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山東省高等教育存在層次結構偏低、科類結構不合理以及地域結構不均衡等問題,致使山東省高等教育不能契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加劇了勞動力市場供求的矛盾。解決該問題可采取的措施有:統籌規劃,平衡不同地區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協調各層次人才培養規模,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明確分類和定位,促進高校特色辦學;調整高校學科專業設置比例,建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科類結構等。
[關鍵詞]高等教育結構;高等教育資源;學科;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0)03-0096-06
高等教育結構是指高等教育體系中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和組成方式,它關系到高等教育所培養人才的種類、規格和能力,關系到高等教育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質量水平。高等教育只有結構合理,才能有效地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培養和輸送質量合格、數量相當、層次及種類相符的各類勞動力和專門人才,以促進經濟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要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使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本文將從層次、科類、布局等視角實證分析山東省高等教育結構現狀與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優化高等教育結構的對策建議。
一、山東省高等教育結構現狀
(一)層次結構
2007年山東省共有普通高校111所,其中本科院校42所,專科院校69所,培養研究生的院校31所。2008年新增了3所本科高校,山東省高校總量達到114所。2008年山東省高等教育基本情況數據見表1。
按照辦學層次劃分,山東省2008年本專科高校比例為1:1:53,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在校生三者比例為6.96:100:110.57,研究生層次所占比例仍較小。2007年三者比例為3.24:100.54.73,還是比較典型的兩邊小、中間大的“紡錘形”,說明近兩年山東省研究生、專科生教育得到較快發展,其中專科生教育擴大尤為迅速,目前本專科在校生之比為47.5:52.5。
按照辦學主體劃分,2009年山東省45所本科院校中有公立40所,民辦5所,另有12所獨立學院;69所專科院校中有公立50所,民辦19所。
按照高校隸屬關系劃分,目前山東省114所高校中,中央屬高校3所,山東省屬高校111所。
按照武書連對全國600所大學進行的分類,全國37所研究型大學中山東省有2所,占比5.4%;80所研究教學型大學中山東省有6所,占比7.5%;133所教學研究型大學中山東省有7所,占比5.3%;341所教學型大學中山東省有18所,占比5.3%。
(二)科類結構
2009年山東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覆蓋了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在內的11個門類、70個一級學科,共計2078個專業布點(見圖1)。其中工學專業布點最多,達645個,占專業布點總數的31.04%;其次是理學、管理學和文學專業布點,分別是360個、339個、310個,占比分別為17.32%、16.31%、14.92%;經濟學、法學、醫學專業布點依次為91個、91個、84個,各占4%左右;教育學和農學專業布點74個、56個,分別占3.56%、2.69%;歷史學和哲學專業布點較少,分別是23個、5個,占比分別為1.07%、0.24%。
圖2、圖3是山東省1996—200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分學科構成情況。從圖中數據來看,各學科門類所占比例有變化,但總體不顯著,各學科所占比例基本保持了擴招前的狀態。
山東高校中工學門類畢業生所占比例一向較高,占30%左右,這與工業在山東省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產業GDP占比超過50%),以及建設制造業強省對大量工科專業人才的需求相契合。1996--2003年文學專業畢業生所占比例平均為17%,與山東省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變化以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相比,所占比重偏高。2000年以前山東省理學本專科畢業生所占比重一直在15%以上,之后幾年雖有所下降,但與全國平均占5%左右相比仍顯偏高。經濟學、管理學畢業生所占比例基本與全國平均數持平。原本在校生數量比例較小的科類,如農學、哲學和歷史學,其擴招的幅度也較小。作為農業大省,山東省農學門類畢業生應占較大比重,但隨著農業院校的多科化、綜合化定位與發展,農學類專業招生畢業數量持續走低。隨著各高校爭相開設法學專業,其畢業生規模也相應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教育學則是維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
近年來山東省高校新增專業布點增加迅速,2006年新增本科專業布點248個,2007年增加T125個,2008年增加了92個,2009年增加T101個(見表2)。從學科門類看,專業布點增加最多的是工學,四年新增了170個,占新增專業布點總量的30.03%;其次是文學,增加了143個,占25.27%;然后是管理學和,理學,分別增加了92個和76個,占新增專業總量的比重為16.25%和13.43%,這四個大類的新增專業占新增專業布點的85%。這些新增的專業布點中,有的是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也有部分是高校跟風盲目設置的。表2數據的分析結果與圖2、圖3反映的情況高度一致,說明山東省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有失衡問題存在。
自2004年起山東省有15個本專科專業布點由教育廳控制,分別為財政學、金融學、法學、工商管理、會計學、旅游管理、民族傳統體育、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漢語言文學、新聞學、音樂學、美術學、社會工作及社會學。結合山東省服務業發展情況分析,文學和管理學門類專業布點的增加不能契合經濟發展要求,屬過量增加。
(三)地域結構
地域結構即高等學校布局,指一定范疇和時限內高校的空間分布及其組合狀態。高校布局依據政治、經濟、人口、文化、地理等因素并遵循教育自身規律,充分利用公共資源、人力資源,以求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宏觀行為,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優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每個地區擁有的高校數量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區域結構狀況,2008年按區域統計的山東高校分布情況見表3。
由表3數據可以看出,兩大中心城市濟南、青島是山東高校的分布重心。按區域統計,濟南市駐有高校34所,在校生近5502;青島市駐有高校14所,在校生約267萬人。這兩座城市駐有的高校占山東省高校總數的1/3,比較優質的高校也基本上集中在這兩座城市,在校生人數超過全省高校在校生總數的1/2。淄博、濰坊、煙臺、濟寧和泰安五市駐有高校數都有6所或6所以上。其他城市駐有的高校數量在4所以下,在校生人數也不多,其中萊蕪市僅有1所高校,在校生人數只有6225)2。
從每萬人口擁有的在校大學生數量看,2008年全國平均為192人,山東省191人,低于國家水平1人。濟南市為1006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24倍;青島市343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8倍;淄博、煙臺、東營、威海、日照均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其他10地市均在全國平均線以下,其中菏澤市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僅為37人,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9%,濟南市的3.6%。從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來看,全省平均是4.16%,其中濟南市10.80%,青島市7.20%,萊蕪市5.50%,濰坊、東營兩市5.09%,其他地市均在5%以下,菏澤市只有1.75%,僅有全省均值的42%、濟南市的16.2%。
濟南、青島兩市由于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加上歷史和文化的積淀,高校數量及在校生規模遠遠高于其他地區。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不少高校在異地設立了新校區,如曲阜師范大學在日照市設立分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青島市設立分校,山東大學在威海市設立分校等,但大多數高校還是以內涵式的擴張為主,設立新校對山東省高校分布不均衡問題的影響不大。
二、山東省高等教育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層次結構偏低
根據《山東省教育事業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山東省計劃用5~10年的時間使3~5所高校成為國際上知名的大學,10所在國內本科教育領域有較大影響的大學,20所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的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的高職高專院校。
目前山東省有114所普通高校,數量僅次于北京市居全國第二位,但中央屬高校僅有3所;全國845個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中,山東省有31個,其中普通高校有27所。高校整體知名度和層次偏低,培養能力不足,競爭力不強。
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研究生與本專科生之間的比例為11.67:100:84.02,2008年山東省普通高校三者比例為6.96:100:110.57,尚低于2007年的全國平均水平(見表4)。
從表4給出的2007年各地區研究生教育情況可以,看出,山東省研究生培養規模與其他省市比較相差太大,北京研究生招生人數是山東省的3.86倍,在校生是山東省的4.01倍,畢業生是山東省的4.67倍。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最接近的江蘇省相比較,山東省高校研究生招生數量、在校研究生數量以及畢業研究生數量不足其1/2,每萬人口在校研究生人數僅有其1/3。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在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過渡階段,其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進一步提升為:研究生教育占15%~20%;本科教育約占45%,專科教育占35%~40%。這一階段也伴隨著人口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巨大變化,更注重人口素質和與人力資源相關的一切領域。
2009年山東省人均GDP達到33083元,突破4000美元。圖4反映了山東省普通高校研究生、本專科規模比例,研究生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96%上升到2008年的3.2%,呈緩慢上升趨勢,距15%~20%的目標相差甚遠;本科生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84.31%下降到2008年的45.97%,接近45%的水平;專科生比例由2000年的12.72%上升~2008年的50.83%,上升幅度相當可觀,遠遠超過其應占的比例,這可能是專科招生計劃和管理自主權完全由地方政府控制所致。
(二)科類結構不合理
山東省高校多為省屬院校。作為服務地方的省屬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應與地方經濟密切聯系,培養并發展自己的特色、優勢學科,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但是長期以來地方高校大都在專業設置上追求大而全,希望辦成綜合性高校,專業設置重復雷同現象嚴重,既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又無助于社會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對從業人員隊伍構成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相關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影響極大。山東省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由此三次產業的從業人數也將隨之發生變化。1999年,山東省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構成是16.3%、48.6%和35.1%,到2008年調整到9.6%、57.0%和33.4%(見表5)。隨著山東省經濟進一步發展,產業結構重心進一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從整體產業結構上看,第三產業比重將超過60%,逐漸取代第二產業而居于主導地位。1999年擴招以來,山東省的產業結構變化巨大,而整個高等教育的科類結構卻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格局,并沒有及時地根據社會經濟對不同學科和專業人才的需求來進行調整。高校在招生規模和學科專業設置上有很大的自主權,一些高校在設置專業時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忽視社會經濟的需求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給勞動力市場造成很大壓力。
表6列舉了2009年山東省57所本科招生的高校(包括45所本科院校和12所獨立學院)招生人數前十名的本科專業招生情況。從中可以發現:1.英語、計算機科學及技術、藝術設計專業布點數量分別為51個、44個和37個,也就是說省內絕大多數的本科高校,無論是工科院校還是師范類院校都開設了這幾個專業,這些專業已成為各高校的必設專業,課程開設缺乏特色,人才培養上缺乏創新,直接造成了大部分畢業生就業困難;國際貿易和法學專業也存在此類問題,我省僅有山東政法學院、山東警察學院兩所政法類本科高校,卻有30所高校開設了法學專業,各高校均追求門類齊全,而忽略了發展自身優勢和特色專業。2.從招生人數來看,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居第1位,土木工程的招生人數排第10位。工業長期以來是山東省的支柱,工學作為向工業培養和輸送高級人才的主要科類,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提出著力建設制造業強省的發展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工科專業人才不可或缺,相對英語、藝術設計、漢語言文學各科類而言,經濟發展對工科人才的需求更為突出,在布點和招生上應適當偏重。臨床醫學專業布點雖不廣泛,但招生人數占第4位,達到5642人,擴招后規模越來越大,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的壓力。
(三)地域結構不均衡
2009年山東省GDP,總量為3.387萬元,普通高校在校生153萬人。濟南、青島兩地GDP比重占全省23.18%,人口占全省的16%,卻駐有48所高校,占全省高校的42%,其他15個地市共有66所高校,占58%,教育資源分布嚴重不均衡。濟南市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量是山東省平均值的5.5倍,是菏澤市的38,3倍;濟南市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也是全省最高的,是全省平均值的2.6倍,是菏澤市的6.2倍。大多數地市高校數量過少,高等教育發展相對滯后,人才培養的步伐跟不上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多是由國家政治體制決定的,進入市場經濟階段后,高等教育的布局應更多地考慮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同地區的GDP規模、人口規模與教育規模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因此可以引人GDP和人口指標進行相關分析,以便清晰地認識山東省的高等教育布局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適切性。相關數據見表7。
我們采用社會統計學常用的五級分類法,對各地市高校在校生全省占比與各地市GDP全省占比、各地市人口全省占比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差值取值范圍為:大于2%、大于1%、在正負1%之間、小于負1%以及小于負2%。各地高校在校生規模占全省的比例應與該地區GDP、人口占全省的比例基本保持一致。
由表7數據可以看出,濟南、青島的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比例超過了地方GDP在全省中所占的比例,其差值大于2%,青島作為GDP貢獻率最高的城市在校生比重高出GDP比重的3.2%,相比之下尚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淄博、濟寧、聊城三市超過1%,這些地市高等教育的發展先行于地方經濟。濰坊市介于正負1%之間,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基本平衡;泰安市大于負2%;其余10個城市則是小于負2%,這些地區的高等教育規模明顯落后于地區經濟發展。
通過高等學校在校生比例與人口比重的比較,可以反映高等教育機會在不同地區的分布情況,以及這種分布是否均衡。2008年,濟南、青島和濰坊三市的高校在校生占比超出人口占比2%以上;淄博、濟寧和聊城三市的超過1%,這些地區高等教育機會較多;介于正負1%之間的地市有三爪其余八地市小于2%,意味著這些地區高等教育機會比上述地區要少一些。
總結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東省高等教育區域布局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市高校布局不能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各地高等教育差距較大。不同地區高等教育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就越加強烈,同時由于占有的教育資源越多,能接納的學生數越多,滿足對高等教育需求的能力就越強。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也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和擴大了地區之間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至于形成循環:富裕的地方高等教育發達,人力資本充足,進而地區經濟良『生發展;而貧窮的地方高等教育落后,人才匱乏,導致地區經濟進一步惡化。隨著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差異還可能進一步擴大。
三、優化山東省高等教育結構的對策建議
(一)統籌規劃,平衡不同地區高等教育資源配置 賈云鵬(2009)研究發現,影響高等教育資源地域配置最重要的因素是政治因素。一般來說區域政治地位越高,其擁有的高等教育資源就越豐富。政治因素的影響還體現在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內部差異上。越是高層次的高等教育資源,其地域分布越受到政治力量的影響。作為地方主要特點的要素,無論是人口狀況還是經濟水平,對高等教育資源地域分布的影響均隨著高等教育資源層次的提高而逐步減弱。經濟發展水平與專、本、碩、博四個層次的高等教育資源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0、0.83、0.43、0.31,而人口狀況與之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1、0.79、0.19、0.01。這些研究結論與前述山東省內高等學校地域分布情況基本一致。
平衡省內各地區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主要是調整各地區高等學校數量及其人才培養層次等各種關系。考慮省內各地區經濟因素、人口因素與各層次高等教育資源的相關程度,可以借助于制定實施山東省高等教育總體規劃,在對省內現有高校進行分層定位和分類管理的基礎上,根據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通過政策傾斜,大力發展面向本地區的應用型本專科教育。
(二)協調各層次人才培養規模,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
研究生作為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體,對一個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山東省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對這一層次人才的需求必然會增長。目前山東省研究生的培養規模還較小,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學位點的建設,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研究生培養能力。另外政府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高校要加強與政府、企業的合作,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和經費,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穩步提高。
對本專科人才的培養要在層次結構合理的基礎上進行數量的擴張,達到數量、規模和效益并舉,避免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出現層次結構錯位。大部分傳統的中小型企業對短期的職業教育非常青睞,社會對從事制造、工藝、檢測、安裝及維修等服務行業的技術型、應用型專門人才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由于培養目標和培養機制上存在問題,一些普通專科培養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不受歡迎。那些為成人教育和自學考試而設置的專科專業、以“專升本”為目標的“本科壓縮型”專科專業與全日制本科教育幾乎無差異,毫無特色可言,培養時間短、生均成本低、適應能力強的專科優勢沒有發揮出來,這必然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應根據社會經濟對不同科類人才需求的變化做出相應的結構調整。例如:由于專科層次重在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所以有些學科,如文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理學、教育管理學等要相應減少專科層次人才培養的比重;而另一些學科,如工科、農科、外語、藝術乃至醫學等則應相應加大專科層次人才培養比重。
(三)明確分類和定位,促進高校特色辦學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著一種盲目追求“綜合化”、“大而全”的傾向,大學追求綜合,專科追求本科。這種現象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造成人才趨同性,增加就業壓力,而且會使產出與需求之間存在矛盾,使高等教育不適應經濟發展,進而限制了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就應對地方性高校的分類和定位進行規劃和指導。院校分級分類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強制執行,但是政府可制定相應的標準,建立相應的評估體系來加以引導和規范。另外,高校要本著對國家和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的原則,對自身進行市場定位,確定自己培養人才的目標,并根據自己的條件辦出特色來。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省級地方政府已經成為主要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承擔了主要的高等教育管理與發展責任。因此,省級高等教育總體規劃成為落實高等教育機構分層管理與發展、宏觀管理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這方面可借鑒美國1960年“加利福尼亞高等教育總體規劃”的制定及其實施經驗。
(四)調整學科專業設置比例,建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科類結構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大資金和政策投入,集中力量培育電子信息及家電產業、機械設備產業、化工產業、食品產業、紡織服裝業、材料產業等支柱產業。為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校的科類專業招生比例也應適當調整,協調應用學科和基礎學科的比例,擴大工學、農學等應用學科專業的招生規模,提高與先進制造業相關專業、學科人才培養的比重,壓縮傳統制造業相關學科、專業,適當減少理學、文學等基礎學科專業的招生比重。對重點科類專業和基礎性科類專業應借助政府調控手段,使之保持適當規模,對應用性學科專業可充分利用市場進行調節。進一步提高與現代服務業相關的專業人才培養的比重,相應壓縮傳統服務業相關專業學科招生規模;進一步調整與農林牧相關學科專業的構成,提高與現代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相關的學科專業,壓縮與傳統農業相關的學科專業等。
[參考文獻]
[1]武書連挑大學選專業[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5—6
[2]《2020高教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邁向2020一全國和遼寧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之三)[R]遼寧教育研究,2007(9):3—11,
[3]謝雛和,文雯,孛樂夫,中國高等教育大焱化進程中的結果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98—109
[4]賈云鵬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地域分布的現狀、特點及成因[J],江蘇高教,200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