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知識點較多,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并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居民、經濟等知識應用于具體區域的分析中;同時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也為學習其它區域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縱觀全單元,從哪些方面描述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根據地圖和相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區域特征,如何分析亞洲各地理要素間的聯系等內容與方法,應成為本章的學習重難點。
重難點解析之一:亞洲的地理位置
【教材簡述】
在“世界第一大洲”一節中,教材通過多幅圖片和活動題描述亞洲的地理位置。關于區域地理位置有幾個重點和難點:一是讓學生了解區域位置一般要從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等方面描述;二是關于相對位置的描述必須要弄清所處的角度。
【教學策略】
半球位置 復習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引導學生讀圖得出亞洲的半球位置。
緯度位置 指導學生閱讀世界地圖冊,找出重要的緯線,聯系“五帶”知識,引導學生說明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的大洲。
海陸位置 充分利用世界地圖,引導學生從世界范圍內認識亞洲所鄰近的大洲與大洋,在此基礎上閱讀課本圖6.2,從局部細讀亞洲與歐洲、非洲、北美洲的具體分界線,要強調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的重要性。
相對位置 關于相對位置的描述,建議:①演示判定方向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室的學生、課桌等描述他們之間的相對位置;②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方位名詞;③確定站在什么角度看方向,如站在亞洲看歐洲在西側,而站在歐洲看亞洲則在東側。
在學習了亞洲的地理位置后,可以給出其它大洲,如非洲,讓學生從上述四個方面準確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從而將學到的新知識進行遷移應用。
重難點解析之二:亞洲的地形、河流、氣候
【教材簡述】
亞洲自然環境部分的教學重難點比較集中,要讓學生通過利用地圖和相關資料,了解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地形、氣候、河流等)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教學策略】
亞洲的地形特點 教材在呈現亞洲分層設色地形圖后,通過活動題,構建描述地形的基本方法,得出了亞洲地形特點的結論。這部分重點要引導學生從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勢和地面起伏等方面描述地形特點。
步驟為:①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指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對照陸高海深表讀出它們的海拔。②找出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指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讀出其海拔。③找出主要高原、平原、山脈、盆地等,分析得出亞洲地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復雜的特點。
地形剖面圖的判讀 地形剖面圖的判讀首先要從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剖面線的方向、經緯度位置等要素著手,然后根據剖面圖上的起伏線,對應垂直比例尺讀出沿著剖面線各點的海拔高度,分析海陸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
步驟為:①切一塊夾心蛋糕,復習地形剖面圖相關知識。②對照“亞洲地形圖”,想象30°N的地形剖面圖。③畫出想象中的剖面圖。④講講圖上凹進凸起的部分可能是什么地形區。⑤對照圖6.7,看看有什么區別。⑥完善剖面圖,注意繪制剖面圖應包括的幾個要素是否齊全。⑦利用手中的剖面圖,解釋亞洲的地勢特點。⑧學以致用,分析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的變化特點。
地形特點對亞洲河流的影響 這部分知識沒有難點,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地理要素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性。亞洲河流的特點與亞洲地形密不可分。
復雜的氣候 氣候是本章中教學難度最大的知識點。學生要能通過對多幅地理圖像的研習,經過判斷、歸納、比較、分析等思維過程,理解產生這些現象和問題的原因和規律。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教學時要注重邏輯推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氣候復雜多樣。讀圖6.9,讀出亞洲有幾種氣候類型(世界氣候類型主要有11種,亞洲有9種),說明亞洲氣候的特點—讀圖6.9,比較雅庫茨克和孟買兩地的氣溫不同—分析兩地氣溫差異大的原因(緯度位置)—讀圖6.9,比較哈爾濱和烏蘭巴托的降水差異—分析兩地降水差異大的原因(海陸位置)。小結: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的影響,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季風氣候典型。讀圖6.9,找出亞洲東部的氣候類型—找出氣候類型的共同處—比較30°N的亞洲氣候類型(只有亞洲東部是季風氣候)—以哈爾濱為例,了解季風氣候的氣溫和降水有何特點—簡要分析季風氣候的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關于季風的成因這里不要涉及太深,一是不符合初一學生的思維特征,二是八年級中國地理會詳細介紹季風的特點和成因。
大陸性氣候強烈。讀圖6.9,了解亞洲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占亞洲的比重(幾乎一半)—讀圖6.10,以雅庫茨克為例分析氣溫季節變化特點—讀圖6.10,以烏蘭巴托為例分析降水季節變化特點—歸納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的總體特征—原因分析。小結:亞洲面積廣大,內陸距海遠,受海洋影響小,大陸性氣候強烈。
重難點解析之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材簡述】
教材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多幅統計圖表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過多帶來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學策略】
在對課本中所列出的各種統計圖表進行充分分析之后設計問題:如果有一組數據資料,要反映某個大洲或國家的人口特點,你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給不同層次的讀者?此類問題很有價值,促進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地理思維品質。
重難點解析之四:多樣的地域文化
【教材簡述】
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發生發展的的基礎。任何一個區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特點都與自然環境特點息息相關。教材中亞洲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不同地域文化產生的自然環境背景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都是本節中的難點和重點。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從自然因素(溫度帶、降水、地形、土壤等)分析亞洲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在地理位置上有哪些共同之處,印證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
學生搜集整理亞洲文化(主要是建筑、服飾、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資料,與同學合作交流,開展“我是服裝設計師”、“我是小小建筑師”等活動,展示作品并說出設計的理由,強調自然條件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重難點解析之五:經濟發展的差異
【教材簡述】
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大,即便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差異也較顯著。本節教材的難點有:一是不同的國家由于自然、歷史、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同;二是關于三類產業的劃分,學生很陌生也很難理解;三是怎樣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教學策略】
對比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生活、生產圖片,讓學生對區域差異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利用圖6.18,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亞洲各國經濟發展的差異—客觀認識了解中國在亞洲各國中的位次—分析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例舉當地的產業部門,對三類產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讀圖6.19,介紹三軸坐標系的統計圖表的判讀方法—完成活動題2—簡要分析產業構成差異及原因。
通過總結可以得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惟一標準,國家的產業結構也是一個重要指標。應培養學生學會從地理圖表和數據中發現規律,因為這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