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初寫作文,總覺得無處下筆,原因有三:一、對寫作沒有興趣,懶于思考,惰于動筆;二、疏于觀察,缺乏寫作素材;三、雖有初步想法,但不知從何處動筆。以上構成小學生起步作文的障礙,須對癥下藥,做好引導。
一、激發作文興趣
針對小學生缺乏作文興趣的現狀,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激發興趣。
(一)動筆繪畫,激發興趣
小學生偏重形象思維,極想拿起筆畫出周圍事物。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讓小學生把看到的先畫下來,然后再嘗試把自己的圖畫寫出來,寓教于樂,寫作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如二年級下冊有一篇課文《畫風》,教師可以先讓小學生觀看文中插圖,然后組織他們閱讀課文,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把平時觀察到的風所引發的自然現象用彩筆畫下來,展示給大家,并說說圖畫內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他們會爭著發言。這時,教師再趁熱打鐵、相機點撥,讓他們把自己說過的話寫下來,小學生的寫作興趣由此被激發。
(二)觀察生活,觸發興趣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要激發作文興趣,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是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因為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扎根于生活去寫作文,才能讓小學生免受“冥思苦想”的“創造”之苦,自然產生作文興趣。為此,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引導小學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觀察事物,用心感受;其次,引導他們從日常生活中選擇素材;最后,還可通過其他學科知識激發興趣。二年級學生上“克和千克”這節數學課時,我先與數學老師取得了聯系,了解了本節課學習的過程,然后爭取到數學老師的配合,請他安排學生到生活中了解關于克和千克的知識。這樣他們就及時捕捉到了作文的素材。鼓勵學生寫出親身經歷,學生自然愿意動筆。
(三)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小學生平時熱衷于動畫片,可以說是百看不厭。他們也喜歡在課余時間討論看過的動畫片。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下載或自制一些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視頻材料,做成課件,在課堂上播放給小學生看。好的視頻會讓小學生自覺集中注意力,看后產生急切的表達欲望。教師可借此機會,先讓他們在小組內互相講述,讓模糊的思路初步清晰起來。為進一步開闊思路,教師可鼓勵學生推薦代表將小組的意見講述給全班同學聽,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完善,這樣學生就在集體交流中理清了思路,輕松完成口頭作文。最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把講述的內容用筆寫下來,學生寫作自然興趣高漲。
二、利用課文,搭建階梯
有了興趣,寫好作文還須有布局謀篇、主題升華等較為復雜的程序,這也是小學生感到作文難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還要善于搭建階梯,讓小學生成功跨越這道門檻。搭建階梯最便捷的途徑是利用課本。
(一)利用課本插圖,進行寫話訓練
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口語基礎,但這離作文還有一段距離。要幫助他們跨越這段距離,可適當利用課文的插圖。小學生從小就對彩圖情有獨鐘,教師可利用課文插圖做“引子”,啟發和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把握圖意,錄之筆端,形成作文。首先,讓學生放松心態,想說什么就寫什么,即我們常說的“我手寫我口”;其次,教師應降低寫作要求,允許學生用漢語拼音代替寫不出的字,確保表達流暢;再次,要充分利用插圖制造懸念,引導他們發揮想象。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松鼠和松果》一課時,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呈現第一幅插圖,結合課文讓小學生了解此圖反映的內容:聰明的小松鼠為了子孫后代,決定吃一顆松果種一顆松果。接著引導小學生觀看第二幅插圖。學生從畫面中的一棵棵茁壯成長的小樹苗可以看出,小松鼠的想法已實現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則要根據這一課后的問題進行大膽想象來完成。如:幾年后這片樹林會是什么樣?小松鼠的家族又將如何?教師可鼓勵他們用彩色蠟筆繪出美好的未來,并放開膽子說出圖中所表達的內容,引導他們進入寫作狀態,最后再動筆記下想說的話,一篇作文就初步形成了。
(二)用課文關鍵詞構建作文網絡
為改變小學生初學寫作時那種“老虎吃天,無處下口”的困境,可借助課文關鍵詞搭建作文網絡。教師先把關鍵詞挑出來,讓學生用這些關鍵詞自由串詞成段。關鍵詞在小學生的作文里就像骨架在人體里,它起到一個支撐作用。為了使內容飽滿豐潤,教師可引導他們在適當位置補充一些血肉,段落訓練也就此完成。例如二年級下學期語文開篇就學習春季的文章和古詩。教師可在教學完本單元后,選出一些描寫春季的關鍵詞,再以這些關鍵詞為基礎,讓學生發揮想象,串詞成段,最后形成一篇作文。
(三)利用課文框架,形成作文整體思路
作文的開頭、結尾、選材等環節總是讓初學寫作的小學生們傷透腦筋,不知所措。鑒于此,教師可利用課文的基本框架做基礎,引導他們形成作文整體思路。具體方法一是引導他們在整體思路指導下挖掘素材、尋找材料;二是讓他們根據課文基本框架展開想象,根據故事情節進行仿寫、改寫、續寫,逐漸掌握布局謀篇的技巧。
1.通過仿寫帶動起步作文
小學生大部分行為都是通過觀察他人、模仿他人學會的,起步作文的寫作概莫能外。通過閱讀某一篇課文,掌握其一般規律,再把這一規律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來,這樣的寫作過程不但操作簡便,也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成功仿寫的第一步是精選優秀作品。第二步是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第三步是引導學生模仿。比如,教師要指導小學生寫一種小動物,可選《翠鳥》做范文。教師先引導學生精讀范文,欣賞文章的意境美,然后劃出好詞好句來閱讀欣賞。接著,引導他們找出范文的思路,最后再讓其模仿范文思路寫作。因為有了參照物,作文變得輕松而愉快。
2.通過續寫激發想像力
續寫是讓小學生從原文思路上對文章加以延伸。成功續寫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作者心理,透徹理解全文內涵,入境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在三年級上冊《風箏》一課中,做風箏、放風箏這些描寫都非常吸引學生,這時,作者筆鋒一轉,有意讓風箏突然失蹤,設下懸念。小學生讀到這里就好像自己的風箏突然失蹤一樣,焦慮不安,特別想知道風箏的下落。教師適時把握好學生的這份心情,可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怎樣幫助文中的孩子找回風箏,修補風箏,重放風箏?教師可采取組織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然后讓他們把想說的及時寫下來,讀給同學聽,比一比,看誰的想像最豐富,作文由此形成。
3.通過改寫,找到寫作基點
改寫就是利用原文的基本內容,在不改變中心思想和基本情節的前提下,讓小學生轉換一種文體形式進行寫作。改寫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把簡練的文體如詩歌、寓言等擴寫成小故事;也可以把完整的故事縮寫成詩歌、短文等。但無論文體怎樣變換,都需要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找到寫作的基點。如二年級下冊《宿新市徐公店》,教師先借助課件將一幅生機勃勃的春之圖畫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觀圖遐想,然后以《春天里的趣事》為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積極發言,把詩中描述的場景以記敘文的形式進行改寫,一篇作文就順理成章了。
三、重視修改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要能夠“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這說明了修改對作文的重要性。引導小學生起步作文就像放風箏,先讓他們隨心所欲地寫出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像讓風箏自由自在地飛翔在天空。但不管飛得多高,都要有一條線來控制它。這用線束縛風箏的過程就是修改。所以說修改也是小學生寫好起步作文的重要一環。訓練小學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出文病所在
教師應該引導小學生反復閱讀自己的作文,看語句是否通順,銜接是否緊密,聲調是否和諧,以及有無丟詞掉句、書寫顛倒等現象。在閱讀過程中,凡離題之筆,冗繁之事,多余材料,都應刪繁就簡,使文字簡潔精深。另外,對安排不當的段落,要及時調整、組合,使文字思路清晰,文氣貫通,結構嚴謹協調。
(二)升華主題
成功的作文不僅要語言通暢,還要有積極向上的價值導向。寫作既是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又是陶冶情操、洗滌心靈的過程。小學生寫作文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不斷審視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健康發展的過程。因此,小學生的起步作文還要注意主題的升華。教師既要鼓勵他們大膽去寫,又要用作文規范去約束他們;既要讓他們寫真實的生活,不生編硬造,又要使他們能夠在其中陶冶情操,校正狹隘、自私等不良品格。
總之,小學生作文只有教師常抓不懈,學生持之以恒才能提高水平。教師平時要指導學生勤于練筆,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消除寫作障礙,把寫作訓練引向一個健康發展的軌道,使學生養成樂于寫作的習慣。
(作者單位:北京市宣武區廣安門外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