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成為近期最火的話題。“《京都議定書》”、“碳排放交易”等許多專有名詞,你看懂了嗎?
《京都議定書》 因地球溫度上升明顯,1992年154個國家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峰會”,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在日本京都進一步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文件,被稱為《京都議定書》。不過,《京都議定書》遲至2005年2月才生效,美國至今還未批準該文件。
碳排放量 因應《京都議定書》實施,為方便各國計算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IPCC)設計,以化學為量概念,將燃料中的碳元素含量及燃燒后加入的氧元素含量匯總,計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后成為計算人類各種活動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標準。
碳信用(Carbon credit) 在經過聯合國或聯合國認可的減排組織認證的條件下,國家或企業以增加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或減少開發等方式減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又可稱為“碳權”。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京都議定書》允許的減少碳排放工具之一,發達國家通過資金或技術協助發展中國家減少碳排放,可共同分配因此獲得的碳權。
碳排放交易(Emission Trading,ET) 發達國家及一些企業通過自行減排或CDM機制獲得碳權,超過《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應減額度時,可將多出的碳權拿到碳排放市場交易。碳排放減少不足的國家或企業,則可到市場購買碳權補足差額(即碳中和)。
碳捕捉與封存(CCS) 以科學方法捕捉如火力發電廠、鋼鐵廠等主要二氧化碳排放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送往安全的地底層或海底封存,如已枯竭的油田、天然氣田或天然形成的地底貯存庫。相關技術仍未進入商業化階段,且有研究發現,碳捕捉會降低發電效率。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個人、團休或國家的日常活動或產品制造過程中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個人碳排放量的多寡,與日常生活的選擇息息相關,如進口食品的碳足跡(食物里程)在加計航運時產生的碳排放量,一定比本地食品高。▲
本頁信息摘自2009年《中國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