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災害情況
2010年8月7日22時許,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突降強暴雨,致使縣城北面的羅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沖向縣城,造成沿河房屋被沖毀,泥石流阻斷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龍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電力、交通、通訊中斷。8月11日夜晚,舟曲境內又普降大雨,再次引發山洪泥石流,45000余米3泥石流致使舟曲災區“生命線”——兩河口至舟曲公路南峪大滑坡段交通完全中斷。白龍江水在梨壩子村的交匯地帶形成一個新的堰塞湖,水位比平時高出3米。截至8月16日16時,特大山洪地質災害共造成1254人遇難,490人失蹤。
2 成災原因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突然暴發后,渾濁流體沿著陡峻山溝前推后擁、奔騰咆哮而下,在很短時間內將大量泥沙石塊沖出溝外,在寬闊的堆積區橫沖直撞、漫流堆積,常常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很大危害。災害發生后,經國土資源部、甘肅國土資源部門等專家現場查看和綜合分析,初步認為五大因素導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質災害發生。
第一,舟曲當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質構造,是導致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專家分析認為,舟曲縣城附近的地質構造巖性松軟且較破碎,風化程度也很厲害,較容易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
第二,汶川地震的影響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縣是汶川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地震導致舟曲縣城周邊山體松動、巖層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體松動等需要3-5年時間才能消除,但目前距離汶川地震發生僅2年多時間。
第三,舟曲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持續干旱,造成城區周邊巖石解體,部分山體、巖石裂縫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進入,導致滑坡。
第四,遭遇強降雨。2010年8月7日晚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持續40多分鐘,降雨量達到90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質災害發生。
第五,舟曲縣的地形利于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舟曲縣處于“兩山加一河”的地形區,縣城就位于河谷地帶。
3 防災措施
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的洪流,它與滑坡、崩塌不同之點就是流動。而且它的搬運能力、浮托能力非常強大,遠非流水所能比擬。它爆發突然,歷時短暫,來勢迅猛,運動速度快,能量巨大,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因此,當遇到泥石流發生時,必須采取下列緊急措施。①處于泥石流區,應迅速向泥石流溝兩側跑離,不要停留在凹坡處,更不能順溝向上或向下跑動。處于非泥石流區,應立即報告該泥石流溝下游可能波及到的村、鄉、鎮、縣或工礦企業單位,密切注意泥石流的變化發展趨勢。②有關政府部門應立即組織由政府(村、鄉、鎮)、單位、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的搶險救災活動。③擬訂并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包括加強管理泥石流溝及下游溝谷。例如,酌情限制車輛和行人通行,組織危險區群眾迅速撤離等。④密切注意該泥石流災害可能引發某種生命線工程(如水庫、鐵路、公路、發電廠、通信設施、渠道等)的次生災害甚至第三次災害。如火災、洪水、中斷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⑤建立觀測站(網)進行長期動態監測,掌握災情的變化發展趨勢,并作出決定。特別要注意泥石流具有陣發性、間歇性等特點。⑥群眾要服從安排,聽從指揮,高度警惕,并掌握一定的急救措施和辦法,切忌慌亂。
4 急救鏈接
災害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并作出緊急批示,當地職能部門以及武警、解放軍部隊迅速行動起來開展緊急救災工作。
首先,組織專業搶險隊伍,緊急加固或搶修各類臨時防護工程,使之排除險隋。針對舟曲形成的堰塞湖,專家兼顧上下游、左右岸,科學處置,成功實施兩次爆破后,堰塞湖水的下泄量明顯增快。此外,迅速搶修重要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電力、通信等。泥石流滑坡阻斷交通后,有關部門組織裝載機、挖掘機及搶險人員趕赴南峪滑坡段迅速展開搶險工作。
其次,對受災人員緊急救護和安置。截至2010年8月13日,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區已經安置受災群眾9852人。舟曲先后設立了3個受災群眾安置點,搭建帳篷123頂,加上一些學校教室等,已經固定安置1552人。另外,采取投親靠友等措施,流動安置了8300多人,受災群眾基本得到安置。
第三,幫助恢復交通、生產,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重建家園。災害發生后,除大量武警戰士、部隊官兵全力支持搶險救災工作外,城區居民自發組成搜救隊伍趕赴災害現場。同時。用于解決災后通訊不暢的應急通信保障車也陸續進入城區開始工作。
第四,國家及地方物力、財力全力支持。為支持舟曲縣開展特大泥石流災害搶險救援工作,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2010年8月8日,中央財政向甘肅省緊急下撥綜合財力補助資金5億元,用于搶險救災、受災群眾轉移安置和生活救濟、傷員救治和衛生防疫、基礎設施修復和堰塞湖處理以及因災倒塌房屋恢復重建等方面。根據國家財政部的有關通知安排,甘肅省委、省政府決定,提前緊急預撥甘南州受災綜合財力補助資金2億元。此外,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各地紅十字會已累計向舟曲泥石流災區提供價值近350萬元的緊急援助。
5 災后反思
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除自然原因外,是否也有人為原因?據史料記載,舟曲境內過去一直森林茂密。1958年“大躍進”時期,這里的森林資源遭到掠奪性破壞。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采伐森林189.75萬畝,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的亂砍濫伐、倒賣盜用、大規模開墾坡地以及工程建設不合理開挖等,使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可見,要想減輕天災,必須降低人禍,恢復和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已刻不容緩。
由舟曲縣泥石流災害,不難想到近幾年發生在國內外的其它特大自然災害,既有損失非常慘重的,也有成功避險使損失降低到最小的。從一般自然、地理、地質常識來講,泥石流多發生在山體破碎、巖石松動、泥沙不牢固地區,屬自然的地質問題,與人為因素基本無關。但是,泥石流是可預知的。如何處巖石松動、山體破碎,或者泥沙山石不牢固,只要經過地質調查,都可預知。有預知就應有預防。所以制定充分的預警、防范制度,建立有效的救護、恢復組織機構,對預防和減輕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意義重大。
當前自然災害的發生實質上是人地關系沖突的表現,除自然的異常變化外,人類的“不當干預”已成為自然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只有遵循科學發展觀,依靠科技進步,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根本上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有效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