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社會和傳媒時代,設立編輯法具有保護編輯正當權益、進一步切實保護作者合法權益和保障正常編輯工作秩序三方面的現實必要性。可通過設置總則、編輯權利義務、作者在編輯工作中的權利義務、具體編輯工作流程、保障與獎勵措施和法律責任六方面來完成編輯法的法律建構。
[關鍵詞]編輯法;現實必要性;具體建構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0)03-0114-03
伴隨著信息社會和傳媒時代的到來,編輯工作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紙質媒介出版領域,而逐步涵蓋了圖書報刊、電子音像產品、廣播電臺、電視、網絡和手機終端等林林總總各類平臺,演變成一種全方位多元立體化媒體信息構建活動。這既是當前編輯工作發展的難得機遇,亦是其面臨的重大挑戰,畢竟領域的不斷拓深往往會伴生出諸多負面因素。在現代法治國家,法律乃捍衛廣大民眾正當權益、維持社會秩序最強有力的武器,蘇力先生也指出,法律主要功能即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種可以大致確定的預期,以便利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行為”,可我國專門的關于編輯工作的法律規范迄今仍尚付闕如。有鑒于此,應根據當前需要設立編輯法。憑借法律的力量來從容應對當前編輯工作面f臨的重大挑戰,以促進我國編輯文化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一、設立編輯法的現實必要性
迄今為止我國對編輯工作的規范主要是采用行業自律和道德約束的方式,即便有部分法律規定,也是零星散落于各大法律規范之中,并未設立過任何一部專門的編輯法。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信息社會、傳媒時代新形勢、新條件的沖擊,此等做法已無法滿足現實社會需要,設立編輯法具有了強烈的現實必要性。具體說來,包括如下三方面:
(一)編輯的正當權益亟待法律加以保護
眾所周知,編輯工作其實是一項凝聚了心血和極富創造性的智力勞動。一篇文章的順利發表、一部書籍的成功出版,或者一檔廣播電視節目的圓滿完成制作均離不開幕后編輯的辛勤勞作,無不體現了編輯在選題、組稿、寫作、審核、修改整理甚至美術設計等各環節的綜合素質及宏觀駕馭能力。隨著信息社會和傳媒時代的到來,編輯工作又向網絡、手機信息服務等全新平臺縱深發展,成為各類傳媒運作最活躍的主導因素,形成了“編輯中心制”,編輯付出的勞動也愈重了。有勞動有付出,就必然存在著編輯署名權、獲得報酬和獎勵權等相應正當權益。但由于編輯的創造性勞動同作者創作作品時付出的智力勞動相比,在知識產權保護中處于從屬地位,作者又是和作品一道曝光于臺前的關鍵人物,故社會大眾話語和精英話語每每更多強調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利益,國家立法機關也熱衷于通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一系列法規來保護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各類合法權益。而編輯的正當權益則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在國家相關保護法規方面除了一部上世紀80年代出臺的略顯陳舊的《編輯干部業務職稱暫行規定》外,真正體現時代特色且較系統全面保障編輯權益的法律法規實可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如此這般,對編輯正當權益的保護就僅能寄托于出版發行業內部行業規范和相關當事人道德操守的自律,可它們的實際效力卻是非常孱弱的。無怪乎有些學者感慨“編輯辛苦策劃的選題,給作者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天地,而編輯獨有的創意卻往往被忽視;編輯提出的種種修改意見,一經作者采納,就成了作者的私有財產……”雖然我們不能苛求編輯應分享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知識產權,但其最起碼的編輯署名權、獲得報酬和獎勵權等正當權益理應獲得國家法律的明確保護。否則長期下來,必將嚴重挫傷編輯隊伍工作積極性,對日后編輯工作的繼續開展造成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
(二)作者合法權益需要在編輯工作中獲得法律的切實保護
盡管作者合法權益在我國已通過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規獲得了一系列較完善的法律保護,但由于信息社會、傳媒時代種種新因素的不斷涌現及編輯工作自身的特殊性,這些法律法規往往難以切實發揮自身真正效用,令作者合法權益遭侵害。譬如因當前信息社會媒體競爭過于殘酷,部分網絡媒體、手機資訊平臺和個別傳統紙質書刊的編輯為追求轟動性、迅時勝,以致為能在報道中搶占先機,常常來不及征求作者同意便開始根據自己的需要對作者原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雖然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33條早已明確規定編輯僅能在進行不涉及具體內容的文字性修改時無需征得作者同意,但究竟何屬“不涉及具體內容”的文爭性修改迄今尚無清晰界定。這么一來,輕則傷及了作者的作品完整權;重則因文意南轅北轍造成作品內容虛假,可普通大眾一般又不明就里地將其歸咎于作者,使作者名譽權大受影響。女112004年雅典奧運會期間,新浪網體育頻道編輯為了創造奧運新聞報道的轟動性和迅時陛,在前方記者僅報道中俄兩國女排冠軍爭奪戰勝負未分,中國隊先輸兩局情況下,便倉促發布了中國隊不敵俄羅斯無緣冠軍的頭條新聞。可實際上中國女排后來居上成功完成大逆轉,該條新聞頓時淪為國內一大笑柄。在一片不明就里的大眾指責聲中,原作者名譽權既深受其害又苦于無力維護。所以,作者合法權益必須在編輯工作中獲得法律的切實保護。
(三)正常編輯工作秩序亟待法律予以保障
正常編輯工作秩序是在符合誠信、公正良俗等社會主流價值評判標準下所形成的一種編輯活動穩定狀態,它對推動編輯工作持續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社會、傳媒時代的種種新情況在起到積極效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在—定程度上損害到我國固有的正常編輯工作秩序。譬如信息社會、傳媒時代媒體競爭日趨白熱化,為了能在激烈競爭中達到經濟利益最大化,不少“導向不正確、格調低下、內容低俗”的庸俗出版物和大量假冒國內外知名作者名義出版的偽書屢見不鮮。這些不良現象的出現—方面損害了作者和廣大讀者的合法權益,另—方面更嚴重破壞了我國固有的正常編輯工作秩序。庸俗出版物和偽書的涌現,很大程度上源于選題、組稿、寫作、審核等編輯環節把關不嚴,進而令原有良善、誠信不欺的正常編輯工作秩序大受其害。又如伴隨信息社會、傳媒時代對科學技術的日益重視,科技學術期刊的地位亦愈發提升。但因長期以來我國科研評價體系一直存在過分數量化、指標化傾向,絕大多地區往往惟論文“數量論”或“等級論”,科研人員不發表一定數量學術論文或不在—定級別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就無法進行職稱晉升或取得相應學位,而科技學術期刊數量又相對有限。部分編輯便難免出于一己私利背離了審稿、用稿基本要求,大發關系稿、劣質稿令學術泡沫泛濫。更有甚者,個別所謂“職稱論文網”、“核心論文發表網”等網站幕后主要工作人員就是一些科技學術刊物編輯,他們公然進行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一切無不令固有的誠信、公正的正常編輯工作秩序被嚴重玷污。盡管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與《出版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內也有部分條文可以對其進行規制。,但因這些條文大多基于著作權、出版等視角,鮮有專門從編輯工作角度制定實施的,加上行業自律和道德操守也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要,故此,正常的編輯工作秩序亦亟待法律予以保障。
二、編輯法的建構設想
考慮到立法成本及法律現實運作的復雜性,可先效仿現行《出版管理條例》的做法,出臺一部類似的《編輯工作管理條例》,由國務院以行政法規形式頒行,待將來時機成熟,再升格為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具備較高權威性的法律。總的說來,不論以行政法規還是以效力更高的法律面目出現,編輯法的建構均可從如下幾方面人手:
(一)總則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為了能夠開宗明義地體現出編輯法制定的具體宗旨,起到總領全綱的作用,應像其他法律規范那樣,也為編輯法設立總則條款。在總則中必須明確規定制定編輯法的緣由、基本指導原則、適用范圍、編輯工作的目的和具體行政主管部門,從而使法律規范盡量趨于完善,能較圓滿地實現對編輯、作者權益和正常編輯工作秩序保護的初衷。
(二)編輯的權利及義務
由于編輯乃編輯工作中最重要的主體及核心組成部分,故制定編輯法理當將編輯的權利及義務條款視作構建的關鍵內容2:--。首先,我們須對獲取編輯資格的條件和編輯應享有的各項合法權利,如編輯署名權、獲得報酬和獎勵晉升權等,做H{明確規定。為保障立法的完備性,可酌情將現行《編輯干部業務職稱暫行規定》主干內容吸收納入到這一部分來,令編輯正當權益得到更全面的保護。其次,應明確規定編輯的義務,強調編輯不得從事各類損害作者合法權益、傷及正常編輯工作秩序的活動。這樣,既捍衛了編輯的正當權益,又保護了作者合法權益和維護正常編輯工作秩序。
(三)作者在編輯工作中的權利廈義務
盡管有學者認為作者權益基本上已在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得到明確體現,無需在編輯出版類法規中再做過多規定。但由于編輯工作有著自身的特殊性,現有法規未必能絕對發揮功效。故此,應在編輯法內對作者應享有的各項合法權利如保護作品完整權等做出具體詳盡的規劃。另外,考慮到權利與義務的相輔相成性,還須規定作者在編輯工作中的主要義務,如尊重編輯勞動、不得一稿多發等等,從而防止其權利濫用。
(四)具體編輯工作流程
編輯工作是編輯活動得以實現的主要環節。故而,應當在編輯法內對具體編輯工作流程做出明確規定,譬如詳盡列舉選題、組稿、寫作、審核、修改整理、美術設計等各方面編輯工作過程的宏觀和微觀要求,對網絡媒體、手機資訊平臺等新興媒體的編輯工作流程做出特別設置,令各類編輯工作真正達到有法可循。
(五)保障與獎勵措施
眾所周知,法律是一多質、多維的有機系統結合體,為了能使編輯、作者權利義務和具體編輯工作流程的法條規定得到更好的貫徹實施,還應設置一系列保障與獎勵措施條款以起到推動促進作用。譬如為更好的維護正常編輯工作秩序,可效仿現行《出版管理條例》在編輯法中的硬性規定,國家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評判標準的各類健康上進作品的編輯工作給予保障,對有助于發展、繁榮我國編輯事業的單位和個人給予—定物質和精神獎勵等等。
(六)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違反法律規定者應當承擔的不利于己的強制性評斷與后果。為使編輯法真正具備約束力,必須設立相關法律責任的條款,明確規定侵害編輯正當權益、作者合法權益和損害正常編輯工作秩序等情形應承擔的具體法律后果。但鑒于違反編輯法的行為大多是民事侵權行為,社會危害性較小,故在法律責任設置上宜以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為主,僅對極個別情節特別嚴重者給予刑事制裁。譬如違反編輯法規定編輯偽書,損害正常編輯工作秩序的行為,可令行為人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和警告、記過等行政責任,僅在給社會造成極其嚴重影響的情況下才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結語
總之,伴隨信息社會和傳媒時代編輯工作領域的不斷擴展,設立編輯法已具有強烈的現實必要性。應當在未來立法中通過總則、編輯的權利及義務、作者在編輯工作中的權利及義務、具體編輯工作流程、保障與獎勵措施、法律責任六方面來完成它的具體建構,使我國編輯文化事業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從而進一步發展壯大。這也恰如美國現代法學家龐德所言:“法律的目的是產生最大多數的利益,或在最低程度地犧牲其他利益的情況下,產生我們的文明中分量最重的利益。”
[參考文獻]
[1]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7
[2]焦向榮“編輯法”——“編輯中心制”的法權提升[I]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1):11
[3]劉玲呼喚編輯法IJ]民主,2000(1):35-36
[4]譚康論網絡體育新聞報道的特點[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7—101,
[5]黃先蓉近五年我國出版法研究綜述[J]出版科學,2006(6]:17—24,
[6]歐陽愛輝,謝威娜版面費行為并不構成單位受賄罪——基于法益視角的考量[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8(1):84—88
[7]阮曉勇從出版自由談《出版法》的構建[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34-36
[8](愛爾蘭)凱利西方法律思想簡史[M],王笑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