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秦儒家都將“仁”作為根本之道,或作為比其他價值觀念更重要的常德。漢儒受法家“三綱”理論和陰陽家“陽尊陰卑”論思想的影響,將儒學核心價值觀定位為“三綱五常”,偏離了先秦原儒“仁本禮用”的根本精神,但符合歷代封建統治者維護綱常倫理、穩定社會秩序的政治需要。當代儒家或主張“去三綱而存五常”,或提出“一本五常”論,雖然有其合理性,但混淆了儒學之“道”與“德”的體用關系,因而不是最恰當的概括。當代儒學核心價值觀的重塑方向,應當擯棄“三綱”思想,重新確立“仁”的核心、道體地位。而儒學價值觀體系中系為“五常之德”的范疇,應以“義、禮、信、和、敬”最能體現“仁道”的特性。這個新的“一道五德”論,不但從本質上體現了儒學的道德人文精神,而且具有鮮明的現代性與普世性。
[關鍵詞]一道五德;仁道;“義、禮、信、和、敬”五常之德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0)02-0043-04
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與思想信仰發生了極大變化,對儒學的歷史作用及其現代價值的認識也大為改觀。22年前在新加坡舉行的儒學國際研討會上,連會議主席杜維明教授也悲嘆“儒門淡薄,花果飄零”,歷史學家余英時則提出了著名的“游魂”說,更不必說那些反儒學的論調有多高了。現在的情形則完全改觀,從城市到農村,從學校到企業,從電視臺到圖書館,到處在講儒學。許多市縣重修文廟,舉行祭孔;或修復書院,開設儒學講堂,真可謂庶矣盛矣!儒學從百余年來的衰微走上了復興之路,這已經不只是理想,而是事實。
但儒學究竟是什么?其根本精神與核心價值觀是什么?當今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新認識儒學核心價值觀,又如何以簡明通俗的語言予以概括使之廣泛普及、深入人心?這是今天亟待討論的問題。
一、新時代需要對儒學核心價值觀作出新表述
近百年來,儒學經歷了由盛轉衰、衰極而盛的兩次轉折。儒學的核心價值觀也經歷了從被批判、打倒到重新煥發生命力的轉機。然而。現在我們所面對的時代,已不再是閉關鎖國的君主專制時代,也不再是強調不斷革命的階級斗爭年代,而是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是多元文化共存并進、多元價值互動交融的信息化、全球化新時代。新的時代需要與時俱進的新儒學,需要能夠適應全球化發展、適應多元文化互相交流需要的新儒學,因此,重新詮釋儒學的道德人文精神,重新塑造儒學核心價值觀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是當務之急。為此,當今許多有識之士,都在殫精竭慮、苦思冥想地提出新見解、構建新體系,可謂新見迭出、眾說紛紜。例如,有人提出“三綱一個不能要,五常一字不能少”,有人提出用“一本五常”(即“民本”與“孝、仁、義、中、和”五德)說取代“三綱五常”說,有人提出建立以兩性關系為主軸的公民社會“新倫理”,等等,雖然各成一家之言,但仍有待深化,也有待商榷。
筆者在以往20余年的儒學研究論著中,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創性的觀點。例如,將儒學定義為“道德人文主義哲學”,并將儒學的根本精神概括為“以人為本。以德為體”的“道德人文精神”的觀點;將傳統儒學的基本思想模式概括為“仁本禮用”模式,并提出“民主仁學將是適應新世紀需要的儒學新形態”的觀點;在新世紀提出“一元主導,多元輔補;會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多元和諧文化觀”的思想主張等等。2009年9月以來,在為北京、曲阜、廣東的國際儒學研討會撰寫論文及在浙江、云南、韓國等地講學時,圍繞重塑儒學核心價值觀的問題作了認真思考,進而提出了“一道五德”新論述,這在本人頗有“豁然貫通”之感,故在此奉獻一得之見,祈求方家批評指正。
二、儒學核心價值觀認識史的回顧
儒學自誕生以來,歷代儒家對于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表述代有異同,既有常道,又有變道。
孔子是儒學的奠基者,他提出了20多個道德范疇,如“仁、義、禮、智、圣、孝、悌、忠、信、中、和、恭、敬、寬、敏、惠、勇、溫、良、儉、讓”等,但講得最多的是“仁”與“禮’’。孔子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仁本禮用”四個字。
孔子的孫子子思,即孔伋,提出了以“仁、義、禮、智、圣”為核心價值的“五行”說,又有以“圣、智,仁、義,忠、信”為核心價值的“六德”說;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和子思的“五行”說,而以“仁、義、禮、智”為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并斷言“仁義禮智根于心”。
繼孟子而起的荀子雖然批評思、孟“五行”說,但他最推崇的還是孔子,并繼承了孔子所提出的“仁、義、禮、樂、恭、敬、忠、信”等基本價值觀念。荀子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后仁也;行義以禮,然后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后禮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又曰:“道也者,何也?禮義、辭讓、忠信是也。”可見荀子學派在核心價值觀方面與孔孟并無根本性對立。
到了西漢中期的漢武帝時代,對于儒學核心價值觀的概括起了重大變化。大儒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抑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建議,從而使官方統治思想從秦始皇尊法、漢初尊道轉變為尊儒。董仲舒在“尊孔”旗號下綜合儒墨道法與陰陽五行思想,用“王道之三綱”與“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的核心價值觀取代了先秦儒家的“仁本禮用”與“五行六德”之說,于是形成了主導封建社會近2000年的核心價值觀理論——“三綱五常”論。這個“三綱五常”論,因其符合封建統治者維護綱常倫理、穩定社會秩序的政治需要而受到歷代專制君主的青睞。它雖然仍是儒家之說,但實際上已偏離了先秦原儒的道德人文精神。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五四”運動提倡民主科學以后,那種為君主專制服務的“三綱”思想受到了嚴厲批判而被時代所淘汰,但傳統儒學的“五常”思想并沒有喪失其核心價值。
三、“一道五德”論的思考方向
在中國哲學史上,百家所論“道”的涵義各不相同。例如道家之“道”,是一個無所不在、自在自為的絕對觀念性本體,儒家的“道”則是集政治、倫理、道德功能于一體的主宰性觀念。從《論語》可知,孔子所論之“道”有著多種涵義:有“道路”、“原則”之義,有“引導”之義,有“學問”之義,有“理想境界”之義。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為根本之德,作為人生根本原則、政治理想和治國安民的戰略。如曰“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吾道一以貫之”,“朝聞道,夕死可矣”,“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等等,都是指人生信奉的根本原則、政治理想或治理國家的戰略思想。后世儒家所論之“道”,盡管在不同場合涵義不同,但主要涵義是指信仰的原則、政治的理想與戰略。例如孟子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講“修其道,行其義”,董仲舒稱“道之大原出于天”、“明其道不計其功”,所論之“道”,就是人生信仰和政治理想意義上的“道”。后儒韓愈《原道》篇所原之“道”,宋儒程顥所“明”之“道”,朱熹所謂“修己治人’之“道”,都是根本原則、政治理想、道德境界意義上的根本之道。
儒家所論之“德”,在通常情況下是指對“道”的體悟、實踐,是“道”的具體表現形式。例如孔子所謂“君子之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這四種“德行”。
簡言之,儒家系統中的“道”、“德”關系實質上是體用關系,“道”是根本之體,“德”是道之體現,或曰道體之用。二者不可同曰而語。在這一思想觀照下,筆者所謂的“一道五德”,即指儒學的根本大道及體現根本大道的五大德目。
四、仁道一儒學的根本之道
那么,儒家的根本之道是什么?孔子以來的儒家所提出的種種價值觀念,有沒有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筆者認為是有的。這個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就是“仁”,儒家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
孔子雖然提出了20多個道德價值概念,但講得最多的是“仁”。“仁”是孔子學說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義的道德范疇,因而是根本大道。孔子的“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的確立,是儒學道德主體性特性的確立。孔子的“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就是對孔子根本之道的最精辟的概括。
“仁”的涵義是豐富多彩、與時俱進的。其基本內涵,第一是人,所謂“仁者人也”,有道之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第二是“德”,所謂“仁者愛人’,就是有道者的根本之德在于愛一切人;第三是根本之道,《中庸》引孔子之言云“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政治的要義在于以人為本,衡量人的標準看他本身的道德修養,道德修養的根本原則在于實踐仁道。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說明“仁”是內在于人的心理自覺。但這種心理自覺,并非先天具備,而是后天修養而成。“克己復禮為仁”,就指明“仁”是通過自我修養回歸禮義最終達到“仁道”境界的修道方向。
儒家以“仁”為根本之道的理論主張,突出了“以人為本”的儒學特質。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承認人的生存權與發展權,就必須承認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宰權,就必須承認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人民。儒學民本思想在君主專制時代是“君以民為本”,但從明清之際的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以后,其性質發生了變化,即已具有權力來源于民、君是人民請來為民服務的民主性質。其邏輯的發展必然是從民本走向民主。
“仁”與其他德目的關系如何?先儒早有論述。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宋儒程顥曰:“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程頤亦曰:“仁即道也,百善之首也。”可見,在先儒看來,“仁”與其他德目并非并列關系,而是體用關系,是核心與表現的關系。“仁”是“道”之體,“義”、“禮”、“智”、“信”是道之用。因此,我們將“仁”作為儒學根本之道是符合傳統儒家對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認知的。
五、“義、禮、信、和、敬”——儒學的五常大德
如上所說,歷代儒家對儒學核心價值觀的表述代有異同,特別是對體現“仁”道的“常德”即常現常用的大德,認識不盡一致。當代學者或繼續堅持傳統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或改為所謂“孝、仁、義、中、和”的“新五德”。
愚見以為,從立足于當今時代的精神需求同時又最具普世性意義而言,還是以“義、禮、信、和、敬”來概括儒學的“五常之德”比較恰當。
義:“義者宜也”。“義”的本義是指合乎“仁”的行為,是“仁”的體現。“義”在儒家道德倫理系統中的基本涵義,就是立足仁道,追求合理、適時、正義、公正。在儒學史上。“義”往往與“利”組成一對范疇而引起廣泛討論,即所謂“義利之辨”。孔子言“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并非重“義”輕“利”,而是將富貴功利置于道義基礎上。孟子言“仁義而已,何必曰利”,是強調力行仁道,利在其中。董仲舒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強調道義的優先性質,而非擯棄功利。但此言確有重“義”輕“利”傾向,故宋儒葉適予以批評,指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爾”。可見義利不可偏廢。
禮:“禮”在儒家道德倫理體系中,既是德性原則,又是倫理原則。作為德性原則,“禮”是內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現。作為倫理原則,“禮”是規范人際關系、區分社會等級差別的準則和制度。《禮記·曲禮上》曰:“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器》篇曰:“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禮,時為大,順次之。”說明禮是具有廣泛功能并且與時俱進、順應物理的倫理原則。
信:《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_人之道也。”“誠”是真實無妄的客觀存在,是天道。“誠之”就是要人們信守這個“誠”,就是“信”,是人道。“信”的基本涵義是誠實、守信、守法,它體現了實事求是、尊重客觀實際和守信、守法的精神。“誠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業、立國之本。所謂“民無信不立”,是要求治國者取信于民,才能受到人民擁護。
和:即提倡中和之道。《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見“中、和”為儒家之大德。《論語》曰“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等,都說明“和”為大德,不可或缺。在當代,尤有必要堅持執兩用中、和而不同、多元和諧的精神。
敬:“敬”源于“仁”而合于“禮”。“禮”主要是制度習俗,“敬”則是行為態度。“敬”的內涵極其豐富:一曰敬天,即敬畏天道,追求“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整體和諧局面。二曰敬祖,敬畏祖宗,孝敬長輩。孔子曾說,人與犬馬之“孝養”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懷“敬”德,“不敬,何以別(人獸)乎!”。三曰敬師友,敬師者必重文德,好學深思,敬友者重視人際和諧,團結互助。敬祖、敬長者必孝,故“敬”可涵“孝”,“孝”卻不能代“敬”。故以“敬”為五常之德,則“孝”在其中矣。四曰敬事敬業,即開創事業,建事立功。《論語》有“君子有九思”之說,其一是“事思敬”,就是要兢兢業業做事,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宋儒程頤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又曰:“敬是持己,恭是接人。……君臣朋友皆當以敬為主也。”可見,“敬”是待人接物、處理人際關系的曰常大德。
人們或許要問:“智”為傳統儒學“五常”之一,你為何將“智”排除在當代儒學核心價值觀之外?筆者的理由有三:一是要強調儒學核心價值觀的道德人文意義,上述“一道五德”較之其他價值范疇,更能體現儒學的道德人文價值;二是“智”在傳統儒學價值觀中雖有“智慧”之義,但主要是指“是非之心”、“知識”之智,是科學判斷而非道德判斷,因而可歸入知識論系統;三是傳統儒學包打天下,當代儒學則只扮演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角色,不能也無須包打天下在當今科學昌明的時代,“智”的作用已經主要由科學來承擔,而不必包含在儒學的核心價值觀之內了。
六、“一道五德”的現代價值
儒學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的學問,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儒學,處處需要儒學。如政治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的和平共處與合作共贏,經濟生活中運用《論語》加算盤的智慧經營企業,開創競爭與和諧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局面,在曰常生活中謹守仁道,用“義、禮、信、和、敬”的道德原則處理人際關系等等,甚至生老病死,婚喪節慶,都奉行著儒學的道德原則。正所謂“百姓曰用而不知”,表明儒學是能適應現代生活的活學問,而非僅存于故紙堆和博物館的死學問。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而提出“以德治國”的方針,提出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目標,提倡以“榮八恥”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無不借鑒或吸收了儒學的理念與智慧。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中國特色”,而“中國特色”首先是傳承了數千年的以儒學為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離開了中華傳統文化,就沒有中國特色了。例如“八榮八恥”之說,如果一一分析起來,可以說是儒學“仁義禮智信”的現代擴充版。其“服務人民”者,仁也;“熱愛祖國、團結互助”者,“義”也;“遵紀守法”者,“禮”也;“崇尚科學”者,“智”也;“誠實守信”者,“信”也。其“辛勤勞動、艱苦奮斗”者,是“君子自強不息”傳統美德之發揚。這說明現在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家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有著不可割裂的思想聯系,這也正是儒學現代性的生動證明。
再就世界發展的趨勢而言,自20世紀末以來,全世界都處在全球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具體表現為: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政治趨勢的多極化、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價值觀念的趨同化。在價值觀方面,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曰益廣泛與深化,一些原本根植于西方或東方文化土壤的核心價值觀念越來越表現出普世性。例如,原本根植于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觀念,原本根植于東方的仁愛、禮義、和諧、誠信、中道等觀念,現在已經突破地域的界限而日益成為全人類都能接受的價值觀念。
然而,人類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許多重大的弊病與危機,諸如核戰爭威脅、全球暖化、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物欲膨脹、資源浪費等,并且伴隨著信仰失落、道德墮落、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人格扭曲等等現代精神疾病。在這些弊病與危機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深層的價值觀的沖突。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精神的疾病只能用精神的方法去解決。在解決現代社會的精神弊病方面,儒學傳統的道德人文精神及“一道五德”價值觀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如果各國的當政者能夠真正尊重人的生存發展權力,真正認識“以人為本”的重要意義,真正抱持對人類的仁愛之心與負責態度,則上述問題是不難控制與解決的。從一定的意義上說,現代社會正在呼喚儒學的核心價值觀,期望運用儒學的道德智慧去緩解或消解人類的精神疾病。
在重塑儒學核心價值觀、弘揚儒學道德人文精神的弘道實踐中,有必要特別強調的是,置身于全球化、現代化進程中的儒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切不可盲目自大,而應深入認識中西文化的互補性,擯棄那種“唯我獨尊”的霸權主義邏輯。筆者相信,21世紀的世界文化生態,將是一個多元文化溝通互補、和而不同的格局。在這個格局面前,作為擁有數千年儒學傳統的中國人,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與“多元和諧”的文化觀,為建設一個真正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中國與理性、繁榮、文明、和諧的未來世界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