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馬里史稱索馬里蘭,位于非洲大陸最東端的索馬里半島,因此也被稱為“非洲之角”。2009年5月份以來,反政府武裝“伊斯蘭青年運動”和“伊斯蘭黨”對政府軍攻勢猛烈,造成上千人傷亡,12萬人被迫逃離家園,索馬里中南部地區只有貝萊德文等少數幾個城市還沒有完全被反政府武裝控制。索馬里內戰的升級,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地理概況
索馬里北臨亞丁灣,東瀕印度洋,處于亞洲和非洲的交界處,是亞、非、歐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的交通要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面積63萬km2,人口1 040萬,由巴里州、中謝貝利州、穆杜格等15個州組成,首都為摩加迪沙。
索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山地為豪德高原邊緣的延續,蘇魯德山海拔2 408米,為全國最高峰;中部為海拔500~1 500米的索馬里高原;西南部為平坦的草原和荒漠;東部沿海為平原,沿岸多沙丘。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西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干燥少雨。年降水量自南而北從500~600毫米減至100毫米以下,荒漠、半荒漠和熱帶草原廣布。主要河流有謝貝利河和朱巴河。資源主要有鐵、錫、錳、鎢、鎳、鉻、鎂、鋅、鋁、鈾、石英石、綠柱石和石膏等,此外,還有石油和天然氣,漁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13%。
索馬里居民絕大多數屬于閃含語系的索馬里人種,包括薩馬萊和薩布兩大民族體系,薩馬萊族系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分為達羅德、哈維耶、伊薩克和迪爾四大部族,薩布族系分為迪吉爾和拉漢文兩大部族。官方語言為索馬里語和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意大利語。全國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沿襲著傳統的風俗禮儀。
社會經濟
索馬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尤其以飼養駱駝著名,是世界上人均擁有駱駝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素有“駱駝王國”的稱號。耕地主要集中在南部朱巴河和謝貝利河流域,全國有可耕地8 200萬千米2,占國土面積的13%,而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0%,糧食不能自給。農作物主要有香蕉、甘蔗、棉花、高粱、玉米等,特產乳香、沒藥和阿拉伯樹膠,是世界最大的香料生產國之一。工業基礎薄弱落后,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主要工業部門有紡織、皮革、制糖、制藥、煙草、食品加工、煉油、電力和建筑材料工業等。索馬里擁有非洲最長的海岸線,漁業資源豐富,年捕撈量可達18萬噸,但因受捕撈方式落后、國內政局動蕩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年捕撈量僅有2萬噸左右。交通運輸業落后,境內以公路為主,無鐵路,內陸交通運輸主要靠汽車和駱駝。
國家歷史
索馬里所在的東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1700年,索馬里人就已建立了以出產香料著稱的“邦特國”,古代文化十分發達。公元7世紀起,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斷遷移定居,逐漸與當地部落通婚定居,對索馬里的語言、宗教和文化發展有很大影響。1840年英國殖民者入侵索馬里北部沿海地區,1887年,索馬里北部淪為英國“保護地”,稱為“英屬索馬里”。1891年,英國又奪占了西部的朱巴河區。20世紀初,索馬里半島被瓜分為法屬索馬里、英屬索馬里和意屬索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索馬里成為英、意戰場。1941年,英國控制了整個索馬里。1960年6月26日北區獨立,7月1日南區獨立,即日南、北兩部分合并,成立索馬里共和國。1969年,索國民軍司令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發動政變上臺,成立索馬里民主共和國。
1991年1月西亞德政權被推翻,索馬里成立新政府,改國名為“索馬里共和國”,由于權利爭奪,黨內部兩大軍閥派系間爆發內戰,沖突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流離失所,導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1993年在美國的主導下,聯合國在索馬里開展了維和行動,但遭到軍閥武裝、伊斯蘭聯盟和索馬里人民的抵抗,美軍最終撤出索馬里,維和無果而終。索馬里局勢不斷惡化,陷入族群紛爭、軍閥混戰的局面,全境被30多支軍閥派別武裝割據。2007年1月,在埃塞俄比亞出兵協助下,索馬里過渡政府擊退了伊斯蘭法院聯盟,控制了索馬里中南部和首都摩加迪沙。此后,被擊敗的伊斯蘭法院聯盟殘部以及其它一些勢力為抵制埃塞俄比亞在索馬里駐軍,反對過渡政府,不斷制造襲擊事件。由于沒有一支中堅政治力量能重新建立起中央政府,索馬里陷入長期的無政府狀態和戰亂,至今仍沒有重新建立起統一的民族國家。國際上承認的索馬里過渡政府控制著很小的區域,連首都摩加迪沙也由反政府武裝——伊斯蘭法院聯盟控制。軍事專家認為,如果局勢失控,索馬里內戰將持續升級和擴大,該地區本來就脆弱的和平將被徹底打破。▲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平岡中學(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