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課程的人文地理基礎,包括人口城市、工農業城市、交通線路等內容。本模塊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種人類活動的區位條件選擇,包括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中工農業區位因素選擇、人口和環境關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人口內容放在學習的第一章是知識結構的需要,也是認知人類活動的需要。
一、課標解讀
1.能力培養目標差異
本部分課標包含在人口和城市內,其中關于人口的課標要求有三個,將課程標準關于人口部分的內容分拆進行解讀可以發現,在三者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能力培養的差異(見表1)。
2.知識教學落點分析
(1)課程標準:“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本條“標準”要求了解什么是人口增長模式,有哪幾種主要的增長模式。這是了解一個地區人口問題和發展現狀的基本知識,人口增長模式的劃分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理解,所以該標準的真正含義不在于要求記憶某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名稱和特點,而是需要學生理解和學會在不同的數據資料面前依據一定的數據指標進行模式的劃分和建模,相同地區的人口發展現狀及地區分布也是學習的重點。具體可以分為四點。
* 在學習本節內容前,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及生物課中已學過的人口及人口問題的基本知識,如人口數量多少、人口增長快慢的數量指標、人口增長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及其相互關系等基礎知識要重新回顧。
* 通過實例或數據分析,依據一定的數據指標劃分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進而理解人口相關研究的時代性和空間差異。另外,要了解當前公認的世界主要人口增長模式并能闡述其重要特征。
* 通過對實例或人口數據圖表的分析學習,學會對世界上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并在比較過程中,獲得對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的認識,從而理解每種人口增長模式的意義。
* 根據人口分布圖,學會閱讀和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形式、分布規律;并結合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區域分布,分析影響人口增長、分布的因素。
(2)課程標準:“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本條“標準”需要學生就人口遷移的原因進行學習并能舉一反三地遷移知識到新案例中解決問題。人口遷移的原因其實就是人口分布的區位條件分析,需要學生養成從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兩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具體要求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 認識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各種因素。認識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和人口增長的區域差異會造成人口在區域間遷移流動的結果,學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遷移現象。
* 通過具體實例和人口遷移的數據,分析歸納出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也可以先獲得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然后利用人口遷移數據、現象或實例進行驗證和說明。
* 可根據人類不同歷史階段人口遷移的資料,包括遷移的大致人數、遷出遷入的地區分布、地區的自然經濟文化狀況等,討論各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發現所在地區人口遷移狀況,并分析其原因。
(3)課程標準:“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把握本條“標準”的關鍵在于理解好“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容量”概念的含義。在理解和分辨概念的前提下,樹立人類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認識環境對人類活動的支持能力有一個限度(或閾值),人類活動如果超越這一限度就會造成種種環境問題。人類如果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人類自身的發展就應該保持合理的人口數量。具體要求如下。
* 知道并能分辨出“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這兩個沒有學過的地理專業概念。“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條件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環境承載力所指的人口規模應是“該地區的資源環境為維持生存必須的最低生活標準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數量”。
* 區別以上兩個概念的最終目的是尋找環境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條件和依據。
二、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知識內容差異
地理2著眼人文地理過程和原理,如人口過程、城市化過程、農業和工業地域形成過程、人地關系思想演變過程等。人口部分涉及的過程分析和學習方法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有所不同(見表2)。
從內容的編排上可以看出,各版本對課程標準的解讀把握大體一樣,只有湘教版在人口問題教學過程中引入了地域文化和差異對人口的影響。三個版本不約而同地將“人口的增長模式”內容放在第一節,說明大家對人口與環境問題的認知基本一致,就是人口增長過快是導致人口問題產生的最主要因素,了解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后果及其解決辦法,必須要具備相關的人口增長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主線均為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只有湘教版將人口的遷移挪后了一位。
2.教材中重難點呈現形式
(1)利用地理圖表多樣性提高學習興趣和探究動力
本章節中知識點并不繁雜,但正是由于知識簡單,容易讓學生產生怠倦感,對于重難點的突破各個版本也采取了大體一致的做法,就是在內容形式設置方面不斷嘗試多樣化。以“人口的數量變化”章節為例,分析對比各版本的處理方式就可以發現這個問題(見表3)。
各版本在編寫過程中不約而同地將各類圖表和資料大量引入教材中,可以理解為本章節內容呈現形式的必要和可能。人口的變化是一個用數據表示比較清晰的問題,涉及大量數據的地理要素變化的教學內容之一是必修1中有關氣候要素的分析和處理,其二是人口數據的分析。對比氣候和其它地理要素的呈現,人口數據的表達形式更豐富多樣,學生可以借學習問題的同時加強地理圖表語言表達能力、辨圖析圖能力的訓練和提高。
(2)引入課外素材激發思考與探究活動興趣
各版本在本章節加選了大量地方性素材和真實案例剖析教學原理。以中圖版為例,三節課分別安排了三個探究、三段閱讀、三個案例研究內容,并在不同課時安排課題研究的步驟和作業(見表4)。
魯教版更是將當前地理學界關于人口問題的前沿研究素材引入教材中。例如,其教材中的“知識窗”環節涉及的內容有“人口爆炸”、“環境移民”、“外籍勞工”、“我國的國際人口遷移”、“巴西的足球文化”、“熱帶地區人口哪里最稠密”、“吉隆坡的變遷”、“胡煥庸線”等,這些和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又有一定新鮮感的資料讓學生對于課本中講述的人口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閱讀和案例分析能力得到很好提升。
湘教版中引入的“地域文化和人口”內容是一個小亮點。翻閱各版本教材,對于地域文化與區域間人類活動等問題的分析少之又少。中國疆土如此廣闊,地域文化的差異對經濟、社會乃至更多的人類活動形式產生著無以倫比的影響,應讓學生從感性的認知回到理性的分析學習。由此看來,對于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各版本均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和詮釋。
三、重、難點突破
1.重、難點概念
本章節中重難點概念包括:人口增長率、人口機械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時空分布規律、人口合理容量、環境承載力。
2.教學建議
(1)重點掌握數據歸類、分析與建模方法,突破知識講解為主、能力培養為輔的教學瓶頸
個別教師認為本章節沒有教學難點,或者認為難點在于人口合理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等內容枯燥乏味的知識點教學當中,其實不然。筆者認為,比較不同的版本可以發現,各版本中除了活動探究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之外,還有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差異甚大,即“對中國人口再增長模式提出劃分方法”,也就是人口模式的劃分。有的用案例分析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國人口發展歷史過程的角度來理解其劃分六個發展階段的用意,有的僅用一句話“目前基本實現了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表明觀點,有的版本出現我國人口再增長模式圖。對于某知識點的描述差異現象在新教材編寫過程中出現的幾率是較多,但是類似這種就某知識點的結論性描述差異如此之大的不多見。有很多教師提出到底哪個對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源于“中國人口再增長模式”在老教材(人教版)中有比較統一的概念界定。
怎么處理這個問題呢?回顧表1中羅列的課標要求,可以發現該章節關于地理能力培養的要求是較多。特別是課程標準的活動建議中反復提到的“運用……,繪制……,探究……”能力要求,其實是人文地理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本章節教學過程中不需要糾纏于個別國家的人口再增長模式的數據界定標準,因為這些數據的采集有著特有的階段性和發展性,集中精力進行數據圖表分析,重視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學重點。對于“模式”這個高中地理學習中第一次接觸到的概念,要和學生對其含義加以討論和學習,真正掌握如何在大量數據面前進行一定的歸類、分析和建模的方法。
分析該教學難點的內容時,可以從以下思維順序來確定教學方法和環節(見表5)。
從表5中可以看出,眾多數據資料的閱讀是重難點突破所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添加地方性的人口數據資料是必要的,可以采取從不同角度來引導學生發現數據表格和折線圖等形式的數據資料表達方式的不同點并分析其利弊的方法達成。如“廣東省1949—2005年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數據變化情況表”以及“廣東省1949—2005年人口增長情況表”,通過這種不同資料閱讀方向的活動安排,讓學生明白分析人口數量變化的情況通常要從總量和影響人口變化的自然增長率和死亡率等方面入手。對于書本上關于中國人口變化和廣東省人口變化數據比較的內容,實際上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數據能力,并推斷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長率等概念。
教材上關于這部分內容的描述是非常簡練的,而且由于這幾個概念比較基礎簡單,建議教師可以通過“中國人口數據”來進行數據分析的訓練。例如,在繁雜的表格曲線中將20世紀60年代初困難時期的數據段標出來,在此可以引出數據分析所需標志性階段數據的概念。學習記憶大于30 ‰為高出生率、小于10 ‰為低增長率、小于10 ‰為低死亡率等知識,并可以填寫表格。
(2)課內外兼顧活動與探究,引導形成正確人口與環境觀念
本節課的課外探究活動主要是圍繞家族人口數量和遷移等問題開展,或者以調查農民工等流動人口問題作為探究的切入口。如何將探究的問題和成果引入課堂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如有的教師讓學生將調查結果在課堂上展示,也有的教師將學生的農民工調查報告引入模塊考試卷中,更有教師將學生調查報告上傳至網站供大家一起學習探討(如下圖)。
結合更多人口相關問題開展探究活動,涉及的領域可以更加寬泛和深入。例如,“過春節的時候,我們到汽車站觀察回鄉旅客中男女比例并分析其內在原因?”“報紙刊登的征婚廣告里男女比例?”,“假如你需要領養一個小孩,性別是男還是女?為什么?”,“你認識未婚大齡青年嗎?你了解他們為什么沒有結婚嗎?”,“你想出國留學嗎?為什么?”,“你了解醫院里的新生兒男女比例嗎?”
學生關于“人口和環境”的理解在此得以拓展,課本所提出的人口增長數據和遷移問題可以有更廣泛的延伸,而且這些領域里的人口問題更強調從現實生活的微小環節切入,滿足學生不同的人口與地理環境學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