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董家甫教師回答:
從現代教育理念來看,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如何,已經成為評價課堂教學優劣的重要標準。課堂上教師條理清晰、環節緊湊、從頭到尾滔滔不絕的“優異”表現,而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已經過時。那么,如何使課堂“活”起來?前不久,筆者結合學校開展的高效課堂研究活動上了一節研究課,感觸頗深。
對于環境問題學生并不陌生,在以前的相關課堂上已經了解到很多,因此,如何處理教材內容,如何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顯得十分重要。經過認真仔細的分析思考,本著以書本為主,但不拘泥于教材,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等原則,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模塊。
第一,提供平臺讓學生說一說。環境問題是熱門話題,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在上課前一天讓學生搜集有關環境問題的材料,做好課前演講3分鐘的準備。這樣,就會讓學生心中想著地理這門學科,有利于讓學生把以前學過的知識加以回顧,更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從一開始就“活”起來。每個學生都很關注自己的課堂表現,所以就會精心準備,許多同學還做成PPT,圖文并茂,讓人耳目一新。獲得演講機會的同學非常興奮,沒得到機會的有些失望,可告之他們:后面將專門進行有關環境問題的演講課,人人都有機會。這種方法對于調動基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有效。因此,在課堂上,為了調動學習興趣,能讓學生說的知識盡量讓學生說,教師千萬不要包辦代替,始終激勵學生,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第二,設置案例讓學生想一想。教師備課時,必須盡量多聯系生活,聯系周圍的鄉土地理事物,設置一些疑問,讓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從而使所學知識與實際有機結合,讓其感受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本節課共選用了江蘇鹽城水污染事件、全國典型的18個癌癥村、太湖藍藻事件、中國沿海垃圾污染、美國東北工業區對加拿大的廢氣污染5個典型案例,每當拋出一個案例,學生便立即產生興趣,每個人都積極思考,并踴躍發言。課本上現成的案例(八大公害事件簡介)沒有選用,因為學生對這些污染事件已經了解,如果選用,會使學生感覺沒有新意,而選取江蘇及其周圍所發生的案例,會對學生有吸引力和震撼力,能引起共鳴。
第三,設計活動讓學生做一做。仔細分析教材,發現本節教材內容難度不大,但理論性較強,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分析資源短缺這一環境問題的原因后,可特意設置一個繪圖活動,讓一個學生上黑板,繪出人口和人均資源的數量隨著時間變化的趨勢圖,其他學生在座位上自己繪,大部分學生思路清晰,雖然活動比較簡單,但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圖文轉換的能力。下課后,還可讓學生對學校旁邊的九龍湖水進行污染物調查分析,并找到主要污染源,全班集體寫一篇調查報告交給開發區管委會。學生們興趣更高了,利用周末時間專門實地考察了湖水污染狀況,很快就完成了一篇很好的調查報告。
第四,提出話題讓學生議一議。在討論到個人行為和大眾利益矛盾的時候,可設計“關注生活”板塊,讓學生討論:平時有哪些個人行為也會影響整體環境?問題一提出,教室里異常活躍,甚至學生們還相互“指責”對方,相互“揭短”,接著,請同學發表討論結果,雖然每個人列舉的不夠全面,但綜合起來,比課本上列舉的要全面得多。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自己理解書本知識,還對其進行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教育課。
第五,幽默語言使師生距離近一近。經常會聽到一些教師抱怨說學生不配合,不聽講,課堂沉悶。其實,課堂氣氛是否和諧,學生是否活躍,與教師有很大關系。本節課上課前,筆者意識到,如果不想辦法調節,學生肯定不會活躍,所以,除了上述方法外,還特別注意運用語言藝術,不斷調節課堂氛圍,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如在投影鹽城水污染案例時,特地讓家住鹽城的學生回答, “某某同學,你家住鹽城,你更要關注這一事件,很想聽聽你的看法和了解的情況。”這幾句話,明顯讓該生有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認為老師很關注他,連他家鄉發生的事情都很清楚,所以表現更為積極,更加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