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其最終價值指向是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通過地理課堂教學評價,可以把握地理教學的現實狀態,獲得地理教學的反饋信息。據此,教師可以調整“教”的策略,學生可以優化“學”的方式。
一、課堂評價要素的行為化描述
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評價,對評價要素的描述往往含糊不清,無法直接觀測與評定。如 “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感知能力”、“通過對農業生產的調查,理解因地制宜進行生產的意義,體會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與勤勞”。怎樣使評價要素明晰化?一是將評價要素用可以觀察的教學行為來表示,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評價要素的描述應反映教學中學生地理學習行為的變化及地理學習的結果。為此,可采取以下兩種策略。
一是行為要素陳述法。即用可以觀察和測量的教學行為來陳述需要評價的要素,常常用學生學習的預期行為來表述。
(1)可觀察的行為 運用行為動詞,表示預期可達到的學習水平, 如“背誦”、“解釋”等,這樣很容易觀察到目標行為是否實現以及何時實現。
(2)行為發生的條件說明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在什么條件下發生的,如當天氣急劇變化時,能根據氣象要素的特點,給出合理的氣象學解釋。
(3)可接受的行為標準行為標準是衡量學習結果行為的最低要求。通過對行為標準做出具體描述使行為目標得以測量。表述一般與“好到什么程度”、“精確度如何”、“完整性怎樣”、“要多少時間”、“質量要求如何”等問題有關。例如,可根據地圖的比例尺,估算學校到市中心標志性建筑的距離,精度精確在500米以內。
二是心理過程與外顯行為結合。即以增加內部心理過程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方法來表述評價的要素。其作法為先陳述內部心理過程的目標,然后列出表明這種內部心理變化可觀察的行為樣例,使評價要素具體化。
示例:初中地理有關氣候概念的教學目標表述
理解氣候的概念(內部心理過程)
(1)說出氣候的概念(行為樣例,注重識記層次)。
(2)舉出表征氣候概念的例子(行為樣例,注重理解層次)。
(3)找出對等的概念(行為樣例,注重應用層次)。
這種評價首先強調的是“理解”,而不僅僅是某種外顯行為的變化,然后再用一些具體、可操作的行為樣例表明怎樣才算不同層次的理解。
二、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該評價標準提煉了15項評價內容,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指標,各項內容都用表征其特征的具體行為來表示。
第一,地理教學內容是否在聯系現實世界問題的情境中加以呈現
(1)地理教學有沒有向學生表明在完成一個單元或一節課后,他們將能完成什么樣的任務或將會解決什么樣的地理問題?
(2)學生是否參與到解決地理問題或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而不是只停留在被動、簡單的操作水平或行為水平?
(3)地理教學是否涉及了一系列逐漸深化的相關問題,而不僅是呈現單一的問題?
第二,地理教學中是否努力激活先前相關知識與經驗
(4)地理教學有沒有指導學生回憶、聯系、描繪或者應用相關的已有知識經驗,使之成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
(5)地理教學有沒有提供那些作為新知識學習所必需的相關經驗?
(6)如果學生已經知道了這些內容,地理教學是否能為其提供展示先前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第三,地理教學是否通過舉例展示了要學習的內容而不僅僅是陳述
(7)舉例展示是不是和將要教學的內容相一致?——是否展示了所教概念的正例和反例?是否展示了某一過程?是否對某一過程做出了生動形象的說明?是否提供了行為示范?
(8)是否采用了下列學習指導?——引導學生關注相關內容信息;在展示時采用多樣化的呈現方法;對多種展示的結果或過程進行明確比較。
(9)所采用的媒體是不是和內容相關并可以增進地理學習?
第四,學生是否有機會練習和應用其剛剛理解的知識或技能
(10)應用(練習)及測驗是否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針對記憶信息的練習要求學生回憶和再認所學的內容;針對理解地理知識之間關系的練習要求學生找出、稱呼或者描述每一部分的內容;針對知識類型的練習要求學生辨別各種類型的實例;針對“應怎樣做”的知識進行練習要求學生實際去完成某一過程;對“發生什么”的知識進行練習要求學生根據給定的條件預測某個過程的結果,或針對未曾預期的結果找出錯誤的條件。
(11)地理教學有沒有要求學生使用新的知識或者技能來解決一系列變式問題?針對學生的學業行為,學生有沒有得到教師的反饋?
(12)學生是否能在遇到困難時獲得教師的幫助和指導?這種幫助和指導是否隨著地理教學的逐漸深化而不斷減少?
第五,地理教學能否促進學生將新知識與技能應用或遷移到日常生活中
(13)地理教學有沒有為學生提供機會以公開展現其所學的新知識和新技能?
(14)地理教學有沒有為學生提供機會以反思、討論其所學的新知識和新技能?
(15)地理教學有沒有為學生提供機會以創造、發明或探索新的富有個性特點的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能的途徑?
三、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方法
(1)評價小組首先根據某一節課的具體內容,列出能體現上述1~15項的核心要點,并根據教學內容特點,確定各項和各等級的權重。如果評價非常細致,還要建立更加詳細的項目。在這套評價方案中,評價人員必須具有較高專業水平才具有評價教學的資格。
(2)聽課結束后,運用課間時間,確認師生在上述15個方面的具體表現。如果是粗略的評價,評價者只需確認每項是否落實,落實的打“√”,沒有落實的不選擇。最后數“√”的個數,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排列出課堂教學的名次。
(3)如果是細致的評價,就需要確認每項落實的具體等級:“優”、“良”、“一般”或“待提高”,在相應位置打“√”,最后計算各個等級“√”的個數,各等級再賦予一定的權重,最后計算出每個評價人給的分數;將每個評價人的分數進行統計,即可得出評價的分值,再給出一個比較的順序。
(4)根據“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還可以對“教”和“學”的狀況做出診斷,提出優化途徑。例如,可以根據五項評價內容的名次排序對地理教師的教學情況做出診斷:名次排序靠前,說明教師在該部分教學中目標明確,教學有特色、具優勢,學生對該部分的學習可能比較理想;名次排序靠后,說明教師在該部分課堂教學中存在不足,學生在該方面的學習可能不夠完善,需要加強課后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