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德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時至今日,我們的教育仍舊停留在以考試成績判定學生的前程、以學生的考試成績說明教師的工作業績、以升學指標的多少定位學校的社會評價的狀態。人們基本上還是以考試平均分的高低、中高考升學率的多寡為準繩,對學生、教師、學校進行評價。德育工作往往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教育的有效性難以凸顯。從幼兒園到小學甚至到大學,反復教育的結果仍不能盡如人意,學生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知、情、意、行錯位的現象時有出現。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認,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是造成德育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前,盡管全社會都認識到了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性,但學校德育仍然存在著有效性不夠明顯的現象。教育的內容假、大、空、遠、虛,不能接近學生生活,忽視了德育的現實性;教師不能及時抓住學生的情感體驗、捕捉教育的最佳時機,忽略了德育的可親性;教育中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以及純粹的理念說教,使學生形成了或多或少的叛逆性;德育過程簡單,形式生硬、刻板,忽略了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性。體現在學校管理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出了問題狠抓一陣子,只是突擊戰,而非持久戰;德育途徑程式化,比較單調,往往使學生不喜歡,甚至不接受,等等。如此的學校德育不可能引起學生心靈的共振,也很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
二、教師要成為有效德育的責任人
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證明,德育必須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能夠生發出附著在學生身上、讓學生帶著走的良好習慣。教師不僅要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更要充當好傳播美好思想、優良品行的主要責任人,引導學生不斷產生向真、向善、向上、向美的情感體驗與理想追求,在實際生活、學習與人際交往中學會獨立思考,做到能分辨,會選擇,守原則,不盲從。
教師作為德育工作的責任人,他的核心素質就是責任心,而責任心又是分層次的。作為社會的普通一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滲透出的家庭責任、公民責任,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家庭的溫馨,領悟公民的義務與責任;作為教育崗位上的普通一員,教師的職業責任更是學生最為敏感、直接的感知對象,認真負責的職業操守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無言的示范功能。
在責任的詮釋過程中,最有說服力的教育不是教師的空洞言傳,而是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身教。語言的真、善、美固然能夠打動人心,但最令人刻骨銘心的是始終如一、堅持不懈的行為和行為背后所蘊含的崇高品格。
在學校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是最重要的德育資源,都會對學生形成有深刻影響的“德育場”。在這個大的“德育場”里,學生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體驗著、品評著,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一定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痕跡,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效仿,并形成終身受益的品格。在這個大的“德育場”里,以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為起點,引導學生學會孝道、樂于給予;以對學生負責為基點,引導學生學會承諾、克服懶散;以對集體負責為凝聚點,引導學生學會關心、樂于奉獻;以對社會負責為制高點,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回饋社會。
在教育過程中,要寬嚴相濟、剛柔并用增強德育的有效性、科學性和人性化。在“溫柔”教育方式無效、正面教育無果的情況下,適時、適當地進行懲戒教育也無可厚非。但是必須明晰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懲戒的本質必須是正其心、束其行,而不能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不能給學生帶來肉體的傷害和精神的痛苦。教育需要懲戒,但懲戒必須是善意而且適度的,懲戒的實施不能受教師個人情感因素的影響,教師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到學生身上。教育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在“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中獲得更大的身心自由。
三、要著眼于德育內容、途徑和形式的有效性
學生成長的過程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過程。能否順利實現這個過渡,與教育的內容、途徑和形式密切相關。概括起來,有效德育的內容必須以“真、小、實、近、親”為基準點,講究真實具體,用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例以及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加以示范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情商指數,促使學生有激動、有感動、有觸動、有行動。
在對學生進行誠實與尊重的教育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曾經欺騙過自己的父母,而欺騙過教師的學生為數更多。調查發現,很多學生之所以不滿父母的嘮叨不休,主要是由于對“理解與尊重”存在認知的誤區。學生能夠普遍領會相互尊重這一道德準則,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就必須先尊重別人。但是他們卻很少真正明白,尊重在某種情形下是具有單向性的,它是一個人精神道德素養的一種不自覺的外露,具有恒久、獨立的光芒,它不會因為外界回饋信息的優劣而增減。如果尊重別人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尊重,那這種對尊重的理解就會有失狹隘。“理解”既需要情感的認同,又需要理智的分析,在處理情與理的關系時,要分對象、看情形。在對待父母的問題上,子女應該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曉之以理,畢竟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賦予的,生命無價、親情無價,多一份情感上的換位思考、多一分態度上的尊重,彼此之間的理性溝通才能更為順暢。所以,在講授《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時,我們邀請家長前來聽課,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中安排學生與自己的父母深情擁抱,借此契機開展親情教育,學生樂于接受、家長反響良好,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再如,鑒于很多學生十分在意如何慶祝生日這一心理現象,我們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在自己生日時想一想父母生育自己的艱辛,表一表自己對父母的感恩,在父母過生日時誠心誠意地為他們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哪怕只有一兩句深情的祝福、一兩個感謝的眼神,也會讓父母感到子女的孝心。這樣不僅進行了孝心教育,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明白“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情感道理。
四、知行合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德育不僅是育“知”,更是育“行”,它的本質內涵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作為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行為內化,把每個學生都看做是永遠讀不完的書,不斷地挖掘和滋養,逐步使學生實現道德的自我內化,從而實現與他人、社會的和諧共處。
人的發展在于身心同步,只有促進學生身心的同步發展,才能稱得上是有效德育。當今,更多的父母往往只關注子女的身體健康,對于心理健康的關注卻很不夠,其實,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身體健康,如果身心發展不協調,將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完善人格的培養。
在德育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前學生的普遍特點是待人處世冷漠、無動于衷,熱衷于個性的張揚、恣肆,常常不能正確處理利他與利已的關系。因此,德育活動中就需要教師以情感做支撐,堅持教育的生活化、滲透性。在教育過程中如果總是一味地強行灌輸集體主義、利他行為,往往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滲透力度顯得膚淺、脫離生活實際,反之,如果首先承認利已具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學生就會眼睛一亮,在此基礎上告知他們利已的道德底線——以不損害他人利益來獲得自己的利益叫“雙贏”,應該提倡;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滿足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是高尚,應受到贊揚——這樣就縮短了德育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可親可感、人性人道。教育應該以正當和合法為線索,不能攀高,只有這樣才能更利于學生的消化吸收、付諸行動。
很多學生在學習、生活與交往中,由于有太多的欲求,經常遭遇太多的失望,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合理地規劃欲求,要腳踏實地的奮斗而非好高騖遠的空想。用身邊的事例啟發學生:努力不一定會有預期的回報,但是不努力就一定沒有回報。如何才叫努力?不要抽象地告訴他們要自立、自信、自強,而是要清晰具體地指導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遇到困難要學會自我激勵,不良情緒知道如何調節,學會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總之,有效德育重在教師以“有效”為目標,真正把德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緊密結合,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要腳踏實地、不唱高調、不打“高炮”,給學生更多的鼓勵,更多的機會,使他們既關愛自己、對自己負責,也關愛親人、同學,對他人和社會負責,勇于自我超越,走出自我中心的誤區,逐漸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成為心態積極、個性良好、品行端正的社會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郭巷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張欣)