎖反應,從而推高食品價格,影響世界糧食安全。因此,相關國家制定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以穩定本國的經濟發展和世界糧食安全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