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區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由于科技的高速發展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的不斷增強,區域內數個國家和地區聯合起來統一對內對外經濟貿易政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層出不窮。具體來說,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可以分為優惠貿易、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等。
一、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
1 成立時間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是中國與東盟10國組建的自由貿易區。2010年1月1日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
2 成員國家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員國(1+10)包括:中國和原東盟6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文萊)以及4個新成員國(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
3 組成規模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按人口算,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經濟規模看,將是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
4 產生原因
(1)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當今世界經濟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經濟全球化,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風起云涌,發展很快。中國和東盟成員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有限,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高,全球經濟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正是為應對經濟全球化中的負面影響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應運而生的。
(2)中國與東盟國家具有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良好基礎。其一,山水相連,息息相關,相互間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和相似的歷史遭遇。其二,資源稟賦各具優勢,產業結構各有特點,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如我國從東盟主要進口石油、天然氣、棕櫚油、天然橡膠、熱帶木材等資源性初級產品以及電子、電器等機電產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我國對東盟主要出口紡織品、服裝、鞋、食品、谷物、石油化工、鋼鐵、建筑材料等產品。此外,我國的機械電子設備、精密儀器、鐘表手表、車輛、金屬產品和化工產品具有潛在優勢。其三,在國際社會事務方面有著廣泛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對經濟發展有著追求穩定和增長的共同愿望。其四,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改善和發展與東盟及其成員國的友好關系,相互間政治關系、經濟關系不斷有新的發展。
(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7年,東南亞遭受金融危機后,中國對受危機打擊的東盟各國給予了極大支持,中國政府頂住巨大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確保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幫助東盟國家最終克服了金融危機。中國在危機中表現出的負責任鄰國風范贏得東盟各國的普遍好評,與中國的關系迅速改善和發展。東盟和中國建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即中國/g盟自由貿易區成為必然而積極的選擇。
5 積極意義
一是有利于鞏固和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有利于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周邊國家的團結合作;有利于東盟在國際事務上提高地位、發揮作用。對維護東亞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具有積極意義。二是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中國和東盟各自的經濟發展,擴大雙方貿易和投資規模,促進區域內各國之間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區域市場的發展,創造更多的財富,提高本地區的整體競爭能力,為區域內各國人民謀求福利。三是有利于推動東盟經濟一體化,對世界經濟增長也有積極作用。
二、歐洲聯盟
1 成立時間
歐洲聯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由歐洲共同體(又稱歐洲共同市場)發展而來,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荷盧比三國經濟聯盟、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生效,歐洲聯盟正式誕生。
2 成員國家
歐洲聯盟創始國為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截至2009年1月,共有27個成員國,即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瑞典、芬蘭、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3 組成規模
歐洲聯盟約有4.8億人口(2009年1月),2006年歐洲聯盟國內生產總值13.6萬億美元,人均GDP約28000美元。歐洲聯盟27國總面積為432.2萬千米z。
4 組織宗旨
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臺上弘揚聯盟的個性,共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5 主要特點
歐洲聯盟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主要特點為:實現關稅同盟和共同外貿政策;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建立政治合作制度;基本建成內部統一大市場;建立政治聯盟;建立歐洲聯盟的統一貨幣——歐元,目前有16個歐洲聯盟成員國使用歐元。
三、北美自由貿易區
1 成立時間
1988年1月2日,美加雙方正式簽署了《美加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于1989年1月生效。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意見。協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宣布成立。
2 組成規模
北美自由貿易區擁有4.2億人口和11.4萬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3 組織宗旨
取消貿易壁壘;創造公平的條件,增加投資機會;保護知識產權;建立執行協定和解決貿易爭端的有效機制,促進三邊和多邊合作。
4 主要特點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典型的南北雙方為共同發展與繁榮而組建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南北合作和大國主導是其最顯著的特征。
(1)南北合作。北美自由貿易區既有經濟實力強大的發達國家(美國),也有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墨西哥),區內成員國的綜合國力和市場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經濟上的互補性較強。最明顯的是加拿大的原材料、墨西哥的勞動力與美國的技術管理相結合,形成了以美國為軸心的生產和加工一體化。
(2)大國主導。北美自由貿易區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自由貿易區,美國的經濟運行在區域內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
(3)減免關稅的不同步性。由于墨西哥與美國、加拿大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而且在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和國家競爭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因此,墨西哥一些缺乏競爭力的產業部門有10~15年的緩沖期。
(4)戰略的過渡性。美國積極倡導建立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實際上只是美國戰略構想的一個前奏,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在整個美洲建立自由貿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