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的審美意識是人類神經系統的機能,人類的審美顯意識、審美潛意識、審美無意識對應著大腦的不同層次和不同功能區。人類深層審美。理主要對應于大腦的深層和中層。但是,它們不但有不同的定位,也有整體的整合,并且在大腦的四個功能區域一感覺區、儲存區、判斷區、想象區之中顯現出來。
[關鍵詞]審美意識;深層審美心理;大腦定位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0)03-0049-09
人類的意識活動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機能,大腦和神-經系統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人的神經系統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神經傳導系統、外周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人的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它的功能主要是把神經傳導系統所接受而通過外周神經系統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進行處理,并且相應地作出對策反應的指令以決定人的當下態度、決策、行為等意識活動。人腦是整個地球上物質演化和生命進化,特別是30噼以來動物進化的產物。它是地球上最為復雜的生命構成物,人們對它的結構、功能、機制等等的了解,雖然已經有了許多重要的發現,但是,大腦至今仍然是我們知之甚少、充滿神秘奧妙的領域,盡管它的體積和容量并不是很大。現在我們只能就腦科學和心理學所達到的水平來大致地分析和探索T審美意識(審美顯意識、審美潛意識、審美無意識)與大腦的結構:功能、機制之間的關系,即審美意識與大腦定位。審美意識的審美顯意識、審美潛意識、審美無意識對應著大腦的不同層次和不同功能區,產生了相對應的定位。人類深層審美心理(審美潛意識和審美無意識)主要對應于大腦的深層和中層。然而,審美意識與大腦之間不但有不同的區域定位,同時也有大腦整體的整合,并且在大腦的四個功能區域—_感覺區、儲存區、判斷區、想象區之中顯現出來。我們了解和探究審美意識的大腦定位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審美意識的功能訓練,在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審美意識與大腦定位
從外觀上來看,人腦位于顱腔內,有三層保護膜。人腦的構造,主要包括腦干、小腦與前腦三部分。腦干上承大腦半球,下連脊髓,呈不規則的柱狀形。經由脊髓傳至腦的神經沖動,呈交叉方式進入:來自脊髓右邊的沖動,先傳至腦干的左邊,然后再送人大腦;來自脊髓左邊的沖動,先送入腦干的右邊,再傳到大腦。腦干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個體生命,心跳、呼吸、消化、體溫、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與腦干的功能有關。腦干部位又包括以下四個重要構造:1.延髓。延髓居于腦的最下部,與脊髓相連。其主要功能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2.腦橋。腦橋位于中腦與延腦之間。腦橋的白質神經纖維,通到小腦皮質,可將神經沖動自小腦一半球傳至另一半球,使之發揮協調身體兩側肌肉活動的功能。3.中腦。中腦位于腦橋之上,恰好是整個腦的中點。中腦是視覺和聽覺的反射中樞,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動,均受中腦的控制。4.網狀系統。網狀系統居于腦干的中央,是由許多錯綜復雜的神經元集合而成的網狀結構。網狀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覺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層次的意識狀態。小腦位于大腦及枕葉的下方,恰在腦干的后面,是腦的第二大部分。小腦由左右兩個半球所構成,且灰質在外部。白質在內部。在功能方面,小腦和大腦皮層運動共同控制肌肉的運動,借以調節姿勢與身體的平衡。前腦屬于腦的最高層部分,是最復雜、最重要的神經中樞。前腦又分為視丘、下視丘、邊緣系統、大腦皮質四部分:1.視丘。呈卵圓形,由白質神經纖維構成,左右各一,位于胼胝體的下方。從脊髓、腦十、小腦傳導來的神經沖動,都先終止于視丘,經視丘再傳送至大腦皮質的相關區域。所以說視丘是感覺神經的重要傳遞站。此外,視丘還具有控制情緒的功能。2.下視丘。位于視丘之下,是自主神經系統的主要管制中樞,它直接與大腦中各區相連接,又與腦垂體及延髓相連。下視丘的主要功能是管制內分泌系統、調節體溫,并與生理活動中饑餓、渴、性等生理性動機有關系。3.邊緣系統。一般認為包括視丘、下視丘以及中腦等在內的部分。邊緣系統的主要功能為嗅覺、內臟、自主神經、內分泌、性、攝食、學習、記憶等。邊緣系統有兩個神經組織,即杏仁核與海馬,前者關系情緒的表現,后者與記憶有關。4.大腦皮質。由灰質構成,其厚度約為1厘米~4厘米,其下方大部分則由蛋白質構成。大腦中間有一裂溝,由前至后將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稱為大腦半球。兩個半球之間,由胼胝體連接在一起,使兩半球的神經傳導得以互通”。關于人腦機能的水平和定位腦科學界有不同的劃分。有的學者認為:“人的神經系統從進化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繼承了進化的成果,獲得了一定的特性,至今仍保留以下三個具有特殊機能意義的神經系統水平:(1)脊髓水平;(2)低級腦水平;(3)高級腦水平或皮層水平。”也有的學者則劃分為“三種皮質”:“大腦皮質從細胞結構和機能方面的差異來區別,可分為三種皮質—新皮質、古皮質和舊皮質?!牌べ|、舊皮質和新皮質是按照種族系統的順序發生、發展的。人腦的大腦半球表面為新皮質所占有。古皮質(海馬和鑿狀回)被擠入大腦半球之中,舊皮質(總稱為梨狀葉,可分為梨狀前區、杏仁周圍區和內嗅區)被擠到大腦半球的底部。邊緣皮質指的就是古皮質和舊皮質,此外,新皮質也稱‘新的皮質’,邊緣皮質也稱‘古的皮質’。”。三種皮質、腦干和脊髓,由傳人神經通路和傳出神經通路構成各自的整合系統。丘腦和丘腦下部是傳人神經通路的最終中轉部位,基底神經節(尾狀核、隔核和杏仁核)是傳出神經通路的最初中轉部位。古皮質系統和舊皮質系統統稱為大腦邊緣系統。它們共同組成了維持生命活動現象的糕合系統。我們認為,把腦干與脊髓系統的人腦活動放存一起似乎比較恰當。腦干和脊髓系統的機能主要是保障“生存”這種生命現象。這種保障是通過軀體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和植物神經的調節作用而進行的。低級腦水平的人腦活動主要是小腦和大腦邊緣系統的機能。、腦對運動及姿勢具有調節和平衡作用”。大腦邊緣系統的機能主要是本能行為(食欲、性欲和群體欲)的控制、情緒行為的控制、植物神經機能的調整。“總之,低級腦水平涮節和控制人體的許多基本生命活動。低級腦水平的活動常常存意識下水平進行,但受到高級腦部位的調整和控制。低級腦水平對調節大腦皮層的機能狀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p>
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也是腦的主要部分。分為左右兩個大腦半球,二者南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相連。被覆在大腦半球表面的灰質叫大腦皮層。其中含有許多錐體形神經細胞和其他各型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纖維,皮質的深面是髓質,髓質內含有神經纖維束與核團。在髓質中,大腦內的室腔是側腦室,內含透明的腦脊液。埋在髓質中的灰質核團是基底神經節。大腦半球的表面有許多深淺不同的溝裂(凸處為回)。其中主要的有中央溝、大腦外側裂、頂枕裂。人的大腦半球高度發展。成人的大腦皮質表面積約為1/4平方米,約含有140億個神經元胞體,它們之間有廣泛復雜的聯系,是高級神經活動的中樞。大腦皮層通過髓質的內囊與下級中樞相聯系。腦的外部包有結締組織的被膜,腦脊液充滿于腦的腔、室、管內,有保護和營養作用。腦的血液供應從椎動脈和頸內動脈獲得。從左右大腦兩半球互相之間的聯系來看,首先它們借著一束強大的神經纖維(約含2億條神經)—胼胝體相連,互相交流兩半球的信息。這樣既有分工又是一個整體。大腦兩半球有各自獨立的功能。它們分別是:左大腦半球有語言、閱讀、書寫及邏輯、推理、計算的能力;右大腦半球則有圖形、空間結構的構思能力,有音樂欣賞能力,及形成非言語性概念的能力。左大腦半球的思維活動是人類特有的功能,由此可以說明人腦進化、發展的一側化趨勢,也提示人腦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因此,高級腦水平或皮層水平主要就是指大腦新皮質系統的機能?!按竽X皮層主要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存儲區,是一個自動化的巨大的信息加工系統。在這里儲存著大量的過去經驗的記憶,而且還儲存著許多運動反應的構型,根據機體當時的內、外環境的信息輸入,大腦皮層儲存的信息可以隨時引出,以便控制機體的運動反應。大腦皮層是思維活動的器官,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是專門用于抽象的思維過程的?!贝竽X的皮層功能是有相對固定的定位的“人類大腦皮層主要的功能代表區有感覺區、運動區等?!奔毞譃檫\動代表區、體表感覺代表區、視覺代表區、聽覺代表區、語言代表區。此外還有一個大腦皮層聯絡區?!叭祟惔竽X皮層有明顯定位的感覺區和運動區僅占整個大腦皮層的一小部分,尚有很大一部分皮層與感覺及運動無直接聯系,其功能意義正日益受到重視。這廣大的皮層部位統稱大腦皮層聯絡區,可能與更高級的信息加工整合和思維意識活動有關?!蔽覀冞@里所說的大腦定位就是主要指這種大腦皮層或新皮質的機能定位?!按竽X皮質的細胞構筑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其機能也因部位的不同而有別,因而就被劃分為許多不同的功能區,稱為大腦皮質功能定位?!送?,脊髓、延腦、小腦、中腦、間腦等一切中樞神經系統也都有功能定位。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既然大腦皮質功能具有相對的定位,即一定的心理(意識)活動主要是由大腦皮質的某一部位的功能實現的,那么,審美意識當然也會有這種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不過,審美意識是一種不同于普通意識(心理)的特殊意識(心理),那么,審美意識的大腦定位也是與審美意識的特殊性相關的。
首先,從審美意識的特殊性質來看,它的大腦定位應該具有特殊性。一般說來,審美意識具有人類社會性、精神愉悅性、情感中介性、心理完整性。審美意識的這些特殊性質就使得審美意識在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上顯示出其本身應有的特殊性。
所謂審美意識的人類社會性就是指,審美意識是人類及其社會所獨有的意識形式。在人類進化成為真正的現代人并組成了人類社會之前,動物界,即使是高級動物,如靈長目動物猿猴之類,也沒有審美意識。為什么?其一,動物只有本能,沒有審美意識。像達爾文及其他人所謂的“動物的審美意識(美感)”,諸如,某些鳥類的鳴唱、孔雀開屏、小蜂鳥構筑彩色巢窩等等,都是本能,這些行為都是固定的,只有一種形式或者幾種極其有限的形式,而且大多是在一段時期即動物發情期才會產生。這一點達爾文本人就已經意識到了。有些人把這些行為視為動物的美感不過是人的一種比附。其二,根據考古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史前藝術史的大量資料,審美意識也只是人類到了舊石器晚期,即距今15000年-6000年之前才產生出來,也就是說,只有在歐洲的克羅馬農人和中國山頂洞人那里才發現了審美意識的遺跡。其三,當某些人處在非人的境況中時,他們的審美意識也會消失或者退化。比如,處于非人境遇之中的印度狼孩、中國遼寧豬孩。階級社會中的奴隸、農奴、工人或窮人就會喪失審美意識。正是審美意識的這種人類社會性把審美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定在了高級腦水平之上,也就是皮層水平之上,或者說在新皮質水平之上。
所謂審美意識的精神愉悅性就是指,審美意識主要是一種精神性快感,而本質上不是生理性快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第一,審美需要是一種處于實用需要的精神性需要,精神需要的滿足主要就是精神性快感。第二,審美意識的接收器主要是眼睛和耳朵,即視覺和聽覺,這兩種感覺器官主要是精神性感官,與觸覺、嗅覺、味覺的生理性和實用性器官有所不同,視聽感官接受的主要是精神性信息,這些信息使人產生精神性快感。第三,審美意識之中的生理性快感最終要服從于精神性快感,因此審美意識的主導方面是精神性快感。審美意識的這種精神愉悅勝把審美意識定位在從下丘腦的快感中心到邊緣系統直到新皮質的大腦聯合區所形成的環路之上。
所謂審美意識的情感中介性就是指,在審美意識中,審美情感是審美認知和審美意志之間的中間過渡環節。這種情感中介性表現為三種形式:其一,情感的驅動作用,即在審美活動中情感是使得審美主體進入審美狀態的動力。其二,情感的定向作用,即在審美活動中情感往往決定著感知、聯想、想象、思維、意志等等審美心理活動的展開方向。其三,情感的彌散作用,即在審美活動中感情往往擴散彌漫于整個心理活動之中,成為最突出的心理因素,甚至于遮蔽了審美認知和審美意志的活動,讓人感到沉浸在情感激動之中。審美意識的這種情感中介性主要是把審美意識定位于大腦皮質的下丘腦和邊緣網狀系統之中,不過,它們卻嚴格地受到大腦皮質的聯合區的調控。這是因為人的快感中樞主要在下丘腦?!斑吘壪到y和丘腦許多部位都有這樣的中樞,但下丘腦最為明顯?!边@樣就可以保證在下丘腦快感中心形成的情緒激動經過邊緣系統(網狀系統)的激活放大而沿著超越生理性快感的方向展開,抒發為精神性快感。一
所謂審美意識的心理完整性就是指,審美意識是包含著以情感為中介的,包括認知、情感、意志的完整心理活動。審美意識的這種心理完整性把審美意識主要定位于大腦皮質聯合區,以保證審美意識的整體性,但是,審美意識同時也與大腦皮質的運動區、感覺區,特別是體感區、視覺區、聽覺區、語言區密切相關,同時大致形成了“感覺區一下丘腦一快感中心一網狀系統一聯合區一運動區一下丘腦一快感中心一網狀系統一感覺區”這樣一個環路。這樣就可以保證審美意識的心理活動過程按照“審美認知一審美情感一審美意志”的大致聯系完整地展開。
其次,從審美意識的特征來看,它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也有其特殊性。我們知道,審美意識與其他的任何意識(科學意識、道德意識、政治意識、法律意識、宗教意識等)一樣都是包含著認知、情感、意志的完整心理活動過程,但是審美意識也具有自身的特征。這些特征就是在認知、情感、意志三個方面與其他任何意識不同之處。第一,從認知方面來看,審美意識是積淀著理性的直覺。也就是說,審美意識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當下的直覺,但是,審美意識之中的理性因素卻是在之前的長期社會實踐、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之中先行完成了并且積累和沉淀在人的心理結構之中。第二,從感情方面來看,審美意識隱含著功利的快感。也就是說,從表面上來看,審美意識是沒有功利目的的,然而,對象對審美意識的實用功利目的、倫理功利目的、認識功利目的是在進行當下的審美活動之前已經實現了而隱含在人的心理結構之中的。第三,從意志方面來看,審美意識是合規律和合目的的自由創造。也就是說,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的審美關系達成和實現了審美客體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從而使人產生了一種合規律和合目的的自由感和創造感,也就是人在自己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直觀到自己而產生出一種自由創造感。我們可以說,審美意識的上述三方面的特征恰恰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之中,尤其是在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之中反反復復積累和沉淀的結果,在神經系統的功能和機制上來看也就是千萬次的實踐活動的重復而形成了一種動力定型,這種動力定型分別在新皮質、古皮質、舊皮質上形成比較固定的功能區,同時又與聯合區的整合功能相互作用,就形成了自動化、系統化的心理活動,從而表現為直覺、非功利、自由的心理活動狀態,就顯示出審美意識的特征:積淀著理性的直覺、隱含著功利的快感、合規律和合目的的自由創造。
再次,從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所形成的審美關系來看,審美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也是具有特殊性的。一般說來,審美對象要與審美主體形成審美關系,就必須具有外觀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超越功利性。
所謂審美關系的外觀形象性就是指,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發生審美關系時,主要是與對象的外觀形象發生凝神觀照的關系。這就是德國古典美學之中康德所強調的審美判斷力的形式性,即審美判斷力不關乎對象的質料、內容或物質存在,而只關乎對象的外觀形式或形象顯現;它也是席勒所說的“審美外觀”,即非邏輯、非認識的、非物質存在的、非內容的對象的外在形式;它還是黑格爾所說的“感性顯現”,即把絕對精神(理念)顯現為人們可以感覺到的形式或形象。審美關系的這種外觀形象性把審美意識主要定位在大腦的右半球。“雖然右半球可以稱為‘非優勢的’,但它并不是沒有自己特殊的機能的。有半球似乎有一種高度發達的空間感和模式感?!薄坝行┭芯空哒J為非優勢半球在音樂和藝術能力以及情緒和夢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他們可以根據大腦兩半球的相對優勢不同,而把分析科學家同創作藝術家區分開來?!泵篮蛯徝兰捌渌囆g,作為對象主要是以審美形象引起審美主體的凝神觀照,因此,它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主要就在大腦右半球或大腦非優勢半球。
所謂審美關系的情感感染性就是指,在審美關系的達成和實現時審美對象能夠引起審美主體的情感激動,并且能夠把這種情感激動傳給其他的審美主體形成一種審美氛圍。情感與需要、動機、目的是密切相關的。審美情感就是審美需要、審美動機、審美目的的實現,它一般是意向性和對象性的,也就是審美情感是指向一定的審美對象或者具有審美意向的,也就是說審美情感的激起必須有審美對象的刺激,即美的形象對審美動機的激活,形成一種內驅力。動機理論家“唐納德-赫伯曾提出每一個刺激有兩個機能:激起機能和線索機能。食物和香味可以激發饑餓的人(激起機能),并能指引他哪里能夠找到食物(線索機能)。生理學上有證據表明網狀結構是激起機能的基礎。每一個感覺,例如嗅覺或視覺,都把感覺輸入網狀結構,激發高級腦中樞。于是中樞就對刺激的信息(線索機能)進行評價,找出刺激的線索和它的意義?!庇纱丝梢?,審美情感的激起首先需要有審美信息(美的形象)的刺激引起審美動機、審美需要、審美目的,并把這種審美信息的刺激傳導到大腦邊緣系統(網狀系統)之中,通過動機的激起機能和線索機能在下丘腦的快感中心引起情感反應,并且指向這個審美信息的美的形象。因此,審美關系的情感感染性首先把審美意識定位在大腦右半球(非優勢半球)和網狀系統(邊緣系統),以實現動機的激起機能和線索機能。然而,審美關系的情感感染性還需要將審美情感的強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才可能達到凝神觀照和情感感染到許多人,使得在一定的審美氛圍之內的人們都能夠保持一定的審美需要、審美動機、審美目的的激起水平?!斑@就是激起水平這一概念和一個重要的假設:我們被激發去把我們的激起水平保持在最優的非零點“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情感活動,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當今最流行的對情緒感受的解釋來自全身激起學說(類似坎農一巴爾德學說)和歸屬學說的結合。感受的情緒是一個復雜的機能,取決于若干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I)激起水平一激起程度(更確切地說,是激起水平從某個基線開始變化而達到的程度)可能是造成情緒強度這個方面的媒介;(2)對產生激起變化的情境的認知評價,這至少可以部分地決定愉快一不愉快這一個方面;(3)對激起變化的評價,這個又可以反過來影響對情境的認知評價。第四個因素是激起的特定生理模式,它可能部分地決定感受的性質(是害怕還是憤怒?)。”對于審美情感來說,保持激起水平、對產生激起變化的認知評價、對激起變化的評價,以及特定的生理模式,主要就是要保持美的形象的審美信息,并且能夠持續地激起審美需要、審美動機、審美目的。在人類的心理活動中,除了形象化的第一信號系統之外,還有語言的第二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因此,審美活動中,審美意識除了定位于大腦右半球和邊緣系統(網狀系統)之外,還要定位于大腦皮質的語言區,因為語言可以更加有效地激起和保持人們的審美動機的激起水平,從而使得審美情感激發出來并且持續不斷,而且具有感染性。這樣審美關系的情感感染性就把審美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定在了大腦聯合區的左右兩個半球以及大腦邊緣系統(網狀系統)之間的網絡通道之中。
所謂審美關系的超越功利性就是指,在審美關系的達成和實現中,審美對象對于審美主體來說不再是實用功利目的、認知功利目的、倫理功利目的的對象,而是超越了這些功利目的,而僅僅是審美觀賞的“無用的”對象。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已經能夠完全實現這些功利目的,并且把它們的實現作為個人記憶或者集體記憶保存在電腦的某些部位中,從而可以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對象的審美屬性上。根據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腦的深部和皮質內側部位的損傷導致原發性的記憶障礙,這些障礙同認識(分析一綜合)活動的任何局部缺陷毫無關系,所以,腦的中心線附近的深部(腦干網狀結構、丘腦、邊葉組織)不僅對維持皮質的最佳緊張度有直接關系,而且對保證直接痕跡保持所必需的條件也有直接關系。”因此,記錄超越實用功利目的、認知功利目的、倫理功利目的的社會實踐的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的大腦皮質是在腦干網狀結構、丘腦、邊葉組織等等這些大腦的古皮質和舊皮質之中。那么,審美關系的超越功利性就把審美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放在了大腦網狀系統、邊緣系統和丘腦之間的部位。不過,由于審美信息的記憶主要是形象化的,因此主要又與大腦右半球相關聯,再加上第二信號系統條件反射的強化作用,這種定位又多少與大腦左半球的語言區相關聯著??梢哉f,審美關系的超越功利性使得審美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就在于大腦左右兩個半球、腦干網狀結構、丘腦、邊葉組織之間的網絡通道上。
總而言之,由于審美意識的復雜性、變化性、多元性、立體性,審美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也不是單一的、單向的、線性的,而是一種立體網絡的通道,主要定位在大腦右半球、大腦左半球語言區、網狀系統、丘腦、下丘腦幾個主要點之間的循環往復的回路通道上。
二、深層審美心理與大腦定位
審美意識,從呈現形態來看可以分為表層審美意識和深層審美意識,它們同樣對應于大腦皮質的表層和深層,也就是分別對應于高級腦水平與低級腦水平和腦干、脊髓水平,或者說分別對應于大腦的新皮質與古皮質和舊皮質。因此,人的深層審美意識,就其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成果積累和沉淀而言,可以在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之中主要定在大腦皮質的深部,即低級腦水平和腦干、脊髓水平,也就是古皮質和舊皮質。然而,人的審美意識活動絕對不是人的低級腦水平的活動,所以,人類深層審美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同樣與人的高級腦水平、新皮質水平密切相關,從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網絡結構或者立體結構,即立體網絡結構?!斑@就是為什么作為復雜的‘機能系統’的高級心理‘機能’不可能定位于腦皮質的狹隘區域或孤立的細胞群中,而是應該包括一系列協同工作的腦區復雜系統,其中的每個區對復雜心理過程的實現都有自己的貢獻,這些區可能分布在腦的不同部位,有時候彼此之間相距得很遠。”前蘇聯神經心理學家魯利亞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在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中顯示出不同于動物的兩個特點:一是“人的意識活動的高級形式依賴于外部的手段(為了記住一個必要的內容,我們就在手帕上扎一個小結,為了不忘記某一個思想,我們記錄一些字母組合,為了完成計算作業,我們利用擴大的表格等等,都可以作為這樣的例子)。這些歷史上形成的方法,看來就是建立腦的各個區之間機能聯系的重要因素一借助于它們的幫助,那些以前獨立工作的腦的區域,成為統一的機能系統的一些環節。如果形象地表示,那就可以說,這些歷史地形成的組織人的行為的方法,在他的腦的活動中結扎起新的結點,正是這些機能‘結點’,或者像一些人稱呼它們的那樣:‘新的機能器官’(前蘇聯心理學家列昂節夫,A,H,JI e o H Tb e B,1959)的存在,乃是把人腦的機能組織與動物的腦區別開來的最重要特點?!边@就是復雜的心理機能的“皮質外”機構原則。人的符號系統,特別是語言系統,或者第二信號系統在這種原則中應該是最重要的手段。二是“它們(高級心理過程)在腦皮質中的定位并不是固定的、不變的,這種定位不論是在兒童發育的過程中,還是在連續的練習階段上都是發生變化的?!币虼耍覀冞@里關于深層審美心理與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之間的關系只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的,并不排斥個性心理特征所產生的某些“新的機能器官”或者“結點”。而且我們必須進一步強調,這些新的機能器官或者結點以及人的高級心理過程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的變化,都是長期的社會實踐的積累和沉淀(積淀),因而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內化”或者“記憶”密切相關,這種“內化”或者“記憶”也可以具有集體的和個人的兩種不同形式,不過,它們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似乎應該是大致相同的。除了個人的或者集體的(種族的)審美記憶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概就是審美感知和審美情感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比較重要。因為對于審美意識來說,深層審美意識(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的形成主要就是社會實踐,特別是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的“積淀”,而這種積淀在心理結構中可以說就是一種“記憶”;同樣,從審美意識的主要特征來看,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的外觀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超越功利性,似乎就是與審美感知和審美感情以及審美記憶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相關。
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這些深層審美心理并不是不可知的神秘精神世界,實質上它就是審美顯意識在長期社會實踐過程中“積累和沉淀”(積淀)在人的深層心理層面的,潛隱的審美意識的精神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它也可以視為審美意識的“記憶”。因此,記憶的大腦定位大致上也就是類似于深層審美心理(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我們之所以如此說,就是因為,一般說來,記憶就是“保持痕跡的能力”,它可以分為兩種:“肉體記憶”和“精神記憶”,前者屬于自然現象,后者則應當看成是“意志自由”的表現,這種“自由意志”能夠通過精神的、意志的努力而引起過去經驗的個別痕跡?!昂翢o疑問,記憶是人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沒有記憶,就談不上從經驗中學習,就沒有智力功能,沒有語言的發展,也沒有人類所具有的任何特性?!庇洃洸恢皇腔貞浀哪芰ΑK鼘嶋H上就是“保持痕跡的能力”,“腦可以記錄所經歷的每一件事?!庇洃浛梢苑殖蓭最?情節記憶。對過去生活中一些情節和事情的記憶,如被貓絆了一跤。事實記憶,對事實的記憶。如黑斯廷斯戰役發生于1066年或愛因斯坦用公式說明相對論。語義記憶,對意義的記憶。一般說來,人們能夠記住數十萬個字和它的意思。感覺記憶。絕大多數人都有很強的視覺記憶,他們有可能記住數于個面容,并可能在“心理眼睛”中清楚地看到大多數人的面容。許多人也能記住自己特別喜愛的樂曲的音調或鮮美菜肴的味道。技巧。記憶技巧也包括一個人能記住怎樣穿衣服,怎樣開車和打球,甚至走路和說話都是幼年時學習的技巧。本能的記憶。新生兒“記得”吸吮母親的乳房,成年人的大腦“記得”怎樣呼吸、睡眠、消化等。許多這種記憶的基礎是遺傳的并在基因中儲存的。這種遺傳上的記憶詳細說明一個人在身體上和思想上的特征。我們這里把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比擬為“記憶”,并不是指前面幾類具體的記憶,而是指最后兩類,即技巧和本能的記憶。前者相當于審美潛意識,后者相當于審美無意識。當然它們之中同樣也包含著某種語義記憶和感覺記憶,一般說來,它們并不包含情節記憶和事實記憶,因為審美潛意識和審美無意識是在比較抽象的意義上來說的,所以并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事實或情節,而是抽象意義上的比擬。
根據神經心理學的研究,關于記憶的功能和機制有如下幾點可以借鑒:其一,核糖核酸一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是記憶的載體,正是它們既在記憶痕跡的遺傳傳遞中,也在后天的保持中都起著決定性作用的論點很快就成為大家公認的…””。這給記憶的功能和機制的唯物主義解釋奠定了物質基礎,可以杜絕唯心主義的解釋。可以這樣說,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的積淀或記憶也應該是有這樣的物質載體的。其二,記憶是一個復雜的在時間上展開的過程,可分解為一系列的連續階段,這些階段是以不同的心理學結構、可達到固著的痕跡的不同的“廣度”和它們的不同的儲存時間為特征的。即它可以分為銘記不同的感覺特征的“瞬時記憶”,不過,這個階段只是“中間的、要讓位給最后的階段的,這個最后階段在于痕跡的復雜編碼或者把它們納入某個范疇系統?!边@個過程是復雜的和能動的?;蛘哒f,“當我們要記住某些新信息時,我們一再重復地記它。主觀組織的現象提出,不是重復本身幫助記憶,而是通過重復使大腦建立模式并對材料進行自己的組織。”這提示我們,深層審美心理(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的積淀和記憶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主動的過程,它不是一種瞬時記憶,而是一種模式化、系統化、自動化、范疇化的“長時記憶”,是社會實踐不斷反復重復的結果,最終使得審美活動在深層審美心理的支配下成為了直覺式的、頓悟似的、范疇化的,甚至模式化和自動化的系統化過程。這也就是形成了我們前面所述的:美感是積累著理智的直覺,美感是隱含著功利的愉快,美感是合規律和合目的的自由創造。其三,從信息的接受和銘記的初級(感覺)階段過渡到將信息組成映象的較復雜的階段,之后再過渡到信息編碼而成為依照范疇而組成的系統,都要求有著極為復雜組織的皮質二級區和三級區保持完整,其中的一些區同連續輸入的信號綜合為繼時性的或同時性的結構聯系著的,另一些區則是同這些痕跡組成語言密碼聯系著的”。那么,我們似乎可以大致確定,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主要“依賴于大腦皮質器官和皮質下結構的協同工作的整個系統”的新皮質,而不僅僅在于腦干、邊葉系統、網狀系統等占皮質和舊皮質的激活功能保持大腦活動的緊張度。“腦的中心線附近的深部(腦干網狀結構、丘腦、邊葉組織)不僅對維持皮質的最佳緊張度有直接關系,而且對保證直接痕跡保持所必需的條件也有直接關系?!彼陨顚訉徝佬睦淼拇竽X皮質功能定位同樣是一個包括腦干、脊髓水平、低級腦水平和高級腦水平的整合,也就是一個從大腦皮質的一級區到二級區再到三級區的一個立體網絡結構的功能定位。深層審美心理(審美潛意識和審美無意識)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就是在不斷反復的長期社會實踐,特別是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之中,人們的審美記憶和藝術記憶的不斷“積累和沉淀”的結果。為什么會如此?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對于任何刺激都會留下痕跡并且能夠保持痕跡?!笆聦嵣?,看來一些特定的記憶一經建立,幾乎就不可能把它們完全抹去?!比说挠洃浀倪@種不可抹滅性為人類的社會實踐的“積淀”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學基礎和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基礎。不過這種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不應該是狹隘的和孤立的區域定位,而應該是大腦皮質功能系統的定位與整合。
三、大腦的定位與整合
關于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一般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大腦皮質功能區的劃分,另一部分是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區分。關于前一部分,許多心理學教科書是把大腦皮質功能分為三個區,即感覺區(其中包括視覺區、聽覺區、體覺區、嗅覺區、味覺區)、運動區、聯合區,也有的書中加上一個語言區關于后一部分,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差異是所有教科書和專著中所公認的,即所謂優勢半球的大腦左半球主要是語言功能和抽象思維功能,而所謂非優勢半球的大腦右半球則主要是空間意識功能、音樂功能、形象識別功能等形象思維功能。說法大同小異,而且也都比較慎重而不完全確定“具體地說,左腦主管抽象思維,同抽象思維、象征性關系和對細節的邏輯分析有關,具有語言的、分析的、連續的和計算的能力。右腦主管形象思維,與知覺和空間判斷有關,具有音樂的、圖像的、整體性和幾何一空間鑒別能力,對復雜關系的處理遠勝于左半球?!北M管這樣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是有用處的,對于解釋一般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也是可行的,但是,這樣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對于異常復雜的審美意識,特別是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來說難以從整體上解釋清楚,所以我們采用了前蘇聯神經心理學家魯利亞的劃分,以便較好地解釋審美意識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和大腦皮質的整合功能的辯證關系。
魯利亞在《神經心理學原理》中,從大腦對信息的處理過程來劃分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而特別突出地強調了大腦的整合功能和功能系統。魯利亞特別強調大腦結構各部位的功能的整合作用,提出了所謂的“功能系統”的概念。澳大利亞神經心理學家沃爾什指出:功能系統觀念是作為復雜心理功能的神經學基礎的,這種功能系統觀念是魯利亞在長時期內所創立的,并在他近來的教科書中作了清楚的概括(Luriia,1973)。“功能系統學說比皮質獨立區域的嚴格功能定位學說是明顯地進步了。功能系統的解剖基礎包含許多皮質和皮質下區域,它們通過纖維通路的作用而協調地工作著,為此理由,腦的大體解剖知識對神經心理學家來說是不可少的。”“實際上,在腦功能定位問題上,當代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定位不是機械的、絕對的,有中心區,外周區和交錯區。蘇聯學者魯利亞(A,P,ny pH n)提出將人腦分為三大塊(Blocks)。第一塊包括腦干和舊皮質。其功能在于調節皮質的能量水平,維持覺醒;第二塊位于中央溝后的整個皮質區,它對信息的分析、編碼和儲存起著決定作用;第三塊包括中央溝前的運動區,前運動區和后運動區,它參與每一復雜的行為過程,與形成行為的目的和程序有關。魯利亞認為第二塊所包括的視區、聽區、觸覺區,每個這樣的皮質區都有一個等級式的組織:一個初級區,分類和記錄感覺信息,一個二級區,進一步組織信息,并給它編碼,和一個三級區域,在這里,不同來源的材料重疊交錯,并且聯合成為組織的基礎。”魯利亞這種看法是富有啟發性的,它能解釋大腦皮質之間的功能分化與綜合協調活動的關系。的確,“腦看來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結構,有許多部分共同工作。人的行為是由多種原因和來源決定的。似乎沒有單一的成分是唯一地負責即使是最簡單的動作的。這就是說,幾乎任何一種工作都使用了腦的相當大的部分。而且,這給腦和人類行為提供了極大的多樣性和恢復力。腦能忍受巨大的損傷而不會使整個有機體完全失去能力。人類的腦是一個精致的結構,它的各部分彼此和諧地工作以產生個體的行為。這樣,我們的研究雖然沒有在發現記憶的任何特殊功能成分的定位方面取得成功,但是它們已經提供了一幅神經機制及其操作的非常令人可信的圖畫。”鑒于此,我們在這里必須強調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的相對性以及大腦功能的整合性。因此,我們認為魯利亞的大腦功能區域劃分值得借鑒來研究深層審美心理的功能定位與整合作用。魯利亞的《神經心理學原理》第三章就是專門研究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及其整合的,名為“腦的三個基本機能聯合區”。他把人的大腦區分為“三個基本機能聯合區,或三個基本的腦器官。任何一種心理活動的實現都必須要有它們的參與。如果像下邊這樣來表明它們,那將是比較接近真實情況的:(1)保證調節緊張度或覺醒狀態的聯合區;(2)接受、加工和保存來自外部世界的信息的聯合區;(3)制定程序、調節和控制心理活動的聯合區。”而這些基本聯合區中的每一個聯合區都有分層次的結構,并且至少是由彼此重疊的三種皮質區組成的:“第一級皮質區(或投射區),從外周來的沖動達到這里或是沖動由這里走向外周;第二級皮質區(或投射一聯絡區),在這里,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加工,或者準備相應的程序;最后是第三級皮質區(或‘重疊區’),它是大腦兩半球最后發展起來的器官,人的這種器官保證那些要求腦皮質許多區協同參與的心理活動的最復雜形式?!?/p>
調節緊張度和覺醒狀態的聯合區“是位于下部的腦干和腦的皮質下部位中,這些器官與皮質有著雙重的關系,它既增強皮質的緊張度,同時又經受它的調節作用?!彼闹饕饔镁褪潜3执竽X皮質的最適宜的緊張度,使得皮質處于覺醒狀態,以保證實現有組織的、有目的的指向性活動。眾所周知,這個聯合區與人的本能、情感密切相關,因此,它與深層審美心理的“定向反射”是密切相關的。在這個“反射區”中,人的神經反射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活動而形成了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相結合的“動力定型”(動型),即自動化和系統化的神經反射活動,這種動力定型在一定意義上還是指向一定的生理的、精神的目的,從而協調完成一些無意識和潛意識的活動和行為,包括本能的活動和行為。不過,這些本能的活動和行為已經在進化過程中,特別是社會實踐過程中演進為比較復雜的本能行為和活動,比如基于食本能和性本能的審美無意識以及在長期社會實踐之中形成的某些審美習慣或審美習性之審美潛意識,就不是簡單的本能行為或者下意識活動,而是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實踐的積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它們包括審美意象、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原始意象(原型)、原始思維、原始情感等等所組成的深層審美心理層次。比如,男女之間的“一見鐘情”的神經機制就應該是積淀在深層審美心理層次中的某種關于愛侶情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在特定對象面前被激活、喚醒并且一拍即合而形成的。再比如,一些原始意象(原型)在某個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積淀成為了該民族的成員們的審美習慣或審美習性,到了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刺激發生時就會被激活、喚醒而產生具有民族性的審美現象,像我們中國人把“月亮”的原始意象(原型)的含義經過千百年的民族生活實踐定位于“思鄉思親”之上,因此就會有李白的《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蓖瑯硬艜卸鸥Α对乱埂分械摹敖褚估芍菰?,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還有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P者在維也納做訪問學者期間曾經親身體驗了這種深層審美心理的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的對月思鄉思親的感受。面對一輪金黃的圓月,那種思鄉思親之情就這樣不知不覺進發出來,自己都來不及思考是怎么一回事。事后筆者悟到,這就是審美潛意識和審美無意識的作用。這種特定的環境和對象的刺激是激活和喚醒深層審美心理的“感興”,其大腦皮質功能定位主要就在于這個調節緊張度和覺醒狀態的聯合區。具體地說,這就是一種“定向反射”。什么是“定向反射”?‘,人生活在經常變化著的環境條件中,這就要求緊張的覺醒狀態。在周同環境的一切變化,任何事件(既包括偶然事件,也包括期待著的事件)的出現都伴隨著覺醒狀態的緊張化。有機體的這種動員是激活作用的特殊形式的基礎,巴甫洛夫把這種激活作用稱為定向反射,它是認識活動的基礎。”“定向反射的機制是同記憶的機制密切聯系著的,并且正是這兩個過程的聯系保證著對信號的‘對比’,而這種對比是這種激活形式的最重要條件之一?!蔽覀兦懊嫠f的“一見鐘情”和“原型”喚起之類的審美現象,可以說就是這種定向反射機制與記憶機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實際表現。
“大腦皮質第二機能聯合區是接受、加工和保存外感受性信息的聯合區,它位于兩半球的后部,包括大腦皮質的視覺區(枕葉)、聽覺區(額葉)和一般感覺區(頂葉),以及相應的皮下組織?!@一聯合區的器官(也像以下的聯合區的器官那樣)具有分層次的結構,同時可區分為接受信息并把它們分解為最小的組成部分的‘第一級’區(投射區)、保證將這些組成部分編碼(綜合)和使軀干的投射轉變為機能組織的‘第二級’區(投射一聯絡區),以及保證各個分析器協同工作和作為認識活動復合形式的超模式(象征性的)圖式的‘第三級’區(或重疊區)?!边@一機能聯合區的工作原則主要是兩條,即“模式特異性遞減和機能側向化遞增”。“這兩個原則,保證了腦的工作的最復雜形式的可能性,而這些形式,乃是人的認識活動最高形式的基礎,這種高級形式從發生學上說是與勞動聯系著的,而從結構上說則是同言語參與心理過程的組織聯系著的?!彼^“模式特異性遞減”就是指“這些皮質區保證著由對被感知世界的部分的模式特異性特征的詳細反映,到較一般的、抽象圖式的綜合反映的過渡。”換句話說,就是由單個的視覺、聽覺、體覺等特異性特征的直觀反映水平逐步過渡到非特異性特征的象征性反映水平。所謂“機能側向化遞增”就是指“隨著右手優勢性的產生(而它的出現是與勞動聯系著的,并且顯然是在人類歷史的很早階段發生的),然后是同它聯系著的肓語的產生,從而就產生了機能的明顯的側向化,這種側向化在動物那里是沒有的,而它在人那里則成為腦的機能組織的重要原則?!睋Q句話說就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的大腦兩個半球的機能分工有所不同,產生了所謂的“優勢半球”(左半球)和非優勢半球(右半球)的分工。突出了言語的抽象思維與非語言的形象思維的分別發展以及相互作用。
規劃、調節和控制復雜活動形式的聯合區“位于大腦兩半球的前部,在中央前回前方?!彼娜蝿帐菍崿F和控制人的有意識活動?!?人不僅對外來信息被動地予以反應,他還制定宗教行動的計劃和程序,注意著它們的完成,調節著自己的行為,使它符合于這些計劃和程序;最后,他使自己行為的效果同原初的意圖相對照,更正他們所犯的錯誤,從而控制著自己的有意識的活動?!痹谶@個過程中,“前額皮質部分在積極狀態的調節作用中起著重要作用,使得積極狀態與那些借助言語形成的意圖和構思相適應?!倍移べ|前額區具有雙向聯系,“即不僅與處于下部的腦干組織和間腦組織有聯系,而且實際上同大腦兩半球皮質的所有其余部分都有聯系。在大量的研究中,發現額葉不論同枕葉、顳葉、頂葉,還是同皮質的邊緣部分都有著廣泛的聯系?!卑透β宸虼_信:額葉在“指向一定目的的運動綜合”中起重要作用;還有人假設:大腦額葉在“對外部印象的正確估計和對運動的有目的、有方向的選擇”中起重要作用;另外有人假設:大腦額葉在“對周圍環境的信號的綜合”中起重要作用,同時保證行為的“預先的、先行開動的內導作用”。這些都說明,這個規劃、調節和控制復雜活動形式的聯合區對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和行為是至關重要的。從深層審美心理的角度來看,它是把深層審美心理層次中的那些資源整合進整個審美意識活動和行為之中的調控器。
18世紀末、19世紀初心理學的發展還主要是在哲學體系內部進行,為了反對機械決定論,康德哲學在認識論范圍內提出了“圖式建構論”??档抡J為,人的認識只能在現象界起作用,而不可能達到物自體(本體界),而且,人的認識是人的感性能力和知性能力對現象界的雜亂無章的質料進行圖式建構的產物。人的感性能力主要是以時間和空間的感性范疇來進行圖式建構,從而形成感性認識;人的知性能力則是以十二個知性范疇來進行圖式建構,從而形成知性知識。在康德看來,感性范疇和知性范疇這些“圖式”都是人們的先驗具有的,而與經驗無關。因此,康德的認識論(知識論)被哲學史家們稱為“先驗唯心論”。而康德認為,人的認識能力只能達到現象界,不可能達到物自體(本體界),所以康德的認識論或知識論,又被稱為“不可知論”。但是,隨著哲學研究和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人的認識并不像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白板說”所說的那樣,僅僅是當下的物質刺激留下的痕跡,即在白板上留下的印跡。換句話說,人的大腦或認識領域并不是—塊什么都沒有的“白板”,而是已經有了“先入之見”的“圖式”的大腦或心靈。這樣,與哲學領域出現了解釋學哲學等主體性哲學同時,心理學領域也出現了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模式的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心理學。發生認識論主張,人的認識等心理活動并不是簡單的“刺激—_反應”,而是有一個中介因素一“圖式”,處在刺激和反應之間,這是一個“刺激一圖式—反應”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一個“同化—一頃應一平衡”或者“同化一異化一順應一平衡”的發生過程。這樣,康德的認識論與心理學的發生認識論都肯定了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中的“圖式”的作用,從而形成了比較科學的認知模式。但是,在圖式如何形成的問題上,無論是康德、解釋學哲學家(狄爾泰、海德格爾、伽達默爾),還是皮亞杰,都沒有得出科學的論證、解說和結論。因為他們幾乎都是唯心主義者,而不可能達到實踐唯物主義的高度。實際上,人們的認知圖式和審美圖式或者其他心理圖式,都是千百萬次社會實踐積淀的產物,是人們把實踐中積累的心理痕跡通過神經反射“動力定型”沉淀在心理結構之中,或者說沉淀在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區內,構成了比較固定的、自動化、系統化的心理模式即“心理圖式”,這些圖式按照大腦皮質功能定位而形成了深層心理(潛意識和無意識)和深層審美心理(審美潛意識和審美無意識)。所以,當大腦皮質的功能規劃、調節和控制復雜活動形式的聯合區進行工作時,并不是僅僅在意識層面或審美顯意識層面進行,而是同時也會調動起深層心理或深層審美心理之中的這些“圖式”,作為心理活動過程的中介因素,一起參與活動,產生心理活動的整合作用。
其實,在哲學和心理學提出“刺激一圖式—反應”模式之前,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家和文論家們,早就通過自己的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探討或操作過這種模式,而逐步摒棄了“刺激一反應”模式。眾所周知,中國古代關于文學藝術創作就有所謂“物感說”或“感興說”。這種學說認為,創作是由物體的作用而引起作家藝術家的感動或感興而引起的。先秦時代的《樂記》就說過:“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但是,先秦時代的這種“物感說”把復雜的審美創造活動和藝術創作活動簡單化為由物到心(即“刺激一反應”)的單向運動,類似于西方的機械反映論。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陸機《文賦》就繼承發展了先秦時代的“物感說”,然而,陸機深入到了審美主客體的關系之中,把文學創作活動的發生,看做是審美主客體之間雙向感應的結果,實際上也就是天才地猜測到了在審美主體的心理結構之中不僅有表層審美心理,而且還有深層審美心理,作為審美主客體之間的中介因素在起作用。陸機認為,文學創作活動的發生,可能會有兩種外物的刺激,一種是“感于物”,即他所說的‘佇中區以玄覽”,另一種是本于學,即他所說的“頤情志于典墳”。這個文學創作發生的過程,在陸機看來就是:“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镀P,聊宣之乎斯文?!痹谶@種外感于物或內本于文的基礎上,人的審美創造心理開始萌發?!捌涫家?,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情瞳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于是沈辭怫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睆闹锌梢钥吹剑膶W家(詩人和作家)在感于物和本于文,即在外在事物的刺激或者讀書學習的啟發之下,就可能進入審美創造活動或藝術創造活動之中,不過,作家藝術家的構思活動中并不是完全取決于外在事物的刺激和前人書本的閱讀,而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作家藝術家的表層審美心理和深層審美心理都被外物的刺激和書本的啟發而活動起來,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調動起以往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從而進入一種主體性和能動性極強的審美創造活動的狀態。比如,文學藝術作品要以典型形象來打動接受者,反映社會生活,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世界,那就離不開深層審美心理層次之中所積累和沉淀的審美潛意識和審美無意識。一般說來,文學藝術典型形象的塑造按照魯迅的說法不外乎兩種方式:在模特兒的運用上,一是專用一個人,二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一般說來,后一種典型塑造方式是比較常見的。魯迅自己說過:“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高爾基也說過:“假如一個作家能從二十個到五卜個,以至從幾百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一個人的身上,把他們最有代表性的階級特點、習慣、嗜好、姿勢、信仰和談吐等等抽取出來,再把它們綜合在一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這個作家就能用這種手法創造出‘典型’來——而這才是藝術。”。那么,這樣來塑造典型形象就離不開作家藝術家的深層審美心理中的積淀。如果沒有在平時所觀察、丁,解、體驗所積累起來的許許多多人物形象及其特征,任何典型人物都無法塑造出來。按照高爾基的說法,要創造一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的典型形象就必須準備二十個到五十個,甚至幾百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的現實生活中的形象,然后從他們向上抽取出他們最有代表性的階級特點、習慣、嗜好、姿勢、信仰和談吐等等,再把它們綜合在一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這個作家就能用這種手法創造出”典型“來。這樣才是真正的藝術和美,要是這樣,作家藝術家就必須在進入實際創造活動之前在自己的大腦右半球的相應區域積累起這些關于幾百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的原始意象,并以表象的形式(即審美意象)儲存起來,到了時機成熟能夠進入創造活動時,再把它們調動出來,進行創造性想象,通過分析和綜合,創造出新的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的典型形象。這種創造活動主要是以想象和聯想為主的形象思維過程,并且是主要在大腦皮質的功能規劃、調節和控制復雜活動形式的聯合區之內進行的。此外,作為形象思維過程的主要心理活動的聯想和想象,同樣是離不開大腦右半球的特定功能區之中所長期積淀的類似的藝術形象,它們以表象的形式儲存在這些大腦皮質的規劃、調節和控制復雜活動形式的聯合區之內,時刻準備著為實現創造藝術形象和典型形象的審美目的和藝術目的而進行分析和綜合。魯迅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夏瑜等等典型形象也都是通過這樣的典型形象塑造和形象思維過程而創造出來的。這些創造過程都是這種大腦皮質的規劃、調節和控制復雜活動形式的聯合區的功能實現。
大腦皮質的這樣三個功能聯合區在任何一個人的行為和活動之中都是相互作用的,形成一個完整的分析和綜合的整合過程。魯利亞指出:“隨意運動,尤其是對象性行動,都依靠腦的各個不同部分的脅同工作,如果第一機能聯合醫器官保證肌肉的必要緊張度,沒有這種緊張度,任何一種協調一致的運動都是不可能的,那么,第二機能聯合區器官使得有可能實現那種內導性綜合,而運動正是在這一綜合系統中進行的,至于第三機能聯合區器官,則保證運動和行動服從于相應的意圖,建立完成運動動作的程序,保證對運動的進行予以調解和控制,借此保持運動進行的有組織、有理性的性質。”人類的最復雜的審美活動和藝術活動,就是這樣在大腦皮質的三個機能聯合區器官的共同協同工作之中得以完成的,而在這一復雜過程中,人的個體和集體的審美潛意識和審美無意識就在這三個機能聯合區器官的協同工作之中被激活起來,并經過審美信息和藝術信息的轉換、分析和綜合,最終實現了審美目的和藝術目的,完成了審美創造活動,或者審美欣賞活動,或者審美批評活動。所以審美活動是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和整合的現實結果,是大腦皮質三個機能聯合區器官調動審美深層心理(審美顯意識)質料和深層審美心理(審美無意識和審美潛意識)質料進行協同工作的復雜成果。
[參考文獻]
[1]龔靜寧_腦科學概要[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t986
[2](日)時實利彥,腦的構造與功能[M]邵道生,譯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
[3]楊清簡明心理學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4](美)E R,希爾加德,R L阿特金森,R c阿特金森心理學導論:上冊[M]周先庚,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76 77
[5](美)布恩,??怂固靥m德,心理學原理和應用[M]韓進之,昊福元,張湛,等,上海:知識出版社,1988
[61(蘇)A.R魯利亞神經心理學原理[Mj汪清。邵郊,王貯,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7](英)彼德·羅賽爾大腦的功能與潛力[M]付慶功,滕秋立,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75—77
[8](美)P H林賽,D A,諾曼人的信息加工一心理學概論[M]孫曄,王畦,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9]溫寒江,連瑞慶開發右腦一發展形象思維的理論和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9
[10](澳)K,w,沃爾什,神經心理學[M]湯慈美,方俐洛,王新德,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23 24
[11]胡文耕,信息、腦與意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40
[12]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70-171
[3]殷杰,賴力行,古代文論百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56—57,
[14]張耀輝文學名言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