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型社會的來臨,信息科技的飛躍,愈來愈多人認為學校所教授的知識并不實用。當學生離開學校后,發覺求學期間所學到的知識可能不太有用。以化學為例,如果學生在大學不念化學,他們在高中所學的化學知識在工作及生活上有何作用呢?數學又何嘗不是呢?在一般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多少高中數學知識呢?因此,近年來,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成為了教育的目標。在各地的教育改革中,均強調學校課程必須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待人處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香港的教育改革,也是高度強調共通能力的培養。在教育改革的初期,有些人極力推動這種趨向,甚至認為學校教什么知識都不重要,能培養共通能力便已經足夠。從這一觀點出發,有些人更提出教師不一定要掌握某個學科,也可以任教。因為,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建構知識。反正,知識并不重要,過程中培養共通能力已可!
這種看法十分危險。我們當然同意并非所有知識均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但是作為未來的公民,學生還是需要學習學科知識。沒有扎實的知識,生活上很多決策和判斷,都會出現偏差或問題。例如,當我們討論應否發展核能,又或者應否投入額外資源使用可再生資源時,就需要了解全球增溫的迫切性及嚴重性、各種再生能源的現有科技水平、核廢料處理的困難等。沒有這些知識,我們的觀點以至價值判斷都會欠缺理性和根據,這絕不是培養良好公民應做的。
地理學科主要探討人與環境的關系,涵蓋的知識和概念與人類生活非常密切。在中學課程和教學中,理應獲得重視。當然,生硬機械的地理知識并不是我們的目標。學生還是應該發展高水平的共通能力,才可以靈活應用地理知識,為自己的生活、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和地球的福祉做出貢獻。
知識和共通能力,就像我們的兩條腿一樣,同樣重要,需要互相配合,才可以向前邁進。事實上,有了豐富的知識,學生的解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更易發揮。而有了高水平的共通能力,學生學習知識也會事半功倍。
在2010年,讓我們以兩條腿走路。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出既有學識,也有高水平共通能力的良好公民!
林智中教授現任香港教育學院學生事務長及協理副校長(課程發展)。香港大學學士及教育證書課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課程改革及實施、地理課程及教學和教師信念。主要研究成果:《活學地理》、《中學會考活學地理》、《高中活學地理》系列教材;“香港課程改革的實施策略評析”、 “香港學生在PISA2003中的解難能力”、“如何通過質化研究探求教師的信念”等論文;“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New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and the Tertiary Education” (2008—2010)等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