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學金山校區蔣露露教師回答:
2009年11月16日,筆者參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泉州一中舉辦的全國高中地理優質課評比活動。此次評比活動有兩個課題,其中之一是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第二節“產業轉移”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筆者主要以案例教學為主,并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采取多種方式發展學生地理能力,從而使地理課堂富有實效。
首先,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地理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目標,努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疑問中發展學生智力。本節課的開場白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如這節課的新課導入是播放視頻,讓學生參觀一個家庭,在參觀過程中觀察哪些家用電器是外國品牌的,并思考為什么外國品牌可以普遍進入尋常百姓家,從而引出產業轉移。在新課導入上,積極引導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進行思考,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其次,自主探究,貼近生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聯系學生生活的學習更有利于其主體性的發揮。教師應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育資源,將生活引入到學習中,促使學生將熟悉的生活與地理學習聯系起來。在學習產業轉移的類型時,一種是區域產業轉移,一種是國際產業轉移,所舉案例源于生活。如阿里斯頓熱水器,由意大利轉移到中國生產,實現了國際產業轉移。再如綠罐裝的“王老吉”,總部在廣州,但有部分廠家轉移到福建南平,實現了區域產業轉移。學生在看到這些實例時,特別有親切感,很自然地激發其內心情感,促進彼此交流,也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體現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育理念。
再次,運用案例,突出重點。案例分析是地理新課程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以案例討論為主,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事前編寫的案例進行分析、論證,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廣益,發揮群體力量。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內容基本以案例為主進行分析。如產業轉移這節內容就是以東亞為例進行分析,但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還是有一定距離,所以可對案例進行適當改造,以福州華映集團為例。這樣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更有興趣。在分析案例過程中,主要是通過給出案例材料—學生自學—教師引導來進行,從中讓學生學會分析、概括地理規律,明確地理知識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圖文結合,培養能力。圖表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可把地理事物直觀地表現出來,形象地表達空間概念、空間位置和空間結構聯系,因此,圖表是學科內和跨學科間綜合題的切入點。在給出的案例中,可引導學生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之一 ——內部交易成本。在材料中,圖表資料就是尋求原因的重要依據;在讀圖思考中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促進其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改革。
第五,設置問題,層層突破。課堂教學中,問題設置必不可少。但是,問題如何設置卻很關鍵,好的問題設置能夠引發學生思考,有利于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對問題深入淺出的層層分解也是考察教師分析、運用教材的能力。因此,復雜的問題應簡單化,簡單的問題不要復雜化,層層深入,才能更好地分析問題。如產業轉移中,根據教材一開始給出的一道思考題,就可以對教材的問題進行分解和修改。可以提問:在三幅圖中涉及了哪些產業類型,它們的特點是什么?其中涉及的主題企業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企業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又是什么?圖中涉及的區域有哪些?產業的遷出地和遷入地分別是哪里?如何降低企業的成本?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各種教學方式方法協調配合,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促使地理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