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第十六中學北校趙霞教師問答:
地理是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環境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而地理事物、地理現象與人類活動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由于地理學科內容涉及的面廣,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因此把握日常生活、生存發展和繼續學習所需的地理知識,了解家鄉、祖國和世界的地理概況,了解地理環境的變化狀況,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重大問題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倡導“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兩個基本理念,新版地理教材內容的選編也注重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發展,充分適應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盡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及終身發展有價值的地理內容,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在欣賞電視節目中攝取地理知識
在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學生沒有了晚自習,在家時間比較充足,學習之余,怎樣做到既輕輕松松看電視,又學到較多的地理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可盡量根據每一個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指導學生有選擇性地去觀看電視節目,如《新聞聯播》、《天氣預告》、《正大綜藝》、《人與自然》、《開心詞典》、《幸運52》、《挑戰主持人》、《神州大舞臺》、《超級英語電力網》等綜藝類節目都涵蓋許多地理知識。尤其是觀看中央臺晚上7:30的天氣預報,既可了解天氣預報的順序、內容;以及常見的天氣符號、天氣預報的目的和意義,又可以記住34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及省會城市,并學會思考、分析造成各城市天氣差異的原因,無形中獲得許多地理知識。中央、省、市各臺的新聞聯播都會報道世界各地、全國、全省、全市各地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讓學生能夠從地理的視角去聚焦社會熱點問題,并運用地理知識去思考、評析問題發生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措施等。在綜藝節目里,通過一些知識問答,可以豐富學生的地理課外知識,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這樣也會使學過的地理知識得到加深和鞏固。
二、在購物中攝取地理知識
隨著學生獨立意識的逐漸增強,學生的消費意識逐步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會進行個人衣、食及消費品的采購,在這過程中,只要學生有學習的意識,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可以學到一些地理知識。例如,在購買一些小食品或水果時,就可以了解這些食品或水果的原產地在哪里?想一想為什么會產在那里?它與氣候、環境有什么關系?在購買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時,了解日常生活用品的產地,想想與工業生產及分布有什么關系?一走進商場、超市,你就可以對那些琳瑯滿目的商品按產品的性質進行分類,看哪些是重工業產品,哪些是輕工業產品;按生產產品的原料進行分類,看哪些是可再生資源類,哪些是非可再生資源類;還可以看哪些是農業原料類產品,哪些是工業原料產品;哪些是成品或半成品,哪些是高科技產品等。這樣就會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生活離不開地理”,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不應把學習與生活分開,不認為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從而使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三、在開展綜合性地理實踐活動中攝取地理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經常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自身的愛好確立選題,開展一些綜合性地理實踐活動。在開展地理實踐活動中,可鼓勵學生把課內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并積極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上八年級“水資源”時,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探究本市的水資源狀況:①本市水資源的分布狀況;②水資源在工農業方面的利用狀況;③水污染的程度及其治理; ④南水北調工程對我市的影響。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課下積極踴躍查找資料并寫出調研報告,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提高了問題分析能力。在學習板塊構造學說內容時,鼓勵學生通過讀報、上網等渠道了解印度洋海嘯發生的原因、過程及所造成的后果,并結合此內容讓學生探究:我國沿海地區是否會遭遇海嘯的襲擊?我國臺灣、日本為什么會經常發生地震?為了讓學生關心、了解家鄉的經濟建設,在學習了農業地域類型、工業地域類型等知識后,指導學生調查、分析本市工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影響我市工農業發展的因素、如何調整工農業生產結構等,通過這些問題探究,讓學生樹立主人翁的意識,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通過“我心中理想學校平面圖的設計”、地理小制作、地理板報、地理小論文的撰寫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及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還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使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更加高漲,從而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