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理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以地圖、地理計算等能力為例,對近幾年全國卷I地理部分高考命題進行剖析。
一、地圖能力
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把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位置、分布和空間關系,用線劃符號形式縮繪在一定范圍內,表現空間事物及空間信息的主要手段,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它能在一定范圍承載大量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信息,且具有平面和空間的表現性。因此,地圖就成為考查學生收集、處理地理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是地理科目的特色命題手段。
由表1可以看出,通過各種地圖命題的高考題目,占當年地理高考總分值最多達到84.6%,最少的有56%。
可見,學生對地圖的判讀和理解能力十分重要。高考命題中出現的考查形式有:通過地圖中經緯度確定圖中區域,根據等高線、鹽度線、等壓線判斷地圖所示范圍內的相關地理信息,將歷史地圖與現代地圖對照等。中學地理教學應非常重視地圖的利用,教學中地理教師要盡可能使用各種地圖,也要鼓勵學生經常使用地圖來完成作業或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二、地理計算能力
地理高考命題中的計算題是歷年的必考題目,分值都在12分左右,具體考查情況見表2。
時區劃分、區時計算及應用每年都以不同的背景材料命題。各年對該知識點的考查都是放在一定的生活經歷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地球上事物變化的規律以及它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三、地理變式圖像判讀能力
地理變式圖像的判讀,主要考查學生對空間位置的轉換能力,具體考查情況見表3。
2001年命題中的圖4要求根據一張地形圖畫出其剖面圖;2005年的圖7要求學生根據某一地區的地形圖和該區域內不同地形中的地形剖面圖判斷不同的地形;2007年要求利用一張簡潔的晨昏線和經緯線變式圖像進行相關時差及經緯度計算;2008的圖2要求分析中國三次產業轉移重心的經緯度變化,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的相交來分析相關問題。這些試題都要求學生具備能將地理事物進行平面和空間適當轉換的能力。
四、統計圖表判讀能力
除地圖以外,近年來各種統計圖表也大量出現在地理高考命題中,其中包括柱形圖、條形圖、折線圖、餅狀圖等,具體考查情況見表4。
由表4可知,除2002年命題中沒有統計圖表外,其余各年都用統計圖表作為命題背景材料。統計圖表能夠清晰而直觀地表達各數據間的相互關系,已經成為各領域內數據信息的主要呈現方式。高考命題背景統計圖表多種多樣,從表中能看出它涉及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如經濟、農業、能源、人口等。
五、資源、環境問題分析與評價能力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低,環境承載力十分有限,但同時經濟又處于迅速發展階段的國家。資源和環境問題日趨尖銳,特別是能源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目前中學地理課程的主要內容涉及資源、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系,因此,地理高考命題對資源、環境問題的說明分析與評價能力非常重視,具體考查情況見表5。
六、地理區位因素綜合分析評價能力
地理區位因素的綜合分析和評價是對學生要求較高的綜合能力。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的兩大特征,因此,學生對區位因素的分析能力是學習地理知識必備的素質,具體的考查情況見表6。
這類試題要求學生對影響區位的多種自然、人文因素進行單獨分析和評價,或者將自然和人文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
七、熱點與區域問題分析能力
目前,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很多國家甚至是地區發生的事件都會對世界其它地區產生一定影響。隨著交通和通信的全球化發展,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國際交往會像今天一樣頻繁。每個人都以某種方式與外界發生聯系,其中也包括中學生。他們接觸的家人、老師、親友以及各種媒體、校園、社區等,都影響著其對整個世界的看法。
對熱點問題與區域的分析能力,也是學生今后學習、生活、工作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具體考查情況見表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