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中的自然:奇色米河一瞥”是美國9~12年級地理“環境與社會”一章中的一節,依據美國國家地理課程標準14“人類活動怎樣改變自然環境”而編寫。明尼蘇達州羅契斯特城的亞倫多林·世紀高中對此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以下簡稱“設計”),從多個方面表達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其中蘊含的課程理念尤其是課程資源的選擇、組織與課程的實施等對當前地理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變化中的自然:奇色米河一瞥”教學設計
概述:人類活動在不同程度上改造著自然環境。通過學習,學生將會了解在美國導致自然環境發生變化的重大事件。
學科間關聯:地理、社會學科、語言藝術、科學。
國家地理標準的相關要求:標準第14條“人類活動怎樣改變自然環境”。
課時:2~3個小時。
材料準備:互聯網電腦、關于奇色米河的文章、國家地理雜志(1990.7)、佛羅里達州空白輪廓圖、佛羅里達州地圖冊(1960年以前出版)。
學習目標:了解并概括人類對佛羅里達州奇色米河的改造所帶來的后果;運用這些結論對其它地區的人類活動及其環境后果進行分析。
地理技能:提出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分析地理信息。
預設過程:
【導入】
要求學生列舉人類運用技術手段改變地表面貌的一些重要方式,如建造護墻降低對海灘侵蝕等;要求學生能舉例說明人類如何有意無意地對自然施加影響。
【深化拓展】
(1)讓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奇色米河保護工程、奇色米河的故事等),或從網頁上瀏覽人類活動給奇色米河沿岸帶來的具體變化,了解這些變化對當地環境的影響。
(2)讓學生在佛羅里達州輪廓圖中找出奇色米河的位置;對照1960年以前出版的地圖,找出奇色米河流經線路的變化;也可以通過照片對這些變化進行觀察。
(3)要求學生對奇色米河改道所帶來的預期結果和意外后果進行歸納。
【結尾】
要求學生扮演與奇色米河有一定聯系的角色,包括房地產開發商、河岸附近的農場主、漁夫、工程人員等,鼓勵學生就如何才能更好開發奇色米河及類似河流進行辯論。
【學生評價建議】
要求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就“人類應該對自然界加以改造”這一觀點,寫一篇具有說服力的文章。
【課堂擴展】
(1)讓學生去走訪當地城市規劃人員,或邀請他們來到課堂中間,并提出如下問題:①城市規劃人員和企業主為獲取建設許可要采取哪些步驟和措施?②這些步驟和措施的實施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需要進行分析評估嗎?
(2)讓學生對當地的企業或土地開發工程進行調查。①對當地工程建設實施前后的自然環境進行調查并繪制地圖;②工程建設實施前是否考慮過對環境的重大影響,實施后有沒有意外事件發生?③如果這個工程在批準之前就有人對此提出異議,學生應如何看待?④建議學生寫一篇文章或進行班級發言詳細說明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二、“奇色米河一瞥”教學設計中地理課程資源的選擇與組織
地理課程資源是形成地理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實施地理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為了便于發現和解決地理教學中的問題,本文采用兩種分類標準:一是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二是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據此,可以對“奇色米河一瞥”教學設計中所涉及到的課程資源進行大致歸類(見表1)。
如果再按照教學過程各環節之間的邏輯意義,又可以對上述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如下分析(見圖1)。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國高中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開發重點:素材性課程資源。如“設計”中有關奇色米河的文章、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件等,因與本節教學目標有直接的聯系,從而納入了課程的范疇,成為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必須指出的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在設計中花費筆墨最多,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中之重:看、寫、演、思、辨等活動方式多樣,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大大提高。如果再加上校外的城市規劃人員,“人力資源”的優勢會得到充分的調動與發揮;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條件性課程資源卻表現出數量上的失衡,置于美國經濟基礎雄厚、辦學條件優越的大背景下,確實耐人尋味。
(2)內容取向:“學習活動”和“學習經驗”。課程資源的開發側重于通過學生活動所獲得的體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思維訓練的材料多于記憶材料。如在“設計”中,觀察、比較、辯論、寫作等思維訓練的材料居于絕對多數。表現出美國地理教育注重學生提出地理問題、分析地理信息、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培養。二是從課程資源的直接來源看,來自書本或電子書籍的少,來自于社會生活的多。從呈現方式看,文字信息只有關于奇色米河的文章和國家地理雜志兩種。因此,相比知識的形式,“設計”更看重知識的實踐價值。
(3)資源應用:強調心理順序。“設計”中的一大亮點,就是注重課程資源與教學過程的有機結合,充分表達了“圍繞教學目標、符合認知規律、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理念。具體表現為:“辨別”——從人類活動中找出改變地表面貌的一些方式;“案例學習”——人類對奇色米河的改造及其影響;“原理深化”——通過角色的扮演與辯論,對類似河流進行更好的開發;“問題解決”——對當地企業和工程項目進行評估;從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加涅“學習層次”理論的指導和影響。通過課程資源與教學過程有機結合,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逐步深化。
三、美國高中地理教學中課程資源開發的啟示
依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要以“校內資源”為主,但決不能低估甚至排斥“校外資源”的重要作用;要重視課堂上教師的“講授”,但決不能忽視學生課外的“體驗”;地理學科的性質決定了校外或課堂之外課程資源開發的必要性。對課堂知識的最好檢驗是付諸實踐,而非書本中現成、不變知識的機械記憶。這也是我國地理教學需要改革的著力點。基于這種認識,增加校外課程資源的比重,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書本,在充滿興趣的活動中,去尋求“現實”中的“書本知識”,從繽紛的世界中尋找書本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