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大都市模式
國際大都市的概念并沒有統一定論,但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應具備以下條件。①是國際化產業要素的集聚和擴散中心。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大都市必須是國際化產業要素集聚、流動的配置中心,作為社會能量的聚合體,對全球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如美國紐約的GDP在全世界排到第14位,超過澳大利亞。②能為國際化商務活動提供現代化服務。國際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務業在其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很高,而且國際化大都市提供的服務面向現代國際商務和國際制造業,同時,國際大都市通常也是國際會展城市。③能為國際文化交流提供服務。現代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緊密相連,國際大都市是世界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要能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重大作用,有能力為國際經濟、文化交流提供場所和條件。④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國際大都市需要國際化人才,外籍人士的多少成為衡量城市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指標。這個指標反映了城市在國際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國企業、外國留學生、外國專家和外國人才移民。
2.都市圈模式
都市圈的概念起源于日本,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現的以大城市為核心,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一體化的圈域經濟現象。都市圈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實現大空間資源優化和整合,并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體系規模區別于其它地區和城市類型,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中心城市人口規模在100萬以上,且鄰近有50萬人口以上城市;②中心城市具跨省際的城市功能;③外圍地區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④完善而綜合的產業結構,并呈動態發展優化;⑤密集的基礎設施網絡(如交通網、航空網等)。都市圈的出現,改變了資源配置的空間,形成了都市圈中不同類型城市之間優勢互補,擴展了城市間的社會分工體系,使產業要素在更大空間和更高層次上進行優化配置成為可能。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圈成為提升中心城市競爭力和地區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一個國家、區域的競爭主要取決于中心城市的競爭,都市圈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實現資源優化。當今世界一些最發達國家的都市圈已經成為一國和世界經濟、貿易、金融中心。如美國的紐約—波士頓—華盛頓都市帶,面積不到全國的1.5%,卻集中了全國近20%的人口,制造業產值占全美的30%。近年來,都市圈問題引起國內普遍關注。有專家認為,經濟高度整合的都市圈,是一個地區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合作及競爭的主要力量和陣地。有專家預言,“21世紀將是都市圈的世紀,經濟的主要動力將越來越源于都市圈。都市圈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競爭,決定新的世界經濟格局。”
3.組團式模式
組團式城市群是由若干個中心城市在各自的基礎設施和具有個性的經濟結構方面,發揮特有的經濟社會功能而形成的集社會、經濟、技術為一體的具有親和力的有機網絡,展現的是大中小城市“結構有序、功能互補、整體優化、共建共享”的鑲嵌體系,體現出以城鄉互動、區域一體為特征的高級演替形態。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結構之間相互聯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級、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間相互補充的城市立體網絡,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使得規模效應、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聯動效應達到最大化。組團式城市群應具備四個條件:具有一定數量的不同類型的城市;至少擁有一個特大城市作為城市群所在區域中心;城市與城市間必須發生內在聯系;城市與鄰接的鄉村區域有密切的互動。組團式城市群具有以下特點:①它是一個等級有序的體系;②不同城市優勢互補,以一種產業整合的方式運轉或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社會經濟主體;③可以消除城鄉存在巨大發展水平落差的二元經濟結構;④尊重、保有,甚至發揮不同城市的歷史特點和社會經濟作用方式;⑤可以最大程度地節約能源和土地等資源,減少向自然界的社會經濟排放量。
4.衛星城市模式
一般來說,衛星城市是指其所屬的中心城市管轄區范圍內與中心城市有一定距離,在生產、生活等方面,既有聯系,又按規劃建立自成體系的工業企業、住宅區和成套的生活服務設施,具有相對獨立和一定規模的城市。衛星城市是現代化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城市建設中,衛星城市常常作為母城發展規劃的一部分,職能主要是承擔母城的部分功能,限制母城的過分擴張。它可以分擔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職能的延伸,與中心城市密切相關,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在空間上,衛星城市土地多、空間大、地價低,為緩解中心城市高成本發展提供了釋放空間,使一些土地密集型產業從中心城市向衛星城轉移,在新的分工中有利于中心城市在產業要素深化中提高競爭力。在環境效益上,衛星城市的出現減少了母城污染,擴大了環境容量,有利于整個城市的凈化。衛星城按不同功能和各自特點,都會形成對中心城市功能的延伸,不僅可以擴大住宅建設,還可以在商業、教育上擴大中心城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