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在中國起源很早,為人所熟知。中國有句俗話,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實際上,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地理學的起源都十分久遠。幾乎可以說,自進入文明時期之后,人類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就開始不斷積累關于地理環境的知識。但是,地理學也容易給人造成誤解,以為就是一般地理知識的堆砌,是一門淺薄的學問。
其實,地理學的發展勢頭迅猛,已經從古典地理學、近代地理學發展到今天以現代科技手段武裝起來的現代地理學。特別是在當今世界面臨人口爆炸、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的危機,社會可持續發展遭到巨大挑戰的情況下,地理學的發展獲得了空前強大的推動力。人類對地球的觀測不再是只憑經驗和肉眼,而是利用航空航天手段進行對地觀測,用潛水器和大洋鉆探等對深海進行研究。在地理學界流行的“上天、入地、下?!?,就是對現代地理學的通俗概括。
20世紀50年代,全國最先進的地理系也只不過擁有一些標本、模型和地球儀等,能夠在實驗室做的地理研究少之又少。進入21世紀以來,地理學飛速發展。首先,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成為地理學的看家本領——從此人類獲得的地理信息不僅數量驚人,而且可以在短期內重復觀測,不斷更新資料,能迅速找出自然現象及人類活動的規律,以服務于人類的社會、經濟、軍事和政治目的。更通俗地說,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既包括自然也包括人類本身的活動,小到人居環境,大到江河治理、國家民族的生存,都是地理學應當研究的范圍。因此,就有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和地圖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三大二級地理學科的劃分。不同的高等學校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及基礎條件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重點與地域特色,以培養適合國家科技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專門人才。當然,在大學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的過程中,真正的地理學專門人才還必須通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訓練才能培養出來。
中國是一個海陸兼勝的大國,既要在大陸上進行地理學研究,也要研究海洋,還必須走出國門,研究全世界的地理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們已經在南極洲建立了研究基地,后來又在北極興建了研究站,我國的地理學事業蒸蒸日上、前景廣闊。地理學也是一種豪邁的事業,經常能使研究者進入趣味橫生、壯懷不已的境界。就我個人來說,早年進行冰川研究,后來研究青藏高原和黃河長江,都極大豐富了我的人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將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把個人意境升華到國家民族以至全球人類命運的高層次上,地理學是最優途徑。有人說地理學家都是愛國主義者,這確實一點不假。因此,青年朋友如果有志于學習地理,報考地理學有關專業,這必定是一個極佳的選擇,你將不負此生。
李吉均院士,現任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任國際第四紀聯合會冰川沉積委員會委員、季風亞洲冰川沉積與環境工作組組長、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及副理事長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并在該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已培養研究生60人,發表論文150余篇。從1984年起,陸續取得中科院“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多種獎勵。李院士本人曾被國家人事部評為“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并榮獲“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