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點分析
考點1.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光照、熱量、降水影響極大,有明顯地域差異,農業區位選擇應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地形:影響農業的類型(平原——種植業,山區——林、牧業)、農作物的分布(農作物隨海拔有所不同);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土壤適宜生長不同作物,如東南丘陵的紅壤適宜種茶樹;灌溉水源:在降水稀少地區和降水變率比較大的地區應充分考慮灌溉條件。
(2)人文因素。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產品容易變質,要求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政策:國家政策和政府干預手段影響,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商品性生產基地建設;勞動力、科技等。
考點2.農業生產的主導區位因素
(1)氣候特殊區域(指氣溫或降水特殊),氣候是主導因素。如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我國東北的甜菜種植;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中畜牧業的比重大于種植業,其原因主要是氣候條件(氣候干旱不適合種植業發展)。
(2)某一因素的出現,打破了影響當地農業區位選擇的限制性因素,成為主導因素。如我國青藏高原的制約因素是熱量,但在河谷等海拔較低處溫度相對較高,則該地發展農業的主導因素就是地形;我國北方種植亞熱帶蔬菜,是科技打破了熱量這一限制性因素而成為主導因素。
(3)農產品不易運輸的農業,需靠近消費市場,市場成為其主導因素。如上海、北京等城市郊區布局乳牛場、禽畜場和蔬菜生產基地主要是滿足市場需要;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側重于發展畜牧業和園藝業,其原因是市場需要。
(4)遠離主要消費市場布局的農業區域,其主導因素是交通運輸條件和保鮮技術。如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城市;阿根廷向歐洲出口牛肉。
(5)其它情況。如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能種植農作物的主要原因是具備灌溉水源;印度尼西亞的農業以種植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糧食不能自給的主要原因是長期遭受殖民統治。
考點3:世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1)糧食作物。小麥:中、美、印、俄、澳、加;水稻:東南亞(泰國、越南)、東亞、南亞、密西西比河下游;玉米:美國玉米帶、拉丁美洲國家、中國。
(2)纖維作物。棉花:中國、美國、中亞、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長絨棉);麻類:蕉麻(馬尼拉麻)——菲律賓,黃麻——印度、孟加拉國,劍麻——巴西、坦桑尼亞、墨西哥、中國兩廣與閩,亞麻——俄、法、荷蘭、中國東北。
(3)油料。油棕——馬來西亞;大豆——美國、巴西、中國東北、阿根廷;花生——中國北方;油菜——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亞熱帶)。
(4)其它。天然橡膠——東南亞(馬來西亞、印尼);甘蔗——巴西、印度、中美洲、古巴、中國臺閩粵桂滇川瓊;茶——印度、中國、斯里蘭卡;咖啡——巴西、哥倫比亞、中美洲;可可——科特迪瓦、加納、巴西、尼日利亞、喀麥隆。
考點4.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1)糧食作物。水稻:主要分布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春小麥:長城以北地區,主要分布于東北地區;冬小麥:主要分布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地區;玉米:在我國分布廣,最大產區吉林。
(2)棉花(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漢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黃淮平原及南疆地區(長絨棉)。
(3)油料作物。花生:主要集中分布環渤海周圍的山東、遼東半島、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油菜:主要在長江流域,近年出現“北移南遷”趨向。
(4)糖料作物。甘蔗:臺灣、廣東、廣西、福建、四川、云南、海南(熱帶、亞熱帶);甜菜: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中溫帶)。
考點5.工業區位因素
(1)主要因素有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策。
(2)主導因素影響工業的區位選擇(表1)。
考點6.環境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1)大氣污染大的企業應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季風區中應布局在與常年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或盛行風向的下風向,如火力發電廠、水泥廠、有色金屬冶煉廠、鋼鐵廠、釀造廠。
(2)污水排放口應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印染廠、電鍍廠、造紙廠、皮革廠等。
(3)固體廢棄物污染應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4)既有水污染,又有廢棄污染,如化工廠、煉油廠等。
(5)有噪聲污染的(鐵路、機修廠、飛機場、木材廠)企業應遠離需要安靜環境的地方(學校、醫院、養雞場、養牛場)。
(6)基本無污染工業,如小型食品、輕紡、服裝、印刷、精密機械儀表等,可布局在居民區內。
考點7.中國主要工業基地
(1)滬寧杭工業基地。主要工業中心: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特點:我國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結構以輕型及精密機械、輕紡、電子、化工等最為突出;最優條件:技術力量雄厚,發達的水陸空交通;不利條件:能源、礦產資源缺乏;發展方向:結構輕型化,實行內聯外引,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開拓國際市場。
(2)京津唐工業基地。主要工業中心:以北京、天津、唐山為中心;特點: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最優條件:有豐富的煤、鐵、石油、鹽等資源,技術力量雄厚,發達的水陸交通;不利條件:水源缺乏;發展方向:重點在鋼鐵、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電子、高檔輕紡和精細儀器,開拓國際市場。
(3)遼中南工業基地。主要工業中心:以沈陽和大連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撫順、遼陽等;特點:著名重工業與老工業基地,有鞍山鋼鐵公司、撫順煤礦、大連造船廠和化工廠等大型骨干企業;最優條件:雄厚的基礎,豐富的煤、鐵、石油資源;不利條件:能源、水源供應不足;發展方向:更新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適當限制耗能大、當地又缺乏原料資源工業的發展。
(4)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主要工業中心: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各城鎮;特點: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如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多為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制造業;最優條件: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有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優勢;不利條件:能源、礦產資源不足;發展方向:發展以出口為主的多種加工工業和制造業,外引內聯,開拓國際市場。
二、方法點撥
1.系統復習
本專題知識并不難,但內容多,知識分布在多本教材中,并且與自然地理中的地理環境(地形、氣候、水源、土壤、自然資源)聯系緊密,識記的知識點較多,要求對區域地理特征非常熟悉,并且能夠結合工農業區位的基本原理靈活運用。因此,在復習本專題時,首先應構建專題知識結構(圖1),突出主干知識,聯系具體區域,掌握分析方法。
2.拓展復習
(1)比較分析。差異性是地理學科的本質特征,在不同地區,工農業生產活動與區位條件有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比較分析有利于考生對知識點的準確把握,保證復習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如牧區畜牧業和農耕區畜牧業的比較(表2)。
(2)動態分析。區位因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適宜的某些條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改變,特別是科技的快速發展,對工農業區位的影響非常大,分析工農業區位時應運用發展的觀點。如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的影響:①原料、燃料(動力)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減弱;②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加強;③勞動力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加強;④科技通過影響其它因素影響工業區位;⑤交通運輸對工業有很大的吸引力。
(3)案例分析。在不同區域可能會有工農業發展相似的區位條件,某地的工業或農業發展有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則區位條件相似的地區就可以借鑒。如魯爾工業區是德國的老工業區,經歷了發展、衰落和綜合整治的發展過程,我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也正在進入衰落階段,怎樣走出困境,魯爾區整治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推而廣之,對很多資源枯竭城市也同樣可以借鑒。
三、精題剖析
1.命題立意
●考查識記能力
例1:(2008年山東文綜卷)圖2是世界某地區圖。讀圖回答(1)~(2)題。
(1)圖中陰影部分表示該地區某種農產品的主要產區,該農產品為:
A.茶葉B.玉米
C.稻米D.天然橡膠
(2)下列產業部門中,目前最適宜由中國向圖中甲國轉移的是:
A.汽車制造B.精鋼鍛造C.軟件開發D.家具制造
本組題實質是考查東南亞主要農作物的分布,進而考查工業區位和工業轉移。通過經緯度或輪廓特征,比較容易判定圖示區域是東南亞,屬熱帶季風氣候區,陰影區域主要是沿海和河流河谷地區,東南亞地區是世界重要的稻米產區。茶葉主產區不在東南亞,玉米不是熱帶作物,天然橡膠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可以確定陰影區域應該是稻米。甲國是越南,屬于發展中國家,目前最適宜由中國向圖中甲國轉移的是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參考答案:(1)C (2)D
●考查圖表信息處理能力
例2:(2006年全國文綜卷Ⅰ)圖3顯示我國四個省2004年三種谷物的種植面積。讀圖3,回答(3)~(4)題。
(3)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小麥、水稻、玉米 B.玉米、小麥、水稻
C.水稻、小麥、玉米 D.水稻、玉米、小麥
(4)M省可能是:
A.山西 B.安徽 C.廣東 D.甘肅
對于本組題,首先把圖中的圖例與第1題的選項聯系起來,再將選項與坐標圖中的三個省區聯系。能否選出正確選項,關鍵要看考生對三種糧食作物和三省區的空間分布是否清楚。柱狀圖分別提供三個省區谷物的種植面積,從中提出吉林、江西、河南三省種植的主要谷物不相同的信息,其中隱含條件是三個省區分別位于我國三大平原(吉林位于東北平原;江西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河南位于華北平原)。結合我國三種主要糧食作物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吉林省中圖例③表示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最大,吉林省地處我國“玉米帶”內,其播種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應是玉米;江西省中圖例①表示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最大,其地處我國水稻主產區,江西省播種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應為水稻;河南省播種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是不同于以上兩省的,所以,圖例②應為小麥。圖中M省水稻和小麥播種面積都較大,應位于我國稻麥兼作區江淮地區一帶,所以M省應為安徽。
參考答案:(3)C (4)B
●考查原理、規律靈活運用能力
例3:(2007年江蘇地理卷 )讀“五種類型產業區位選擇模式示意圖(圖4)”。回答(5)~(6)題。
(5)食品工業、軟件產業、服裝加工業與圖中所示類型相符的依次是: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6)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實現跨國界轉移的類型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利用多維坐標圖考查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要求從影響工業區位的眾多區位因素中選出主導區位因素,并且要理解主要部門的主導區位因素。分析示意圖可知:①表示原料指向型工業,②表示技術指向型工業,③表示廉價指向型工業,④表示市場指向型工業,⑤表示動力指向型工業。食品工業、軟件產業、服裝加工業分別是市場、技術、廉價勞動力指向型的工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佳區位,其中技術指向型工業和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最可能實現跨國界轉移。
參考答案:(5)A (6)C
●考查圖表信息和文字材料處理能力
例4:(2009年重慶文綜卷)圖5和圖6是某兩國跨流域調水工程局部示意圖,圖6中餅圖是C城市的工業結構圖,A、B是兩個水資源調入區代表性城市。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7)從經濟、勞動力因素分析甲、乙兩區域作為農產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條件。
(8)根據圖6分析C城市最大工業部門發展的有利條件。
該題利用區域圖和扇形圖組合,考查中國華北地區和美國西部兩缺水地區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從區域圖和結構圖中提取有效信息就可以準確解答該組題。第(7)題,結合中美國情,華北地區人口數量稠密,意味著有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美國加州,經濟發達,工業化水平高,勞動力技術水平高,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第(8)題,從圖中看出C城最大工業部門為航空航天工業,此類產業要求具備雄厚的科技實力、良好的工業基礎、豐富的資源、便利的交通等區位條件,結合圖中內容,可得出答案。
參考答案:(7)表3 (8)靠近能源、原材料基地;工業協作條件好;科技力量雄厚;海運發達。
●考查對人類活動進行反思評價能力
例5:圖7為某城市兩個工業區的分布示意圖,東部工業區包括冶煉廠、鋼鐵廠、石化廠等,西部工業區包括焦化廠、水泥廠等,該地盛行南風。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9)判斷東部工業區的選址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10)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區不斷擴展,要求西部工業區中的焦化廠、水泥廠搬遷的呼聲越來越大。為什么?
人類生產活動與環境關系非常密切,一旦工農業生產布局不合理,會對生態或地區環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近幾年高考題對人類工農業的發展進行反思性評價的題目有所增加。對有嚴重污染的工業企業區位分析時,應特別關注環境因素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要求搬遷的呼聲越來越大,而之前要求搬遷呼聲較小,很能說明區位的對比性。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個工廠大氣污染較為嚴重,該地又盛行南風,從環境保護角度考慮,東部工業區位于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可以減輕對城市的大氣污染。三個工廠原料、產品的運輸量較大,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東部工業區附近有鐵路、公路,交通便利,可減少運費、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區范圍不斷擴大,使得原先位于新區西部的工業區完全被新城區包圍,而焦化廠、水泥廠大氣污染嚴重,若不搬遷,會對西部城區造成嚴重污染,影響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故需遷出城區。
參考答案:(9)合理 原因:該工業區(三個工廠)分布在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廢氣對城市污染小; 位于流經城市的河流下游,不會對城市用水產生污染; 位于主要交通線(鐵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線,交通運輸方便(10)兩廠都屬于(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位于與盛行風向垂直的老城區郊外較為合理,但現已完全被新城區包圍,污染新城區,影響居住環境(人們的環境意識增強),需遷出城區。
2.呈現方式
例1:(2009年遼寧、寧夏文綜卷)圖8示意的甲、乙兩國分別為傳統、新興的鮮切花生產國。讀圖,完成(1)~(2)題。
(1)與甲國相比,乙國發展鮮切花生產的優勢自然條件是:
①熱量豐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④水源豐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與乙國相比,甲國維持其在世界鮮切花市場競爭力的優勢條件是:
A.專業化、規模化生產,鮮切花價格較低
B.土地豐富,天然花卉品種較多
C.培植歷史久,勞動力成本較低
D.技術含量高,鮮切花質量較優
本組題以兩個不同區域的圖像進行對比,考查兩地的農業區位條件,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鮮花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參考答案:(1)A (2)D
例2:表4是中美兩國的兩個蘋果產區與北半球蘋果生長最適宜區的氣候條件和生產成本的相關資料。據表回答(3)~(4)題。
(3)表中的美國產區最可能位于:
A.30°N~40°N西海岸 B.30°N~40°N東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區
(4)表中的中國產區與美國產區相比,具有的優勢是:
①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條件更適宜 ②氣溫年較差大,有利于蘋果糖分的積累 ③夏季光照條件較好 ④勞動力成本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本題組通過表格把區域特征、氣候特征和分布事例放在一起考查農業區位,主要考查學生從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核心是要認真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再進行區域對比分析。
參考答案:(3)A (4)C
例3:(2006年江蘇地理卷)鋼鐵工業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導工業部門。圖9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區簡圖”,圖10是設想的“以攀枝花鋼鐵工業為基礎的生產流程模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5)簡述攀枝花市發展鋼鐵工業的主要區位條件。
(6)圖10所示的生產流程中,字母A表示____,B表示____,C表示____。
(7)試分析此生產流程模式的優點。
(8)圖示地區還可發展煉銅工業,其主要優勢條件有哪些。
本組題以區域圖和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工業發展的區位條件、主導區位優勢;如何實現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對工業區位及可持續發展基本原理的靈活應用。
參考答案:(5)接近鐵礦、煤礦區,原料豐富;接近煤礦區、水電站,能源豐富;水源充沛;水陸交通便利;國家政策支持(6)鐵礦石 煤炭 鋼鐵(7)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減輕環境污染;加強工業部門之間的聯系(8)銅礦資源豐富;水電充足。
四、試題鏈接
地區試題
1.圖11為“工業部門產品成本比例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下列產業布局與甲、乙兩類工業的區位要求分別相符的是:
A.上海將建成國際金融、船運中心;上海將建迪斯尼樂園
B.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寶鋼建于上海
C.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在大連建水產品加工廠
D.在武漢建棉紡廠;在溫州建鞋、帽批發中心
(2)目前丙類工業分布的趨勢是:
A.由鄉村向城市轉移
B.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
C.由我國內地向沿海地區轉移
D.由我國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2.天然橡膠是一種喜高溫、多雨、靜風和肥沃土壤的熱帶喬木。天然橡膠傳統種植區在10°S~17°N,但我國現在已將其推廣至25°N以南地區,成為世界天然橡膠種植緯度最高的國家。讀“我國天然橡膠種植地和擴散示意圖”(圖12),完成(3)~(5)題。
(3)我國天然橡膠分布在:
A.五帶中的熱帶B.東中部經濟地帶
C.季風區和內流區D.地勢第二、三級階梯
(4)乙地比丙地種植天然橡膠更優越的自然條件是:
A.降水豐富 B.地勢較高
C.災害天氣少 D.肥沃的紫色土
(5)我國成為世界天然橡膠種植緯度最高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運輸B.國家政策C.市場需求D.科技發展
參考答案:(1)C(2)D(3)D(4)C(5)D
原創試題
讀圖13,回答下列問題。
(1)環渤海經濟圈包括我國主要的工業基地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根據圖中信息分析環渤海經濟圈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簡要分析環渤海經濟圈工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措施。
(3)簡析京津唐地區工業趨向于濱海地區集聚的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1)遼中南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科技發達(2)主要問題:水資源、能源緊缺;大氣、水、海洋等污染嚴重。解決措施:調整產業結構,減少耗能、耗水大的工業;跨流域調水、節約用水、合理用水;西電東送,提高能源利用率;防治污染,保護環境(3)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外向型經濟,緩解城市用地緊張局面;減輕城市交通和環境壓力;便于原料、燃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降低運輸成本,提高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